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520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docx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长足的进步,但在劳动市场,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西部市场等部门和领域仍然改革滞后,整体上发展不平衡。

对此,本文认为,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变这些部门和领域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滞后面貌,才能更好、更稳地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

经济市场化、资源配置、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

 

目录

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现状‥‥‥‥‥‥‥‥‥‥‥‥‥‥‥‥‥‥‥‥‥‥‥‥‥‥‥‥‥‥4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4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4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趋于改善‥‥‥‥‥‥‥‥‥‥‥‥‥‥‥‥‥‥‥‥‥‥‥‥‥‥‥‥‥‥5

(四)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5

(五)入世使我国市场改革取得了新进展‥‥‥‥‥‥‥‥‥‥‥‥‥‥‥‥‥‥‥‥‥‥‥‥‥6

二、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问题‥‥‥‥‥‥‥‥‥‥‥‥‥‥‥‥‥‥‥‥‥‥‥‥‥‥‥‥‥‥‥6

(一)劳动力市场问题‥‥‥‥‥‥‥‥‥‥‥‥‥‥‥‥‥‥‥‥‥‥‥‥‥‥‥‥‥‥‥‥‥‥‥6

(二)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问题‥‥‥‥‥‥‥‥‥‥‥‥‥‥‥‥‥‥‥‥‥‥‥‥‥‥‥‥7

(三)货币市场问题‥‥‥‥‥‥‥‥‥‥‥‥‥‥‥‥‥‥‥‥‥‥‥‥‥‥‥‥‥‥‥‥‥‥‥‥8

(四)西部市场问题‥‥‥‥‥‥‥‥‥‥‥‥‥‥‥‥‥‥‥‥‥‥‥‥‥‥‥‥‥‥‥‥‥‥‥‥8

1.改革开放后,西部市场机制未能形成‥‥‥‥‥‥‥‥‥‥‥‥‥‥‥‥‥‥‥‥‥‥‥‥9

2.西部竞争机制形成的条件并未具备‥‥‥‥‥‥‥‥‥‥‥‥‥‥‥‥‥‥‥‥‥‥‥‥‥9

3.西部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的优胜劣汰‥‥‥‥‥‥‥‥‥‥‥‥‥‥‥‥‥‥‥‥‥‥‥‥10

三、加快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的对策‥‥‥‥‥‥‥‥‥‥‥‥‥‥‥‥‥‥‥‥‥‥‥‥‥10

(一)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加快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10

(二)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宗旨,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尽快形成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0

(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提高分配方式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相

适应的程度‥‥‥‥‥‥‥‥‥‥‥‥‥‥‥‥‥‥‥‥‥‥‥‥‥‥‥‥‥‥‥‥‥‥‥‥‥‥‥11

(四)改革宏观调控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行为尽快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相

适应‥‥‥‥‥‥‥‥‥‥‥‥‥‥‥‥‥‥‥‥‥‥‥‥‥‥‥‥‥‥‥‥‥‥‥‥‥‥‥‥‥‥11

(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国民经济的国际化进程‥‥‥‥‥‥‥‥‥‥‥‥‥‥‥‥‥11

 

关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现状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要发展市场经济,首要的前提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在这个大前提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为此,这几年中央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的实践说明,为实现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市场化的整体进程在加快。

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证券市场发展较快,经济的资本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

当然,我国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还刚刚起步,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起来看,金融市场的发育还是相对滞后的,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框架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步上升。

1978年至2001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42.2%提高到67.2%,年均提高2.04%;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76.8%,年均提高5.5%。

财政收入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率由13.8%提高到52.9%。

由此可见,非国有企业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工业所有制结构、城镇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各方面来看,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趋于改善

政府与市场关系趋于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所有者与社会管理者“一身二任”到政资分离,政府主要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活动;二是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逐步退出;三是宏观调控从以直控型为主转变到以间控型为主。

相关数据显示,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1994年为24.3%,2000年为40.1%,而到了2003年已经达到46.7%,说明在经济方面的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

我国通过三次修改宪法,已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市场规则,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明确了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根据WTO规则和我们的承诺,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的1200件司法解释或答复进行了清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单独制定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780多件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了140件。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

这项改革对最终解决计划经济的弊病,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入世使我国市场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首先,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履行了承诺。

关税降低方面已完全兑现了承诺,减少了受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范围,同时还认真履行了向世贸组织通报情况的义务。

其次,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以全面、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各项活动,并开始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规定,在遵循法律框架基础上,实施和运用了经贸纠纷与争端的调解机制。

再次,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2002年初我国又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标,放宽了外商投资限制,扩大了开放领域。

《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73.8%,而在1994年只有24.3%。

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相继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二、我国经济市场化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

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3月的资料显示,从1998年-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有2550万职工下岗,有17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占2/3,还有300多万人企业内部退养,有500多万人待岗。

如果计入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不在岗职工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5月的资料,2001年全国不在岗职工2100万人,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总数的19.5%,其中内部退养职工477万人,占不在岗职工的22.7%。

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摘要》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621万人,下降了32.2%,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56万人,下降了38%。

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还难以适应经济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看来:

第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开始,过渡问题显现。

旧的粮棉流通体制必须改革,但如何与现存市场格局和国家既有政策相衔接,减少市场波动,保护农民利益,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农产品市场建设仍然薄弱,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验检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等很不完善,有些重要的市场规则、设施建设还是空白,这对于改变目前农产品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十分不利。

第三,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

由于市场供求、体制变革、自身能力等多种原因,县乡区域内经济主体的资金十分不足。

乡镇企业、粮食企业、供销社的负债率普遍偏高,不少地方和部门全系统资不抵债。

银行因此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各专业银行的贷款权上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育不足,多数县乡区域吸收外资能力很弱,县乡经济主体的发展极为困难。

一些地方的涉农服务系统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第四,县乡经济统计数据不实的情况十分严重,不利于决策部门采取正确对策减轻农民负担。

据媒体披露的情况,目前相当部分县乡经济统计数据的“水分”不少,国民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财政收入、乡镇企业产值利税的主要经济指标水分高达3040%。

据此计算,很多地方农民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农民负担率在10%以上。

统计数据弄虚作假,误导了决策者的市场判断。

(三)货币市场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这一论断针对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管制利率制度,长期以来,利率指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订,各商业银行无权更改。

经过多年的探索,利率改革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

目前的利率有些已经市场化了,如外资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有些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如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以有30%的浮动幅度等,但整体上来说,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

虽然政府和商业银行都普遍认为利率自由化是其最终归宿,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双方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央行官员再三强调,央行并没有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设置时间表,各商业银行也极少公开发表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固定利率体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露。

一方面,由于贷款成本低,造成一些企业在使用资金方面不是精打细算,而是有多少花多少,资金使用无效率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金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社会资金配置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致使经济转轨的巨大成本过多地由国有商业银行来承担,使银行背上了大量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而且由于利率缺乏弹性,商业银行这个靠利差赚取利润的企业无法将调整利率作为改善经营的有效手段,利率空间有限,银行间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

(四)西部市场问题

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至今已经有七个年头,但是我国对外开放态势仍然只是以东部为重心,广大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链条、资源原料等方面只能服务于东部地区。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改革开放后,西部市场机制未能形成。

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差别仍然很大,重要原因是东部和西部市场化进程存在巨大差别。

西部的优势产业集中在农业、矿产、能源等基础产业,然而由于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能源电力等价格要受到国家控制,其中某些产品价格前些年是由国家定价,所以在中西部的优势产业中,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

而旧体制下对基础产品的定价过低,虽然作了调整,但价格偏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以农产品为例,价格仍然背离价值,价格体系不合理。

其生产经营者只能获取低收益,甚至难以实现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西部丰富的农、矿产、能源等资源优势并未能成为经济优势,相反影响到西部的整体效益,也影响了西部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2.西部竞争机制形成的条件并未具备。

(1)缺少有实力的竞争主体。

在西部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有企业由于改革滞后难以胜任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而西部国有经济外的其他经济形式发展不够,竞争实力不足,也不能担当起竞争主力,从而使得西部经济竞争力有限。

(2)由于我国价格体系尚不合理,西部产业是处于劣势的基础产业,产品价格偏低,产业发展与价值规律严重背离。

无论资源开发性企业,还是农业生产者,即使通过竞争能争取到一定利益,但与他们的劳动所应该得到的利益,以及他们提供的产品的供求状况所可能得到的利益相比相差甚远。

因而使得这些优势产业竞争的原动力不足,难以进行市场经济下以价格为手段的利益让步的竞争。

3.西部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的优胜劣汰。

西部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不可避免地比东部地区产生更多的国家垄断,这些垄断部门和企业难以通过资本转移产生竞争,因此使大量亏损或低效益的企业得以生存。

三、加快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一)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加快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首先,在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新认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其次,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再次,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

最后,加快推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进程。

针对企业目前实际,重点要抓三个方面:

一是在产权关系上,突出抓住“产权清晰”这一条,提高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二是在治理结构上,突出抓经理人员的市场选择,提高企业对其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三是在企业运行上,突出抓运行的规范化,提高企业的履约率及企业破产的法制化程度等。

(二)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宗旨,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尽快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开成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应重点抓以下四点:

首先,继续深化价格改革,重点完善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

其次,继续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也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健全和完善有关市场主体行为、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

第四,消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提高分配方式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相适应的程度

从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看,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各种分配方式混合组合的分配结构正在成为新的分配形式。

今后应当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分配总量中的比重,并对要素收入加以正确引导,依法规范,使之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除此之外,按劳分配也要与市场化相适应。

(四)改革宏观调控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行为尽快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相适应

首先,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

特别是要探索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机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市场化不能孤军深入,必须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

(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国民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建立起和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和国际规范相一致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还应打出去,即到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直接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资源。

这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内容。

根据当前国际市场情况和国内的需要,对外投资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利用国内稀缺的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先进技术和占领国际市场上,从而在提高贸易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的同时使中国的“生产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避免对外开放在内容、结构和模式上过于重复和过度竞争,实现区域间相对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均衡化。

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朱国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J].财经科学,2002(8)。

(4)马洪,王梦奎.2001-2002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式分析和若干建议[J].改革2002(5)。

(6)王全斌.关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研究[J].中国经济时报,2002-7-20。

(7)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苏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

(9)李晓西,师贸平.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分析

(一)[N].经济日报,2002-11-25。

(10)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J].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1)董辅乃.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王金祥、姚中民.西部大开发重大问题与重点项目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13)孙学玉.我国政府改革战略模式述略.《公共行政》2004年第十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