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7815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docx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章矿井概况

教场坪煤业矿井为教场坪集团单独保留矿井,根据晋煤重组办发〔2009〕18号“关于朔州市右玉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兼并重组后右玉教场坪煤业井田面3.1815km2,矿井工工业资源储量2726.4万吨。

批准开采9号、11号煤,矿井生产能力902万t/a。

9号煤层已基本采完,矿井初步设计将采掘工作面布置于11号煤层中。

矿井现有主井、副井、风井三个井口,均为斜井。

主井安装带宽1000mm皮带,副井安装单钩串车,风井为专用回风井。

三个井口均位于井田东北部,井底落点于井田东部中央偏北。

井下大巷基本沿井田东西布置,9号、11号煤层联合布置,集中运输大巷布置在11号煤层底板。

井下开拓工程基本完成。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井下涌水量较小,为10~15m3/d。

矿井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开采;掘进方法为综合掘进机掘进;煤炭运输、提升全部为带式输送机,机械化程度高。

井田划分为二个采区,101大巷以南为一采区,101大巷以北为二采区。

全矿井共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二个综掘面。

首采工作面(801)布置于11号煤层一采区301轨道上山之东,紧挨南、东部矿界,东西向顺槽长度1007米,工作面长度120米。

掘进工作面为203运输顺槽和204回风顺槽。

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

矿井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已经批复,批准文

井田围由以下7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

1、X=4400608.28Y=19637528.67

2、X=4400268.28Y=19637640.67

3、X=4398766.26Y=19637728.67

4、X=4398478.26Y=19639290.68

5、X=4399708.27Y=19639271.68

6、X=4399973.27Y=19639260.68

7、X=4400608.28Y=19639265.68

井田东西长约2.14km,南北宽约2.13km。

(1)、交通位置

本井田位于右玉县东南元堡子乡教场坪东南,行政区划隶属元堡子镇所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2°36′11″~112°37′18″

北纬42°19′00″~39°43′25″

距北同蒲铁路线(北周庄集运站)约35公里,距右玉县城(油坊)约32公里,山(阴)-和(蒙和林格尔)3号公路从矿区通过,元元公路从井田西约2km处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势

矿区围为低山丘陵地貌,绝大部分被黄土覆盖,植被稀少,地势平缓,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区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海拔为161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海拔为1467m,最大相对高差143m。

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井田北部出露有石炭系组地层。

(三)、河流

本区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元子河支流。

井田沟谷发育,最大的一条沟谷位于井田北东部由南向北汇入元子河,各沟谷平时一般干涸无水,仅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排泄,汇入元子河。

元子河雨季最大流量达980m3/h,河床宽度为300-500m,于井田北部边界外流过,为井田附近主要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于黄土高原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干燥,风沙严重,昼夜温差大。

1.气温:

年均气温4.5℃,最高气温和昼夜温差显著。

极端最高温度33.4℃,极端最低温度-34.1℃,平均日温差为15℃左右。

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

2.降水量:

主要集中于7-9月,年均降水量为450m。

3.蒸发量:

年蒸发量为1556.7-1926.7mm,其中4-8月蒸发量大。

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

4.冰冻期:

每年结冰期从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最大冻土深度163cm,一般为138cm。

最大积雪厚度30mm。

5.风:

西北风几乎贯穿全年,5月份风力最大,风速在14.0-22.0m/s。

本区位于地震带的北部边缘,地震活动较强,频率较高,最大震级6.5级,基本地震烈度7度,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划分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卓越周期分别为0.15g和0.35-0.40s。

(五)、矿井地质

一).地层

本井田属于煤炭国家规划区,全井田均被黄土掩盖。

根据以往地质勘查钻孔揭露的地层情况,井田赋存地层由老到新为:

奥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

1.奥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为煤系地层之基底。

岩性主要为灰-灰黄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隐晶、微晶结构、致密坚硬,溶洞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上部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中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本组厚度11-72米,平均40米。

2.石炭系(C)

1).中统组(C2b)

底部为浅灰色铝土岩及赤红色铁质岩,局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致密块状。

其上为灰黑色粗粒砂岩及泥岩,粗粒砂岩成份为石英、长石,含有片状白云母,分选、磨圆中等,较坚硬。

中部夹有1-2层灰色、深灰色石灰岩,致密块状,性脆,可见方解石脉。

上部为中粒砂岩。

中粒砂岩多为灰色,成份为石英、长石。

硅质胶结,分选,磨圆中等,泥岩多为灰黑色,致密块状。

顶部含一层不稳定薄煤层(14号)本组厚度18.63-50.57米,平均29.05米,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组(C3t)

主要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共含7层,即4、5、8、9、10、11、12号。

主要可采煤层有2层,即9、11号。

底部为一层厚约2.86米的灰色粗粒砂岩(K2)与下伏地层分界,砂岩成份为石英、长石,硅质胶结,分选较差,磨圆中等,植物化石有脉羊齿、猫眼鳞木等。

本组厚度61.82-118.56米,平均109.43米。

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1).下统组(P1s)

主要由灰白色粗粒砂岩、细粒砂岩、浅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本层共含煤3层,即1、2、3号煤层,底部为一层厚约6.0米的灰白色粗粒砂岩(K3)与下伏地层分界。

植物化石有带羊齿楔叶等。

最大残留厚度44.60米,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1).中上更新统(Q2+3)

由土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广泛覆盖全区。

富有垂直节理,本组厚度2.80-23.85m,平均10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全新统(Q4)

为现代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卵石及亚砂土,厚10-20米,平均厚10米。

二)、含煤地层

井田含煤地层为煤田的下煤系,即石炭-二叠系煤岩系,其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

现叙述如下:

1.组(C3t)

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高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4、5、8、9、10、11、12号煤层,由于煤层埋藏浅,4、5、8号煤层井田全部风化,10、12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9、11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

本组最底部发育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中、粗砂岩,定为标志层K2,厚度0-6.15m,平均4.30m,作为与下伏组的分界标志。

该组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沉积韵律较为清楚,属山前平原的曲状河到泥炭沼泽的沉积类型,为过渡相含煤建造。

本组厚61.82-118.56m,平均109.43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组(P1s)

由一套灰、深灰、灰白色碎屑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本组含煤2层,其中:

组中部的2号煤层分布有零星可采点,3号煤层以不稳定煤线赋存。

最底部发育一层灰白色碎屑岩(K3),赋存稳定,作为与组的分界标志。

本组属古陆边缘的山前冲积平原型,以陆河床相、河漫滩相为主,为陆相含煤建造。

最大残留厚度44.60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组地层与组相比,具有颜色深,粒度细,泥岩发育等特点。

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聚煤环境,聚煤作用相当发育,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这一时期,地壳上升处于海退阶段,中间过程作小的海侵、海退振荡。

本区地层厚度、岩性、岩相、物性、沉积特征等沿其走向和倾向都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三)井田构造

矿区位于煤田向斜构造南部西翼南缘,根据钻孔和井下揭露,本区构造总体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一般为1°-3°,在井田东南部发育有次级的褶曲构造。

在井田西部有一条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60°、延伸长600m、断距15m-20m的正断层(F1),未发现陷落柱。

综上所述,本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

四)、煤层及煤质

1.煤层

1)、含煤性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组,地层厚度为61.82-118.56m,平均109.43m,共含煤7层,为4、5、8、9、10、11、12号煤层,煤层总厚度平均为16m,含煤系数为14.6%,其中9、11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为12.21m,可采系数为11.2%。

井田可采煤层情况详见表2-1-1。

表2-1-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号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结构

(夹矸数)

稳定

程度

可采性

顶板岩性

底板

岩性

9

4.60-9.35

6.36

7.61-19.73

15.20

简单-较简单(0-2)

稳定

大部分

可采

中粗砂岩

砂质泥岩

11

6.00-6.30

6.18

较简单

(2)

稳定

大部分

可采

砂质泥岩

中砂岩

砂质

泥岩

2)、主要可采煤层

(1)9号煤层

9号煤层位于组中部,煤厚4.60~9.35m,平均6.36m,含0-2层夹矸,结构简单~较简单,在井田除北部风氧化带外属稳定可采煤层,该煤层开采多年,已基本开采完毕,只剩巷道和边界保安。

(2)11号煤层

11号煤层位于位于组中部,9号煤层下7.61~19.93m,平均15.20m,煤层厚6.00~6.30m,平均6.18m,含2层夹矸,结构较简单,在井田除北部风氧化带外属稳定可采煤层。

该煤层为下一步主采煤层,目前已开拓布置运输大巷,回风大巷,轨道大巷,但还未正式开采。

3)煤层对比

石炭系组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该含煤地层中含有稳定的9、11号煤层,煤层厚度大且层位稳定,加之有稳定的标志层(K1、K2、K3)作参照,故煤层对比较为容易。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顶底板特征

(1)9号煤层

直接顶板:

为灰色中砂岩,厚度2.10-2.40m,平均2.18m,块状、较坚硬,不易垮落。

为稳定顶板。

老顶:

为灰白色粗粒砂岩,厚度4.50-24.18m,平均14.75m,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黑色矿物,钙质胶结,坚硬,难垮落。

为Ⅲ级老顶。

直接底板:

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厚度0.80-2.45m,平均2.10m,细腻,具滑感,较坚硬,局部为细砂岩。

(2)11号煤层

直接顶板:

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多为薄层状结构,断口平坦状、参差状,含植物化石碎片,质软、性脆,厚度1.23-9.20m,平均4.25m。

为中等稳定顶板。

老顶:

分布于井田的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砂岩,厚层状,钙质、泥质胶结,半坚硬,厚度2.85-11.20m,平均6.00m。

属于Ⅲ级老顶。

直接底板:

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厚度1.24-8.60m,平均4.80m左右,薄层状,有时为中细砂岩、钙质胶结,坚硬。

2、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1)瓦斯

据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9】89号文《关于朔州市2008年度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原右玉教场坪煤业2008年度矿井9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1.05m2/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2.5m2/min,瓦斯相对涌出量1.28m2/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2.28m2/t,属低瓦斯矿井。

目前该矿已延伸开拓11号煤层。

由于井田北部相邻矿为玉岭煤业,与其毗邻的吐儿水煤矿曾开采11号煤层,据朔州市煤炭工业局文件朔煤发【2007】290号文《关于全市30万t/及下地方煤矿60对矿井2007年度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2007年度11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0.41m3/min,相对涌出量0.94m3/t,属低瓦斯矿井。

(2)煤尘及煤的自燃

2010年5月16—17日右玉教场坪煤业采取9号煤层样送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验中心进行测试,5月18日检验结论为:

9号煤层煤尘云最大爆炸压力0.73MPa,最大压力上升速率80.8MPa/s,煤尘云爆炸下限浓度20g/m3,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540℃,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250℃,火焰长度>400mm,岩粉用量80%,结论为有煤尘爆炸性。

11号煤层煤尘云最大爆炸压力0.69MPa,最大压力上升速率58.10MPa/s,煤尘云爆炸下限浓度20g/m3,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580℃,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280℃,火焰长度50mm,岩粉用量60%,结论为有煤尘爆炸性。

各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生产中应重视防尘防火工作,及时清除巷道壁浮尘、采区综合防尘措施,防止煤尘飘散。

2010年5月16—17日玉岭煤业采取煤层取样委托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验中心进行测试,5月18日检验结论:

9号煤层吸氧量0.68cm3/g,自燃等级Ⅱ,倾向性为自燃。

11号煤层吸氧量0.57cm3/g,自燃等级Ⅱ,倾向性为自燃。

煤的自燃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开采中应采取防措施。

目前来说重组整合前的本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未发生煤层自燃现象,现井下无火区分布,但因煤层倾向性为自燃,在今后煤层开采时,要及时密闭废弃巷道,积极采取防止煤层自燃措施,预防煤层自燃。

据调查,与本矿西南侧相邻的玉井煤矿1976年7月开采11号煤层对采空区推测浮煤较多而起火,当时采用做永久密闭绝灭火,后于2002年5月该矿启封该处火区,发现火已全部熄灭,并对已有工作面进行了复采。

要民此为教训,积极预防煤层自燃。

采取有效措施。

(3)地温及地压

根据煤田的有关资料分析,100m以上地段为地温正常区,100-200m深度为地温异常区(局部),200-400m深度为地温正常区。

从地温分布情况分析,非煤系地层为地温正常区,地温异常区在煤系地层,热的主要来源是煤层中硫化物与围岩中水的氧分子发生氧化而放出的热量,从而形成地温的局部异常区。

本矿井下年平均气温为14℃,属地温正常区。

据矿井生产情况,井下未发现地压异常情况,本井田为地压正常区。

矿井四邻关系

井田相邻矿井有以下几个煤矿:

井田北侧为右玉玉岭山煤业,东侧为省山阴农牧场观音堂联营煤矿,西南侧为山阴宝山玉井煤业。

详见四邻关系图1-2-1。

第三章KJ133C型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

设计技术说明

根据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AQ1048-2007)、(AQ6210—2007)的要求,右玉教场坪煤业委托我天一众合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教场坪矿井的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

经过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对该煤矿的综合条件进行考察,按照煤炭主管部门对煤矿开工验收的要求并结合煤矿现有的实际情况,现对该煤矿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作以下初步设计。

一、方案设计原则

方案编制本着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易操作性和可维护性为原则,在保持必要的技术先进性和满足生产、安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保障建成后的系统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维护操作方便,后期升级扩容能力强,投资经济有效。

并且本方案的设计容完全符合新出行业标准所规定的全部条例。

二、方案设计依据

我公司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AQ1048-2007)、(AQ6210—2007);

《省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规定》;

《省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规定》;

《朔州市地方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已经批准的《右玉教场坪煤业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和《右玉教场坪煤业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三、方案设计标准

序号

项目

整体方案的的初步设计符合(AQ1048-2007)、(AQ6210—2007)的要求

 

 

 

1、系统选型:

KJ133C系统经省煤炭工业厅晋煤发【2007】1752号文件批复。

2、计算机选型:

研祥IPC—810B、17吋液晶屏显示器2套。

3、人员定位安全管理软件1套

4、DLLR200数据库服务器1台

5、USP后备电源一套

6、光电隔离器2台

7、切换器和D-LINK以太网交换机各一台

8、机柜一套

9、KJF82A型验卡分站1台

 

 

读卡分站

1、中央变电所设KJF82A型定位分站1台

2、301轨道上山口设KJF82A型验定位分站1台

3、采区变电所设KJF82A型定位分站1台

发射

1、副井筒3米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2、回风井筒3米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3、9号层车场设KJF82A.1发射器1台

4、井下避难硐室设KJF82A.1发射器1台

5、301轨道上山入口设处KJF82A.1发射器1台

6、301运输上山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7、5301回风上山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8、201顺槽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9、202顺槽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0、203顺槽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1、203顺槽掌子面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2、204顺槽口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3、204顺槽掌子面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4、801工作面机头外50米处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5、801工作面支架中部设KJF82A.1发射器1台

 

1、主井筒口设KGE410A型定位器1台

2、采区变电所设KGE410A型定位器1台

见井下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设备布置图、井下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工作原理图:

第四章KJ133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介绍

一、系统原理

KJ133C型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及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井上调度室设置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在井下相关位置布置KJF82A型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及KJF82A.1A矿用本安型无线收发器,同时在需要精确定位的区域布置KGE41A型矿用射频定位器。

读卡分站和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光缆或电缆或工业以太环网相连接,矿山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等目标分别携带KGE39A型标识卡,系统通过读卡分站、无线收发器与标识卡、报警仪之间的无线通讯,实现对被识别对象的目标定位和无线寻呼,从而为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监测检查、人员考勤、区域禁入控制、紧急事件处理等工作提供有效手段,系统可同时将有关数据传至各级管理部门,为各级领导监督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市场上既有系统与KJ133比较

面向矿井生产企业对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的紧迫需求,国外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精力,纷纷研制出一批针对井下人员的考勤定位系统,这些系统在实现井下人员定位跟踪方面,设计思想、功能各不相同,但与用户的实际需求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差距,不能完全适应现场的应用环境条件,因此在推广应用时存在困难。

这些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无法实现信号的全矿井覆盖;无法解决弯道、岔路等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信号覆盖;信号覆盖围小(一般为几米到100米),围较大时无法实现精确定位;定位为单向信号传输、无法实现双向信号传输(如呼叫);无法实现实时跟踪定位;总线数据传输速度慢(1200~2400bps);系统功能单一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上述系统无法满足用户对定位跟踪系统的实际需要,其推广应用围受到限制。

KJ133优势:

实现全矿井信号覆盖,包括弯道、岔道等复杂地形条件;

单台分站的信号覆盖围大,可达500-1000米以上;

可以实现精确定位±25m,可达±10m之;

可以实现实时的人员跟踪定位管理;

无线寻呼;无线双向数据通讯;大容量数据传输等。

系统平台可直接接入移动瓦斯系统。

三、系统构成

KJ133型矿用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

井上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KJJ52A型数据通信接口、井下KJF82A型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KJF82A.1型矿用本安型无线收发器、KGE39A型标识卡、KGE41A型矿用射频定位器、线缆等部分

1、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

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由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KJJ52A数据通信接口和打印机等设备组成。

显示井下各区域目标分布、特定目标所处区域及位置信息,实现目标定位、跟踪、呼叫控制。

实现系统配置、维护与管理,查看、记录、打印系统运行信息。

实现对系统设备的控制与监测,查看、记录、打印系统设备运行信息。

接收各个读卡分站传回的数据,将信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保存到数据库中,以备随时查询、调阅、回放。

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分类、统计、提示、告警功能。

2、KJJ52A数据通信接口(KJJ52A)

KJJ52A型数据通信接口设于地面控制中心机房,是计算机与井下各个KJF82A型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接口设备,进行通信协议转换,实现双向数据通信接口设备。

防护等级:

不低于IP20

工作电压:

220VAC

尺寸:

44×480×200(mm)

配有光纤和RS485双端口

3、KJF82A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

读卡分站置无线收发功能,用于读取处在其检测围的KGE39A型标识卡上的识别信息,并向标识卡发出呼叫信号,同时与地面计算机系统通讯。

读卡分站一般安装在矿井巷道的进出口、交叉道口、矿井各个关键位置,也可以安装在地面交通道口和重要检测点,安装的位置和数量视具体要求而定,读卡分站安装数量越多,监控围越大。

读卡分站可通过1-3个方向延伸天线对标识卡进行有效识别:

单方向250-350米。

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当系统通信中断时,读卡分站存储标识卡数据,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中心站。

防护等级:

不低于IP54

工作频率:

433M

尺寸:

340×270×85(mm)

支持光缆、RS485两种有线通信模式,置光中继/RS485中继。

重量:

6.9Kg

4、KJF82A.1矿用本安型无线收发器

无线收发器一般安装在矿井巷道的进出口、交叉道口、矿井各个关键位置,也可以安装在地面交通道口和重要检测点,安装的位置和数量视具体要求而定,安装数量越多,监控围越大。

无线收发器可通过1-3个方向延伸天线对标识卡进行有效识别:

单方向250-350米。

无线收发器用于读取处在其检测围的KGE39A型矿用人员定位标识卡上的识别信息,并向标识卡发出呼叫信号。

防护等级:

不低于IP54

工作频率:

433MHz

尺寸:

58×213×160(mm)

重量:

3.8Kg

5、KGE41A矿用射频定位器

安装于读卡分站和无线收发器的射频信号识别围,从而实现系统对标识卡的精确定位。

矿用射频定位器是射频识别定位系统的一种辅助装备,用于标示标识卡(待定位跟踪人员或车辆)的精确位置信息。

定位精度:

标准定位精度±25M;可达±10m之。

KGE41A矿用射频定位器使用2节1号电池供电,电池可更换,更换一次可保证定位器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

防护等级:

不低于IP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