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361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docx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

新贸易理论述评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

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规模收益不变;

(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

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

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

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

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

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

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

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

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以边际成本定价就意味着损失。

因此,内部规模经济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均衡发生了矛盾。

也就是说,它必然与一个允许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市场结构相联系。

这就引出了新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第二个不同假设前提。

2.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价格受行为(即边际成本定价行为)与非负的利润不一致。

因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然而,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迄今没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

这涉及到两个难点:

一是具有市场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还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

现实的回答是两者都有。

二是即使假定参与者之间是不合作的,一产业竞争的结果仍依赖于两种因素进行不合作游戏的战略变量及进入和退出该产业的条件。

理论上游戏的战略变量有两个;一是产出——古诺假定,二是价格——伯兰特假定。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理论一致的困难。

新贸易理论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种市场结构:

(1)可竞争市场(伯兰特假定与无代价的无限制地进入和退出相结合);

(2)古诺寡占(分进入限制使赚得利润以及自由进入使利润为零两种情况);(3)垄断竞争(伯特兰假定与相异产品相结合,并分进入限制利润存在以及自由进入利润为零两种情况),并指出,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都有效,这也表明,即使没有一个关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理论,形成一种存在规范经济的贸易理论也是可行的。

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2×2×2的模型虽然形式简洁明了,但却把事实过分简单化了,以至忽视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况。

新贸易理论则如实地把经济世界划分为J个国家、N个商品、M种要素(以后我们称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现商品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不确定的情况。

至此,我们知道,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几乎全新的假设前提之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前提更贴切于当今的现实。

(二)全新的结论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

需求偏好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决定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由此导出了对要素的派生需求。

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决定了要素价格。

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决定了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差异则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了两国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得出两国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又直接导出了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相对要素报酬差异和相对商品价格三者在解释贸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

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根本的原因。

反过来,如果两国间不存在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间的贸易不存在。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就不能由要素价格差异直接得出,必须加入生产技术的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决定的轨迹为,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差异(具体地说是产出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因此,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

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大小决定的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

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2.贸易的商品模式。

传统的贸易理论根据2×2×2模型得出:

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

简言之,这里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相对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相对密集型商品,另一国则相反。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当贸易商品数量大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国在一个生产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种商品,在另一个生产模式下则可能进口该商品。

而生产模式却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如政府计划等。

下面我们假定存在两个国家(甲、乙),两种要素(K和L),3种商品(X、Y、Z),解释这种可能情况。

设全世界总资源为K=7,L=9。

X、Y、Z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X=1K+3L;Y=2K+2L;Z=3K+1L。

考虑:

(1)资源集中于一国,则可生产X=2,Y=1,Z=1,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2)资源分布于两国甲国为K=3,L=5,乙国为K=4,L=4,则以下两种生产模式:

①甲国(X,Y,Z)=(1,0,1),乙国(X,Y,Z)=(1,0,1);②甲国(X,Y,Z)=(1.5,0,0.5),乙国(X,Y,Z)=(0.5,1,0.5)都能使两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生产模式是不确定的。

并且在第一种情况下,甲国出口Y商品到乙国,第二种生产模式下,甲国从乙国进口Y商品。

对一国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进口商品。

即贸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确定的。

3.贸易的要素模式。

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要素模式很简单

,贸易中要素的净流动方向为:

一国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即使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一国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净流入国。

原因是: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同时,如果由于规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进入受到限制,则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为中存在着垄断利润(经济租),当这些产业的商品出口到国外时,垄断利润将从国外获得。

而两国获得的垄断利润的幅度(即垄断利润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时,一国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垄断利润购买另一国商品,甚至可能达到进口所有要素的状况。

这部分解释了当前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生产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象。

发达国家的产业一般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程度,以美国为例,在原铝、电话电报器材、机动车、合成纤维等行业中,前四大公司的工业产量均占全行业的90%以上。

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销售额竟超过了挪威、希腊、芬兰等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凭借这些强大的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从初级产品生产国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间接地占有了这些国家的资源。

随着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4.贸易构成和贸易量。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必然出口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量越大。

当两国要素禀赋无相对差异时,不存在相互贸易。

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而且战后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更有甚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作出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

所谓相异产品是:

我们确定了商品部门结构后,属于这一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

譬如说,我们确定“石英表”为一商品部门,则精工牌、北极星牌、海达牌等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各种品牌的石英表均为“石英表”这一商品的相异产品(也称“变体”),不仅如此,有更多的变体可以潜在地生产出来,例如,一年后可能会出现“梦想牌”、“虚构牌”石英表,这些都属于新贸易理论相异产品的范畴。

尤其重要的是,各种相异产品都能因其自身有价值(市场上总有一些人喜好这种变体)而存在,并且,相异产品各类越多,消费者可选择余地越大,社会福利越高。

然而在一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由于规模的限制。

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很多,因为变体的数目越多,则生产规模越小,规模越小,规模经济效益受到限制。

变体种类将保持在与规模经济权衡的水平上。

开展贸易后,两国市场合一,两国分别生产几种变体,互不重合,但总数目大于贸易前任一国的数目。

在需求方面,由于可消费变体数目的增加将提高福利,两国互相进口对方的变体。

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

并且,就贸易量而言,存在相异产品的世界经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此时,国家相对规模对贸易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大小越相似,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就总的贸易量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产业间贸易量)和国家相对规模(决定产业内贸易量)共同决定了贸易量。

5.贸易利益。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

不考虑贸易产生的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利。

这种静态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

但相比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开展贸易后,全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提高。

这不仅得自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而且由于存在以下的潜在得益:

(1)生产效率效益。

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扩大,规模经济增加,提高了生产率。

(2)生产集中。

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集中于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国家生产,使商品价格下降。

(3)生产的合理化。

贸易的开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缓和了价格扭曲,资源配置优化。

(4)产品多样性。

贸易使世界市场远大于国内市场,可选择的变体增多,福利增加。

但新贸易理论也指出,对一国而言,也存在着贸易受损的可能性。

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这是因为本国生产效率低于国外,在国

际市场上竞争失败),而贸易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补偿这种收缩带来的规模经济损失和垄断利润损失(此时垄断利润由外国获得)时,贸易使本国受损,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所要重视的是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贸易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称其为“新”并不为过。

三、新贸易理论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垄断竞争与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

这种研究方法的创始人是迪克西特·克鲁格曼则把它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

但这一模型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它甚至影响到了发展理论和宏观经济学。

在这一模型中,有一对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之间的冲突,如生产很多种产品,则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反之亦然。

市场竞争会调和这对冲突,找到一个均衡的产品种类数和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很大,则人们有更大的余地来平衡这对冲突。

这一理论的直观意义是:

美国经济规模比澳洲大,所以增长的潜力更大,以高速公路和电视台两个规模报酬递增行业为例,美国2亿多人共用三四个全国电视网,而澳大利亚2000万人共用4个电视网,结果澳洲平均每人负担的电视台固定费用要高得多。

将此引申,由于国际贸易会使世界市场的总规模扩大,所以国际贸易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数同时增加。

而且会减少规模经济带来的垄断性,因而减少不可避免的垄断造成的信息歪曲。

澳洲平均每人负担的高速公路费用也比美国高得多。

而且根据这一理论,在保持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建立欧共体那样的生产要素较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就能一定程度上减缓规模经济和品种多样化这一对矛盾,促进各国共同的经济发展。

这似乎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找到了一个不损人利已的正当理由。

在贸易政策方面,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所谓的对策贸易政策理论,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车”的例子为模型所引出的贸易政策。

这种理论把政府的政策加进了传统的纳什对策问题,其政策意义是反当前自由化潮流的,也与台湾、香港的成功的非对策自由化贸易政策的经验相冲突。

连这种理论的创立者克鲁格曼也承认,对策贸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推行,一定弊大于利。

相反,新贸易理论中关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国际商品中存在“经济租”(即垄断利润)的问题的提出能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具有指导价值。

由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一国政府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目标,通过适当的干预,较灵活地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生产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

以我国的汽车工业为例。

汽车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要素相对匮乏。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我国不应该大规模进行汽车工业的生产,而应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轻工业品等。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汽车市场潜力很大,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汽车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如果大部分依赖进口,则会丧失国民经济的自主权。

因而,保护是不容置疑的。

传统的理论上的依赖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但它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幼稚产业如何选择;二是采取何种保护措施。

因此,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

根据新贸易理论,我们则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两个弱点。

首先,幼稚产业的选择不再成为问题,因为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生产模式,使我们期望的保护对象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要对这一对象进行保护,就不能单纯地采取传统高额关税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多地是造成价格信息扭曲和低效率),而必须采取政府管制的措施,使这一产业相对对集中,形成规模经济。

我国12亿人口,汽车工业市场潜力很大,发挥规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

因此,政府管制引导产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应是我国保护和发展汽车工业的主导措施。

“经济租”存在的问题以上已有过一些理论上讨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政策意义。

当没有对外贸易时,一国的“经济租”是生产者向消费者获得的超额利润,只是财富在一国不同的集团间的重新分配。

而一旦加入了国际贸易行列,则牵涉到财富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问题。

由于各国都是主权国家,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然而一味地保护和封闭又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根据新贸易理论,发达国家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和垄断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而这种规模经济和垄断优势主要源自国家的大小和经济规模。

根据平等的国际政治

关系的原则,国家大小不应成为一国侵占别国利益的依据。

因此,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发展中国有理由要求适当程度的关税保护,使发达国家的超额利益部分回流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不得以自由贸易为借口,限制发展中国的权利。

四、新贸易理论的地位和一点缺憾

首先,我们认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下的2×2×2模型不过是新贸易理论J×N×M模型的一个特例,事实上,传统的贸易理论仍能够解释一部分贸易现象。

即使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新贸易理论指出,只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将规模经济和垄断产生的垄断利润,看成是“企业家才能”这种虚拟要素的报酬(这种假设不尽合理),那么贸易商品所体现的要素净含正确量仍反映了国家间的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也就是说,新贸易理论兼容了传统贸易的正确结论,并有新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

其次,我们说,新贸易理论没有否定比较利益原则。

事实上,它也无法否定比较优势原则,因为“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是世之公理。

问题是比较优势从何而来。

新贸易理论指出,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

而规模经济优势不仅取决于国家大小和国家经济规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产业的干预情况。

因此,在这一点上,新贸易理论又摆脱了完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阴影,强调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这和当前的主流经济学是相通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新贸易理论在比较优势原则无可辩驳的正确性的旗帜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各种现象,理所当然是当今的标准国际贸易理论。

最后,我想指出一点新贸易理论中的缺憾与大家商榷。

新贸易理论在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时,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中而内生地决定。

但现实情况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进入受到限制的行为中,商品的价格往往是垄断或寡占行业。

根据经营计划(或长期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不是根据短期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

因而,商品价格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外生变量,或者说应考虑外生力量对其影响。

单纯地将其视为内生变量有失严谨和完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加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