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697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29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docx

人教版12册语文打印版

1卜算子.咏梅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

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

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

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

学生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 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 ”是什么意思?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

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

词和诗有哪些不同?

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

再次自由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

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

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 雪 冰天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大地冰封 寒风凛冽 寒气逼人

  (3)理解: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

形容极度严寒。

犹:

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配乐吟诵:

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

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上阕

  4、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

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

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 花团锦簇 百花怒放 (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

怎样笑?

笑什么?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毛泽东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

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

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2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

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

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

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

偏僻安静。

    恐怖:

惊慌、害怕。

    宪兵:

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

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

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

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

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

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3为人民服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识写作背景,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

   2、简介人物

    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个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因大生产运动的需要,被派去烧炭,因炭窑倒塌而牺牲。

  3、简介背景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

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司马迁 鸿毛 李鼎铭

    鸿毛——鸿雁的毛。

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所:

处所、地方。

    买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学习第一节

   3、自读第二节,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什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中哪句最重要,为什么?

   (3)指导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必有的人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归纳段意,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

   (5)归纳学法,找中心句,归纳段意

   4、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

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死,对待困难,对待同志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能理解这个中心思想作者分几层来说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第二节的学法

  二、学习第三节

   1、运用第二节的学法自学第三节

   2、交流

    段意: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就……”

    找到带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每句说的是什么?

齐读这4个句子。

   4、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理解: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社会背景:

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

陕北开门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更加精干,更有力量。

   5、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

   2、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

  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背诵课文第三、四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复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一共讲了几层意思?

  二、联系实际,谈体会

   1、联系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说说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2、谈谈怎样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打下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3、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作为小学生怎样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

   5、说说你周围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6、说说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三、反复谈第三、四节,直至成诵。

   1、回忆第三节,按“说理——举例——说理”把它分为三层;

   2、回忆第四节有哪三层,每层各讲了些什么。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

  四、作业

   1、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的对,我们(  )改正。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2、修改病句。

   

(1)他出席了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短跑竞赛。

   

(2)六年级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3)这本书我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才看完。

 

4灯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

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

郝副营长:

“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

"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憧憬的内容可能是:

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

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4、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5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

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