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269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docx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

一、名词部分

族群:

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

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

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

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

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

(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

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

(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

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

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

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十六国:

公元316年,西晋统治政权被匈奴所灭。

可是匈奴正确并没有能力控制当时进入中国北方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北方从此经历了一个大分裂时期。

从公元304年巴賨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先后有十六个政权出现,史称十六国。

实际上不只十六个政权,除了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巴賨建立的成汉以外,其他政权分别是匈奴族建立的汉、前赵、北凉、夏,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秦、南梁、南燕,羯族建立的后赵,氐族建立的前秦、后凉,羌族建立的后秦。

而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所以又称为五胡十六国。

匈奴: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胡。

其名始显于战国。

自稀罕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獫狁。

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方等说。

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

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遇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有芬人或斯拉夫人等一些说法。

呼韩耶单于:

匈奴单于,名稽侯珊。

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立为单于。

后为兄郅支单于所败,于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归附西汉,次年率所部南迁汉光禄塞下。

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他。

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耶单于恢复了对匈奴全境的统治,自呼韩耶单于归汉后,匈奴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长达六七十年。

合市:

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者互市。

合市在西汉一出现,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每次合市,汉商以以大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数以万计的牛马。

汉和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

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中大夫的作用。

汉族的小商贩还载负货物,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商品换取民族地区的土特产,进行民族间的物资交流。

白登山之围: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空虚,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

匈奴遂引兵南逾句注(今山西原平北)进犯太原,直达晋阳(今太原西南)。

次年冬刘邦率军亲征,轻敌冒进,被冒顿精兵40万骑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太原东)达7日之久。

后陈平用计使人暗中以厚利疏通单于阏氏,才得以脱险。

羌族:

中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古中原汉人对以游牧为主的西部各族的通称。

从夏商时期,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羌人以姜为姓,与周人关系密切,曾与周人结成部落联盟。

公元前11C,助武周灭商。

部落众多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居的部分羌人渐营农业。

东晋到北宋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秦、西夏等政权。

与汉人来往密切,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小部分延续至今,为羌族。

氐族: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活动于今陕甘川交边地区。

一说与羌同源。

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

汉至三国,曾两度迁徙。

晋惠帝时,与晋相战两年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氐族为主,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

唐代,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

其余氐族人与汉或其他民族相融合。

氐族以农业为主,习俗与汉族相近,汉化程度很高并最终同化于汉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

后凉:

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一个政权。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建元太安。

史称其政权为后凉。

389年自称三河王,年号麟嘉。

后因统治内部自相残杀,于403年为羌人政权后秦所灭。

后凉建国17年,传三代而亡。

其疆域最大时,南逾河湟,东至陇西,西霸西域,北至居延,中心地区在河西,建都于凉州。

后凉的开创者于中原纷乱,西域同中原政权断隔之后,又一次在政治上接通了中原政权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为加强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作出了贡献。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

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不顾群臣谏阻,于太元八年(383)八月,强征各族丁壮,率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大举南下,自恃“有众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企图一举统一南北。

晋相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北府兵八万拒之。

十月,苻融率前锋三十万渡淮水,占寿阳,遣梁成率兵五万屯洛涧。

苻坚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至寿阳,遣所俘晋将朱序至晋营说降,序劝石乘秦军未集,速战败其前锋。

石从之,十一月遣刘牢率北府精兵五千趣洛涧,一战击溃秦军前哨,阵斩梁成。

坚登寿阳城,望晋军阵容严整,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始有惧色。

晋军进至淝水,约秦军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坚欲半渡击之,乃挥军稍退。

兵士厌战,一退不可止;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心怀异志,希望秦军失败以便割据;加以朱序于阵后大呼秦军已败,晋进趁机渡江猛攻,秦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蔽野。

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且至,昼夜不敢息,乃草行露宿,饥冻者甚众。

坚中流矢,单骑逃至淮北,退回长安。

是役后,晋乘胜收复河南地区,秦则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大分裂。

月氏:

古代居于敦煌、祁连(今兰州以西到河西走廊一带)间的游牧民族。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盛,曾胁迫匈奴送质子于月氏。

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沿天山北路,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了居于此地的塞种人。

后又败于乌孙,南渡锡尔河,进入大夏,建立政权。

这一部分西迁的月氏,中国史籍称之为大月氏,另有小部分未西迁,游牧于祁连地区,为小月氏。

西迁后的大月氏政权分为五翕侯,后由贵霜翕侯统一,建立起贵霜王朝。

贵霜王朝(帝国):

公元1C中叶到公元3C左右兴起于中亚的奴隶制国家。

1C左右,大夏五翕侯间发生兼并战争,最后由贵霜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建立起贵霜帝国,都蓝氏城。

第一任王是大月氏贵霜部落首领丘就却,公元2C初,在迦腻色伽一世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曾拥有人口百万士兵20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到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

贵霜帝国崇信佛教,对于早期传播佛教来华有巨大的贡献。

其经济发达,为丝绸之路的枢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公元5C,为嚈哒所灭。

鲜卑族:

是继匈奴之后,2C到6C间,我国北方崛起的阿尔泰语系的古代游牧民族。

其族源属东胡,东胡部落瓦解后,逃至鲜卑山,逐渐形成以拓跋氏为核心,融合东胡其他部落的鲜卑民族。

东汉时归附东汉并逐渐强大,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并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将其分为东中三部。

西魏晋时期分裂为各部,建立起诸多区域性政权,其中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为当时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许菁)

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名,东胡别种,东汉游牧于希喇木伦河与洮河之间。

先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居匈奴故地,并其余部,势力渐强。

东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立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东、中、西三部,各置首领,名曰大人。

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柯比能等大人,各拥所部,归附东汉及曹魏。

晋、南北朝时期,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河北及西北地区建立地方政权。

拓跋氏所建的北魏,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建都洛阳,学习汉人文化和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改革俗习,并定拓跋姓氏为元。

(天豫)

吐谷浑:

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吐谷浑王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

后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329年,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

居庐帐,后渐有城居。

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突厥:

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

突厥有广狭两义:

1.狭义的突厥指6C中叶到8C中叶,即西魏、北周、隋与唐前半期在金山南麓、漠北高原两度建立突厥游牧汗国(552—630,682—744),并活跃于中亚的民族。

2.广义的突厥泛指突厥汗国以前和以后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或民族。

即包括兴起前的丁零、敕勒、狄历、铁勒及名称可能都是突厥一名的不同译语;以后的回纥、西迁的乌古斯等部。

突厥一名的含义,据史载,因其先人在6C中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锻工,因金山形似兜鍪(古战盔),其俗谓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11C70S成书的《突厥语词典》则释突厥为“最成熟最旺盛”之时。

二、简答题

论汉匈关系的演变

一、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武力对抗和相持阶段(209BC一58BC)

这一时期,汉匈关系的变化,只是强者位置互换而已,初为匈奴,后为汉朝。

(1)匈奴强盛(209BC一126BC):

匈奴对汉王朝采取强劲的攻势,而汉则委曲求全,连连妥协,反映在对匈奴的政策上则以和亲、通贡、互市为主。

(2)匈奴衰落(126BC一58BC):

匈奴由强盛走向衰落,一是内因,包括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分散性其二是外因:

首先是汉朝的武力抗击。

另外,自然灾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天降大雪,匈奴畜产大半冻死。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游牧经济的脆弱性。

这一时期汉匈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即匈奴与汉王朝的分庭抗礼。

(二)隶属于汉朝(58BC一31BC)这一时期,汉匈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匈奴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年一公元前31年)时,匈奴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汉王朝则取得绝对的优势。

同时,汉王朝执行了较为正确的民族政策,如和亲、给匈奴族供应粮食等等,这样在很长时间里,汉匈关系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王莽时期(9年一23年)

由于王莽执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汉匈关系又一次分崩离析。

二、东汉时期汉匈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东汉初期,匈奴对汉的不断侵扰(东汉初—公元48年)

东汉初期,汉匈关系又处于紧张状态。

这是因为在汉匈力量对比中,匈奴又趋一于上风。

因此,东汉初的汉匈关系则主要表现为匈奴对东汉的不断侵扰和东汉王朝对它的消极防御。

(二)匈奴的分裂与汉匈关系的变化

公元48年(东汉光武帝建武24年),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附汉,人居塞内。

北部留于漠北,以后在汉朝的攻击下西迁。

匈奴南边八部及乌桓之众统辖于呼韩邪单于孙(乌珠留单于子)右莫趣日逐王比之下。

建武24年春,南边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并遣使至五原塞(今内蒙),南北匈奴正式分裂,东汉对南匈奴也基本效仿西汉对待前呼韩邪单于之例,赐予其黄金玺缓,并多次接济南匈奴。

这样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向着协调友好的方向发展,南匈奴甚至还助汉攻打北匈奴。

南匈奴逐渐汉化。

与此同时,北匈奴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虽也多次遣使请求与汉和亲,但却并无真正与汉和睦相处的诚意,而是另有所图。

评价汉匈关系

汉匈关系自西汉以来,由和亲到战争,由敌对到友好,及由破裂再转为侵扰,乃至最后南北匈奴分道扬镰,南部内附,北部西迁,这种迂回曲折、反复演变的过程,反映了汉匈关系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也显示了民族关系发展所呈现的多样性。

这种多变性和复杂性,并非取决于一种单纯的因素,而是多种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地说,就是取决于汉匈的社会、经济性质,以及匈奴内部各种社会势力消长和汉匈双方各自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等因素。

对此应客观地分析,这才是治史应遵守的准则。

匈奴国家的建立、发展及灭亡

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匈奴处于一个社会变革和国家建立阶段。

匈奴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铁器的使用愈加普及;并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国家机构的过渡。

匈奴国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鼎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属汉时期。

1鼎盛时期(209BC-126BC)

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和君臣单于执政时期是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政局未定,各项制度日益完备。

全国各地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单于直辖中部,设庭于乌兰巴托,左右两部为左右屠耆王统辖。

单于之下置左右屠耆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等,一般以太子为左屠耆王或左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此外将全国划分为24个部落,每部之下设千长等。

鼎盛时期,匈奴国家还处于一个对外扩张的阶段。

冒顿单于即位后,发兵击东胡、月氏,夺回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后挥师北上,占领贝加尔湖以西及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加紧在西域地区的扩张并不断骚扰中原汉朝,成为了当时亚洲地区控制领土最多的政权,成为汉朝北部和西部最大的威胁。

2衰落时期(126BC-58BC)

匈奴国家逐渐由盛转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并受到日益强大的汉朝武装力量的打击。

126BC军臣单于死后,统治集团出现内讧,军臣单于长子于单归附于汉。

121BC,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降于汉,整个河西地区为汉所有。

而58BC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则直接导致最后匈奴国家的分裂。

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战略,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各族打击匈奴。

3属汉时期(58BC-1BC)

58BC,匈奴东部立稽侯珊为呼韩邪单于,此外另有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并存,是为五单于争立时期。

后呼韩邪战胜各部,而其兄自立为郅支单于,占据单于庭,形成南北对抗局面。

51BC,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而郅支单于在汉庭与呼韩邪单于的打击下则退居中亚康居地区,呼韩邪占据漠北王庭,汉匈关系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友好直到王莽执政时期。

4匈奴国家的分裂

东汉初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AD48年,匈奴各部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仍以呼韩邪为号,南下归附汉庭,设庭于五原塞以西,称为南匈奴。

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自此,匈奴国家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政权。

南匈奴在东汉政府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并不断向中原迁徙。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在北方建立了前赵、后赵、北凉、大夏等政权,汉化程度日益提高。

而北匈奴在AD91年大败于东汉军队,被迫西迁。

北匈奴西迁

AD91年,北匈奴在金微山地区为东汉军队所败,被迫西迁,穿越阿尔泰山入乌孙,由乌孙到康居,再到阿兰,最后进入东欧。

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乌孙地区(91-160)

北匈奴西迁首先到达乌孙北部,以此为根据地侵袭东汉。

大约在2世纪60年代,继续西行,但在乌孙留下了一部分,以后逐渐成为悦般国。

而2世纪70年代,鲜卑兴起,在其威胁下,北匈奴继续西迁,其在乌孙地留居约70年。

2康居地区(160-260)

北匈奴离开乌孙后,向西北迁徙进入康居,其地在锡尔河中游以北。

之前郅支单于已率部分匈奴部落进入康居东部,曾一度控制该地。

事隔一百多年后,匈奴再次大规模进入康居,必然经过激烈的斗争。

后北匈奴部落占据康居,从此康居不见于记载。

匈奴人在此留居近一百年,后受到贵霜王朝的驱赶向西迁徙。

3阿兰或奄蔡地区(约260-373)

奄蔡又名阿兰,在康居西北约二千里,今里海之北,与康居大同俗。

匈奴进入奄蔡杀其王占其国,统治长达一百多年。

后匈奴经奄蔡到达东欧,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公元4世纪,匈奴首领阿提拉横扫欧洲,此后匈人逐渐融入了欧洲各民族中。

简述大月氏西迁时间及其路线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月氏受到日渐强大的匈奴袭击,被迫西迁。

学界对其西迁路线说法不一,较权威的一种观点是大月氏离开河西地区,沿天山北麓,到达伊犁河流域的塞地,后受乌孙打击南下,过妫水(今阿姆河)进入大夏。

这里的塞地指伊犁河流域,大月氏西迁至此,赶走了居于此地的塞种人。

据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大流士记功碑记载,塞种人为波斯人所称的萨迦人,是希罗多德《历史》中提到的斯基泰人或西徐亚人,也是现代欧洲人称的塞克人。

他们活动于伊朗高原以北及锡尔河以北的广大中亚地区。

而张骞所说的大夏指在巴克特利亚地区建立的吐火罗政权。

巴克特利亚的基本范围是阿姆河上游以南地区,今阿富汗北部。

公元前3世纪末,一个独立的希腊—巴克托利亚王国正式建立。

后来北方的塞种人(以吐火罗人为主)南下越过锡尔河,侵占了巴克特利亚,所以后来印度人、波斯人又将巴克特利亚地区成为吐火罗斯坦。

综上所述,大月氏西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公元前201年,大月氏在冒顿单于在位初为匈奴所破,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的塞地。

第二阶段:

到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大月氏为乌孙所破,离开伊犁河流域,南下击败塞种人,占据锡尔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而在月氏的冲击下,塞种人入侵希腊—巴克托利亚王国,于公元前141年消灭希腊—巴克托利亚,这一地区便被称为吐火罗斯坦。

第三阶段:

公元前141年之后,大月氏始越锡尔河,占据原来吐火罗人占领的阿姆河以北的河间地区,出现了大月氏“西击大夏而臣之”的局面。

简述贵霜王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评价)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进入大夏,吐火罗王国统治者南逃,大月氏便在此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采取了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将大夏分为若干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分别统治,成为翕侯。

到公元1世纪左右,五翕侯间发生兼并战争,最后由贵霜翕侯统一打月氏,建立起贵霜王国。

贵霜王国的第一个王是丘就却,其在位约35年,这时期贵霜国领土有了很大扩张。

后第二任王阎膏珍继位,此时贵霜的领土已包括大夏的全部,西部可能超过。

到第四代王迦腻色迦王时,贵霜帝国达到最繁荣的时期。

此时贵霜帝国的疆域,西北占据了花剌子模,西南扩大到恒河上游的马土腊,在东边,其势力已达到塔里木盆地以南。

到公元3世纪,各领地逐渐独立,5世纪时,在嚈哒人打击下,大月氏贵霜王朝最终灭亡。

贵霜王国创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

拥有发达的农业,繁荣的城市,及高度发展的文化。

在文字方面,贵霜王国起初使用希腊文,后北部创造出粟特文,南部使用佉卢文。

宗教方面,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迦腻色迦王在位时,出现了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集结,犍陀罗和克什米尔成为了佛教中心。

贵霜帝国也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

(评价)贵霜帝国的中心是横贯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商业繁盛。

迦腻色伽时代,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印度的珠宝、香料,埃及和西亚的玻璃在贸易中经过贵霜,使得贵霜商人获利巨大。

从各地出土的铅笔看,当时贵霜帝国的货币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在同各国人民的接触中,原是游牧民族的贵霜人迅速吸收了较高的文化。

羌族的起源与文化

羌族起源: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国也,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

”(史料表明羌族从三苗迁至三危。

)三苗:

江淮一带。

三危:

现青海省河曲(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以北地区)事实证明此史料基本可靠(如羌、苗同属汉藏语系);而青海河曲一带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故羌族起源可以理解为迁移来的苗民与当代土著相融合而产生的。

民族称呼:

“羌”来自商殷人对其称呼,本民族而今自称尔玛或尔。

其居住地除了河曲以外还有今甘肃甘南一带。

主要从事牧业。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

习俗:

妇女批发覆面,实行火葬,婚嫁与其他游牧民族一致

社会基本结构:

秦汉时期——氏族部落组织,部落以姓氏、动物、地名为号;

社会形态:

秦汉——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家长制家庭公社阶段;汉中期——受汉族影响,步入阶级社会。

西汉对羌政策

西汉时期青海羌族和西域羌族都成为匈奴人力物力的重要来源,所以汉朝政府把隔绝匈奴与羌的联系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河西设郡,目的:

一是同道玉门,与西域联系;二是,隔绝羌胡。

武帝元鼎五年,匈奴怂恿羌族进攻汉朝失败,武帝为了加强对羌族的控制,设立了护羌校尉。

宣帝时,应为自从武帝设护羌校尉后并没有阻滞羌与匈奴的交往,再加上汉朝对西羌任意压榨,汉羌矛盾日益激烈。

匈奴又连接羌族各部攻打汉朝,失败。

镇压羌族各部后汉朝实行屯田奏,坚持一年即罢。

汉朝对西羌各部采取羁縻政策,将羌王各酋豪封王封侯封君,基本保持了安定局面。

王莽时期,为粉饰太平,重金诱骗羌族首领率部西迁,至西海郡。

东汉羌族起义(评价)

第一次,是安帝永初元年至建光元年延续十二年之久,原因是东汉地方政府经常招羌人为兵,羌人行至酒泉纷纷逃散,各地发兵堵截,并借此侵害各地羌族群众。

而先零羌的酋豪趁此自称天子,建都丁溪城。

结果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

使东汉军需空乏。

第二次,是在东汉舜帝永和五年。

坚持了六年,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官吏对羌族群众的残暴压迫和掠夺,这次起义的民众主要是已迁居到凉州各地并在均郡县治下的塞内羌。

东汉政府采取了分化瓦解利诱的政策。

耗费八十余亿,西北各地白骨相望于野。

第三次起义,从桓帝延熹二年至灵武建宁元年,起义原因与前两次相同。

东汉政府启用残酷屠杀山东农民起义有功的段颖为护羌校尉残酷的镇压了这次起义。

关于羌族起义的认识

关于起义的性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和民族斗争存在。

东汉时期的羌人起义就属于民族斗争,但他的原因主要是东汉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其实质是羌族各阶级人民反抗汉族统治阶级的斗争,具有全民族性质。

这次起义的起因是复杂的,第一、主要原因是东汉占统治地位的汉族统治阶级的踏破剥削欺辱羌族的结果。

“羌之所以叛者,为郡县所侵冤故也”。

第二、当时社会中,汉族中的黠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排挤欺辱。

第三,东汉政府的垦地政策。

羌民起义的特点:

1.统治者及贵族在起义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历次羌族起义的重要特点。

他们的主导作用,贯穿于从准备发起到整个过程的始终。

2.没有明确的政治口号,以整个汉族为对象,因为破坏性很大。

3.组织比较松散。

一呼则起,一败及散。

简评后秦集团

后秦的统治者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