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82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docx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语文试题答案

2012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

士兵高中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是

A.浓墨重彩(chóng)锲而不舍(qī)翘首星空(qiáo)狡黠(jié)

B.暴殄天物(tiǎn)绿林好汉(lǜ)大腹便便(pián)同胞(bāo)

C.拈花惹草(zhān)目不暇给(jǐ)风驰电掣(chè)拾级(shè)

D.安步当车(dàng)大模大样(mú)汹涌澎湃(pài)殷红(yīn)

解析:

A项错误有三个:

重,zhòng,锲,qiè,黠,xiá;B、C、D项错误均为一个,分别是绿,lù,拈niān,殷yān。

答案:

A

2.错别字最多的是

A.铩羽而归手头宽裕寒喧通缉令

B.坚如磐石未雨绸缪钢性综合征

C.寥若辰星真知灼见葱笼撒手锏

D.走上正规驼鸟政策黏合霎那间

解析:

D项错误为三个,正确的应该是:

正轨,鸵鸟,刹那。

A、B、C项错误均为一个,正确的应该分别是:

寒暄、刚性、寥若晨星。

答案:

D

3.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

A.不名一钱名:

占有错落有致致:

情趣

B.严惩不贷贷:

饶恕一蹴而就就:

完成

C.有案可稽稽:

查考守株待兔株:

树木

D.屡试不爽爽:

差错赴汤蹈火汤:

热水

解析:

守株待兔中的“株”应该是“露出地面的树根”。

答案:

C

4.没有语病的是

A.汉和帝时期,奉命修史、担任皇后和嫔妃的老师的,是班固和班超的妹妹班昭。

B.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该学院院史馆、图书馆及院容院貌。

C.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在2010年拍出了5712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内地油画作品拍卖的新标杆。

D.煮熟的水饺、面条、稀粥,放的时间长了,就会黏在一起,或者变稠。

解析:

A项“班固和班超的妹妹班昭”的理解有歧义;B项“院史馆、图书馆及院容院貌”并列不当;C项“创造”和“新标杆”动宾搭配不当。

答案:

D

5.标点符号的使用,最恰当的是

A.中学时代我读的是理科,对《语文》《政治》两门课,没有摸索出一套较好的学习方法。

B.在某网站发起的“醉驾入刑后,高晓松成为第一犯案名人,你怎么看?

”的投票中,认为“该罚”的占36%,认为“该重罚”的占55%。

C.在调解无效后,体彩中心正式向公安局报案,王某兑奖时用的是一张假彩票。

D.一个戴草帽的男人气势汹汹地质问施工人员:

“谁让你们挖的?

给我停下。

解析:

A项“语文、政治”是两门学科,使用书名号不当;C项“报案”后的“,”改为“:

”;D项“给我停下”后的“。

”改为“!

”更能表达强烈的语气。

答案:

B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张俊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

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

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

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

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

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

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

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

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

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

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

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1、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

解析:

A根据原文,原因是“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吐故纳新、完善自我”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非文化创新。

答案:

A

2、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解析:

A“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有误,原文为“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

答案:

A

3、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解析:

A“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不准确,太绝对;C“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符;D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原文无据。

答案:

B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22分)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

“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

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

“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

“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

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

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

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敕其子曰:

“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

”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1.加线词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B.出行,乃得死友//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

C.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D.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解析:

A让人退下;B性命相托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死,杀死; C任命;D名词作动词,画出。

答案:

B

2.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B.江、淮、海、岱,靡所不历//望其旗靡,故逐之

C.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D.岐素闻嵩名//遗形去智,抱素反真

解析:

A因为/与;B没有/倒下;C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不指相互关系。

D一向/朴素的品德

答案:

C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歧少年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歧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到多处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夹壁之中,才得以保全性命,赵歧遇赦后曾任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赵歧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又让他补长史之缺,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

到汉献帝在西面定都时,又授议郎之职,不久调任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歧曾经推举他替代自己的官职,而赵歧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

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赵歧吩咐儿子要丧事从简,想法极为豁达。

解析: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岐曾经推举他替代自己的官职”错,是曹操推举赵岐替代自己的官职。

答案:

D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嵩先入白母曰:

“出行,乃得死友。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3)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

“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解析:

注意每个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如A中的“白”“乃”“死”B中的“会坐”“因”“次”“以为”C中的“表”“别遣”“乃”的译法。

答案:

(1)孙嵩先进去禀报母亲说:

“我出去走走,竟得到一位可以以命相托的朋友。

”(2分)

(2)赵岐想要呈奏防守边疆的策略,还没有来得及上奏,碰巧因为党派纷争而被罢免,于是编撰成了《御寇论》。

(3分)(3)马日磾行至洛阳,上表另遣赵岐去外地宣扬国命。

赵岐所到郡县,百姓都高兴地说:

“今日竟能重新看到朝廷使者的车骑。

5.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解析:

断句一般是先定位动词,再看它前后的名词确定句意,理解是最重要的断句之法;也可根据相同句式、表示头尾的虚词等方法,层层剥笋。

断句原则是保持句意的相对完整,即两斜杠之间的部分意思完整,不能残破,一般有一个动词(谓语)再连它的主语或宾语或主谓宾就是一个句子。

答案: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附译文:

赵岐字邠卿,是京兆长陵人。

赵岐少年时就读通了经书,颇有才艺。

出仕于州郡,因其廉洁刚正疾恶如仇而让人害怕。

桓帝永兴二年,被征召为司空掾,上书建议二千石官员可以去官为父母亲服丧,朝廷采纳了。

正碰上河东太守刘祜离任,而以中常侍左悺之兄左胜代之,赵岐鄙视痛恨宦官,当天就弃官回乡去了。

京兆尹延笃又请他来担任功曹。

在这之前,中常侍唐衡的哥哥唐玹任京兆虎牙都尉,同乡认为唐玹不是凭自身才德晋升的,所以都瞧不起他。

赵岐及其堂兄赵袭又多次说些贬斥唐玹的话,唐玹就恨他们恨得咬牙切齿。

桓帝延熹元年,唐玹任京兆尹,赵岐怕祸事临头,就与侄子赵戬逃避他。

唐玹果然收捕赵岐家属宗亲,用重法来陷害他们,全部杀害了他们。

赵岐便逃难四方,江、淮、海、岱,没有他不曾去过的地方。

自己隐瞒了姓名,在北海的集市上卖饼。

这时有位安丘人叫孙嵩的,年纪二十多岁,在集市上游玩,见到赵岐,一看就觉得不是一般人,停下车子喊赵岐上车同行。

赵岐一惊,孙嵩就拉下车帷,让骑从们赶走行人,秘密地问赵岐说:

“我看你不是卖饼的人,我一问脸色就变了,人没有深重的冤苦怎么就亡命天涯呢?

我是北海孙宾石,全家百口,势能相救。

”赵岐平日就知道孙嵩的名字,就把事实原委都告诉了他,于是一起回了家。

孙嵩抢先一步汇报母亲说:

“我出去走走,竟得到一位可以以命相托的朋友。

”迎进客厅,饭菜招待,十分高兴。

孙嵩把赵岐藏在复壁中好几年,赵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来唐玹一帮人都死绝了,赵岐遇赦才重见天日。

朝廷三府听到后,都来征召他。

延熹九年,他才应允了司徒胡广的征召。

这时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朝廷,公卿推举赵岐,提拔他任并州刺史。

赵岐准备呈奏谈守边御敌的策略,未及上奏,就碰上党事而被免职,于是把它撰写编排成专论《御寇论》。

灵帝初年,又遭党锢之禁十多年。

中平元年,兵乱四起,下诏挑选曾经任过刺史、二千石而有文武之才可以任用者,于是征召赵岐为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求让他补长史之缺,另外领一支兵马屯驻安定。

大将军何进又推举他为敦煌太守,行到襄武,赵岐和新任命的各郡太守数人都被叛贼边章所获。

边章要胁迫他为主帅,赵岐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长安。

到献帝西都长安时,他又被任为议郎,不久升迁为太仆。

等到李傕专政,派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赵岐为副使。

马日磾行至洛阳,上表另遣赵岐去外地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都高兴地说:

“今日竟能重新看到朝廷使者的车骑。

曹操这时任司空,推举赵岐代替自己。

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推荐他,于是就地任命他为太常。

九十多岁时,在建安六年去世。

吩咐他的儿子说:

“我死之日,在墓穴中聚沙为床,以布为席,给我穿上白衣,头发披散席上,再用单被盖起来。

当天下葬,下葬完就埋。

”赵岐有很多著述,有专著《孟子章句》及《三辅决录》传于当时。

四.诗文名句填空题。

(任选5个,超过5个按前5个给分。

每空1分,共5分)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格》)

4.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6.,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7.纤云弄巧,,银汉迢迢暗度。

(秦观《鹊桥仙》)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高中所学古诗文,重点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

答案:

1.人命危浅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芙蓉泣露香兰笑5.濯清涟而不妖6.楼船夜雪瓜洲渡7.飞星传恨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每小题4分,共8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诗中所写的环境极为严酷: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作用:

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答案:

描写了狂风怒号、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

(2分)写环境的恶劣是为了衬托戍边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2分)

2.试对后两句的描写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三、四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 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

不言人而自有人在。

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答案:

意在写人,却不见人,而写与人相关的“横笛”“红旗”。

(2分)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分)

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共17分)

书院清池

李元洛

①像有珠宝之癖者秘藏昂贵的宝玉一样,我将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它平铺在岳麓书院靠后的院落里。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

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

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

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碧池一汪。

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

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

这样一幅明丽的水彩画,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③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忘返。

清泉之侧的房屋,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候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

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

这一方清池,我觉得可以称作“洗心池”。

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

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

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因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而净化。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吧?

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

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

宋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

他的《观书有感》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

我想扣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淙淙而潺潺犹似旧时。

⑤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

⑥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我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

身处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

于是,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中。

1.本文结构上重视前后呼应,试举例说明。

解析: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答案:

第六段末句“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中”与第一段“我将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或:

第五段照应第三段末句“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因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而净化”,强调了清池可以“洗心”。

2.本文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结合语境,谈谈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其答题的步骤是:

解词(释句)+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情感。

答:

一无所有:

字面上显示的视觉空白,恰恰表现了绿色充满人的视野,一个词语将水的清绿写得无以复加,表现了作者对清池碧绿的喜爱。

[4分]

盏:

写出了荷花与灯盏的相似性,容易使人联想到灯光的亮丽,暗喻荷花色彩的鲜明;又与下面的“火焰”设喻相呼应。

这样,就把荷花描绘得光彩照人。

[4分]

3.第三段说: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忘返。

”文中是用那些手法来表达这种情绪的?

解析:

本题要在“如何写出”即写法上做文章,先找出写“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的语段,重点是第三段,第四段的第二句也算。

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答案: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借助古典诗词;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4分)

4.本文通过对书院清池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

能扣住“清池”的特点“纯净清明”来概括,意思对即可。

注意对文章第3段末尾、第5段和第6段相关内容的分析。

答案:

作者追求内心的纯净清明、灵魂的高洁清纯、人格的自我完善。

[4分,能扣住“清池”的特点“纯净清明”来概括,意思对即可。

]

七.语言运用题(共14分)

1.请根据下面的说法填上相应的成语。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便于人们学习和记忆。

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

比如:

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

再如:

(1)最宽阔的胸怀——

(2)最反常的天气——

(3)最怪异的动物——(4)最丰厚的稿酬——

解析:

抓住提示语“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 奇妙的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答案:

1.

(1)虚怀若谷

(2)晴天霹雳(3)虎头蛇尾(4)一字千金(各1分;意思对即可)

2.删去语段中与主旨无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