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53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章节教案

章节名称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实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和外交政策转变情况,了解俄罗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制度转型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私有化和俄罗斯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以及电化教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经济制度的转型

二、政治制度的转轨(1学时)

三、外交政策的转变

四、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式(1学时)

思考题

作业题

1.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2.简评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点

3.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预测俄罗斯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羽:

《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孙壮志:

《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3.薛君度、陆南泉主编:

《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树华:

《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新华出版社2001版

5.杨育才:

《大国梦:

俄罗斯的军事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版

6.陆齐华:

《俄罗斯和欧洲安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孔寒冰、关贵海:

《叶利钦执政年代》,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俞邃、许新、潘得礼:

《普京:

能使俄罗斯振兴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卡.托卡耶夫(哈):

《哈萨克斯坦:

从中亚到世界》,赛·纳雷索夫译新华出版社2001版

教学后记

转型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式,要结合这些国家发生的一些主要事件来阐述,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和外交政策转变情况,了解俄罗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

1、经济制度的转型

2、政治制度的转轨

3、外交政策的转变

4、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式

教学难点:

制度转型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私有化和俄罗斯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与学生互动等。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经济制度的转型

2、政治制度的转轨(1学时)

3、外交政策的转变

4、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式(1学时)

 

一、经济制度的转型

本节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经济转型概述

二、私有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与关键

三、经济转型的结果

(一)经济转型概述

东欧中亚的经济转型并不单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而是指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既包括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也包括对所有制基础的根本改造。

东欧中亚经济转型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转型方式,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另一种是渐进的转型方式,以匈牙利为代表。

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最主要、最普遍的经济转型方式,东欧中亚国家在转型初期绝大多数都采取了这种方式。

它是由美国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发明的。

“休克疗法”(shocktherapy)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美一些国家施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苏东剧变后,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波兰率先采用了这种激进的改革方式,其他大多数东欧国家也都陆续试用这种激进方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也接受了“休克疗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通过这“三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

自由化就是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自由化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

私有化就是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稳定化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的混乱局面,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私有化和自由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稳定化是必要条件。

在东欧中亚国家,“休克疗法”十分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难以逆转。

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遏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办法来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但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途径来说,却是不足取的。

匈牙利由于在经济转轨前的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并已有2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和基础,如经过了20年逐步的价格改革,到1988年自由价格的范围已达到80%,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过大的冲击而采取了相对渐进的经济转型方式。

虽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转轨过程相对比较平稳。

但是匈牙利的渐进方式与激进的“休克疗法”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激进与渐进只是相对的概念。

即使是实行激进转轨的国家,在激进改革进程中也包括某些渐进的因素,如波兰的私有化相对缓慢,捷克的货币自由化是分若干步骤、经过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而没有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也并不排除在某些领域或阶段采取较为激进的措施,如匈牙利的私有化进程是最快的。

  激进方式与渐进方式在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和进度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通过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换基本经济制度;通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型;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

(二)私有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与关键

错误的认识、原有经济基础的弊端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向共同决定了私有化之所以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大行其道。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原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之前,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公有制的范围过宽,规模过大,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着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要求。

第二,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当权者普遍笃信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以为私有制可以带来公平、自由、高效率和社会稳定,并且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私有化被各国视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第三,各国实行私有化的前提和背景,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体制转轨,而是社会制度的大变迁,私有化已经超越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和范围。

这些国家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对原有制度的经济基础,即公有制进行根本的改造,实行私有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不可逆转。

正如世界银行1996年的发展报告所说,对俄罗斯的改革者们而言,迅速与过去割断联系是最重要的,私有化是必需的,它在短期内未必会改善企业经营,但它会保住早期改革的成果。

总之,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方向,决定了它们必然选择私有化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私有化,严格地讲,都是指财产所有权的转变,即把公有财产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私有财产,其中以股份制为主的法人私有形式居多。

其最终目标,是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成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社会制度变迁不可逆转。

私有化如果按资产分配方式来说,可分为“有偿私有化”、“无偿私有化”和重新私有化(退还原主)三种。

由于存在资金短缺和私有化规模庞大的矛盾,为了快速实现私有化,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无偿分配的私有化方式。

这种全民平分国有资产的无偿私有化,一般被称为“大众私有化”。

在大众私有化方面,捷克斯洛伐克联邦首创的“投资券私有化”(凭证式私有化)不仅成为捷克共和国私有化的主导方法,使其50%的国有资产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私有化,而且被原苏联东欧地区其他国家(只有匈牙利、马其顿和乌兹别克3国例外)争相效仿,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国家私有化的进程。

各国的凭证式私有化具体做法不同,如俄罗斯采用的是“证券私有化”,波兰是“股权证私有化”。

私有化按对象的规模可划分为“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两种。

大私有化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一般通过先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再出售股票的方式实现。

小私有化指小企业的私有化,主要涉及零售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一般通过直接出售、拍卖和退归原主等方式来实现。

各国私有化的进程均起步于小私有化。

经过约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小私有化基本顺利实现,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大私有化是各国私有化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其进展情况在各国参差不齐。

  俄罗斯的私有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证券私有化阶段。

从1992年1月至1994年6月30日,以无偿私有化为主。

按照总统令的要求,除暂时禁止私有化的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都要在1992年11月1日前改造成开放型的股份公司。

另一方面,从1992年10月1日到1993年1月底,俄政府向俄罗斯公民每人无偿发放一张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

这种证券属于有价证券,可用来购买国有财产和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也可以转让和出售。

在以上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1993年1月开始了私有化企业股票的正式买卖。

股票先在本企业内部按照政府规定的几种优惠方案分配和出售,然后再向社会公开出售余下的由国家掌握的股份。

俄罗斯证券私有化是“休克疗法”在所有制领域的体现,是快速私有化与国内资金匮乏的矛盾产物。

其无偿性有力地推动了私有化的快速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制度基础。

第二阶段是现金私有化阶段。

私有化证券的有效期到1994年6月30日为止,从1994年7月1日开始私有化从无偿转让为主变为按一定价格出售。

1997年7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私有化法,重新规定了私有化的方式方法,加强了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权力,俄罗斯停止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转为有选择地和个别地(个案)进行私有化。

但是并不能改变私有化日益成为没有广大普通的劳动群众参加的各大财团之间的利益争夺。

大规模私有化运动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国家财产分割的终结,只是产权初次分配的基本完成和所有权再次分配、重组、及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调整过程的开始。

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效,却普遍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如俄罗斯500家大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却只卖了72亿美元。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

此外,在私有化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战略性企业落入外国资本家和跨国公司手中。

这就为西方财团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提供了条件,甚至使西方财团控制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三)经济转型的结果

经过近10年的大力推进,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转型基本完成,主要表现为:

一、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已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二、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已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自由价格机制,价格关系已基本理顺,市场竞争也已初步形成;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不再进行行政干预;财政和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变了过去的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制,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对外经济关系在“西向化”的同时,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目前,各国正在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但是,各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剧变之初东欧中亚各国以为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以为通过经济转型能很快融入西方体系并实现繁荣。

但严酷的现实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主要表现为:

  1、生产大幅度下降。

俄罗斯从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19%、12%、15%、4%和6%,五年累计下降56%。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据统计,1991-1996年俄罗斯的物价上涨了6188倍。

俄罗斯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1000%,1994年为300%,1995年为131%,1996年才降至21.8%。

波兰1990年物价上涨586%,匈牙利上涨277%。

3.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急剧增加,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经济下滑,物价飞涨和失业猛增必然导致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贫困阶层范围扩大。

按收入低于平均工资45%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来统计,在转轨初期的经济危机中,波兰有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保加利亚为62.7%,俄罗斯为70%。

与此同时,转型过程中经济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贪污腐败盛行,出现许多经济爆发户,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4.对外贸易恶化,外债负担加重。

各国在实现外贸自由化的同时把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转向西方,但由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差,很难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对外贸易萎缩,外贸逆差扩大,外债大增。

1991年波兰和匈牙利的外债分别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7.3%和71.7%。

俄罗斯对外贸易1991-1993年分别下降37.1%,23%和12%。

1994年开始出现增长,虽然增幅达10.8%,但外贸总额仅762亿美元。

经济转型之所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其主要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是激进的改革方案不符合国情。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废除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马上建立健全,出现体制上的真空,造成经济混乱。

二是“经互会”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使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

三是各国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进行,政局动荡多变,加大了经济改革的难度。

在经历了长短不一程度不同的经济转型的危机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较好的波、匈、捷等中东欧国家已经恢复到剧变前的最好水平。

但是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政治制度的转轨

本节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政治体制

二、政党制度与社会思潮

(一)政治体制

东欧中亚国家经过10多年的政治制度转轨,已经初步确立了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等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政治体制。

一种是总统制,一种是议会制。

独联体各国大都选择了总统制,东欧国家则建立了议会制。

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独联体国家的总统制虽以西方民主制度为蓝本,但却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总统制,其突出特点就是总统权力过大,议会权利很小,三权分立名不副实。

剧变初期,围绕制定国家政体的宪法修改问题,在俄罗斯出现了公开的对抗,并形成以议会为代表的“苏维埃体制”与总统制“双重政权”的局面。

最后,叶利钦不惜动用军队,炮轰议会所在地,用武力摧毁了经过选举产生的议会。

之后,叶利钦提出了确立总统制的宪法草案,并于1993年12月12日经全民公决通过。

这部至今依然实行的俄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广泛而强大的权力,它所确立的实际上是“总统集权制”政体。

俄罗斯总统制的特点:

虽然现在俄罗斯的司法权力获得了较大的独立性,但三权分立仍名不副实,不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

表现为:

总统权力过大,总统决定内外政策,总统令具有法律效力,全国必须执行;政府缺少独立性,总统可以直接任命和撤换总理及政府组成,政府总理没有组阁权,议会多数派也不一定能参加政府;议会权力过小,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也难以监督政府,即使议会现存的立法权也因总统的否决和总统令的法律效力而受到很大限制。

俄罗斯总统制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非常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带有俄传统中个人专权的特色,反映了俄罗斯集权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又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对铁碗领袖任务的现实需要。

客观上对稳定俄罗斯转型期的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由于内外大政方针都系于总统一人,且无法形成制约力量,既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也容易形成个人的专断独裁。

如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就曾因总统一人的健康状况使得政权不能正常运行。

由于总统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大,使俄罗斯半年内更换了4届政府总理,导致政治经济局势的混乱。

由于议会权力过小,政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限制,民众的意愿难以通过民选议会这一渠道影响政府政策。

正是由于俄罗斯总统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几年来,特别是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围绕限制总统权力修改宪法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政治斗争。

但是,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由普京任代总统,使局势出现了逆转。

普京认为俄罗斯宪法是“一部真正的好宪法”,重要的问题是纠正违法现象,而不是马上修改宪法。

同时由于普京稳健务实,治国有方,很快稳定了局势提升了个人威望,加上新的国家杜马中的力量对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修宪的以俄共为首的左派力量已失去了主导地位,修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被搁置。

独联体中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也建立了类似于俄罗斯总统制政体。

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由于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具有中亚特色的总统制政体。

中亚式的总统制总统集权程度比俄罗斯还要严重,多党议会制只停留于形式上,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小,而且政权机关出现了明显的主体民族化倾向,重要的职位均由各国的主体民族占据。

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经过几年的激烈动荡和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现在已经建成了权限划分较为合理能够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多党议会制国家政体。

其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很大,议会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除了立法权之外,一般还拥有选举和罢免总统、宣布战争等权力;政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多数东欧国家的总统无权组织政府,政府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建。

组建原则是,如果第一大党所占议席超过了半数,则可单独组阁执政。

否则,应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执政。

总统的职权是对国家机构的民主运行实行监督,代表国家签定国际协定,委派和接受大使和公使等。

中东欧国家的多党议会制已经平稳运行并日趋完善。

东欧中亚各国的政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原来的一党制演变为多党制。

剧变初期各国政党政治发展呈无序混乱状态。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政党法》,使政党活动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东欧国家的政党政治发展的较为迅速,现在西方式的政党政治模式已经基本确立,并已有效地运转。

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发展状况不如东欧国家,在2001年颁布《政党法》的推动下,许多政党和组织开始重新组合,使俄罗斯的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左中右三大派政治力量为主的政党格局。

中亚各国和外高加索各国的多党制发展情况尚不如俄罗斯,多党制基本上留于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

就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思潮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已不再是指导和主导思想,社会思潮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三、外交政策的转变

本节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二、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东欧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特征。

同时,随着东欧中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同西方对立的消失,各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剧变之初,各国都曾一度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

但很快,单纯跟随西方的政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各国转而实施各有侧重的全方位务实外交政策。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初期,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大国俱乐部和保持世界大国地位,选择了“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但是,西方大国出于传统的戒备心理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并没有把俄罗斯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反而趁机向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大举推进,挤压俄罗斯的国际发展空间,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大国利益,俄罗斯从1993年起摈弃了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外交路线,代之以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表现为:

1.重视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

俄罗斯通过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来确保传统势力范围,并抵制西方大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及其所造成的离心倾向,从而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以独联体为依托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抗衡的砝码。

2.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北约东扩;在无力阻止的情况下,通过外交努力缓和了与东欧各国因此而产生对立情绪,并保持了良好关系。

3.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系。

为了保障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经济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俄罗斯积极推行其外交的“新亚太政策”,积极谋求发展同亚太大国的关系和加入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及地区一体化进程。

同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修复一度疏远的同蒙古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的进入。

2000年11月普京对蒙古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访蒙。

与越南、朝鲜和印度的关系都有所改善和加强。

这也有利于俄罗斯实现它同西方关系方面的均衡。

4.积极主张世界多极化,实施“积极参与”的外交政策。

普京基本继承了叶利钦后期的外交战略,实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但也有新的特点。

第一,突出强国意识和大国地位,把“捍卫大国地位”作为外交的主要方针。

普京出任总统后,在约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军事学说》和《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三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阐述了俄罗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确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并重新恢复了“核威慑”政策,张显出一副大国和强国的姿态。

第二,突出国家现实的经济利益,实用主义色彩浓重。

第三,积极推动多边外交。

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俄罗斯更加重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大国合作的多边外交。

第四:

融入欧洲加强与西欧的合作,但欧亚并重。

但是,在全方位外交当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点。

近两年,俄罗斯通过巧妙灵活的外交手段,加强了世界格局中俄罗斯的分量,大大提升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中东欧国家介于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夹缝地段,都是中小国家,它们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支撑。

而东西方大国也从未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所以历来不是隶属于这一方,就是依附于那一方。

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出现了真空,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制定了“回归欧洲”的亲西方政策,把加入北约和欧洲联盟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

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都同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

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等一些国家先后成为欧盟的联系国。

许多国家与欧盟签定了特别贸易协定。

欧盟已取代过去的经互会而成为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军事上,除了前南联盟的部分国家以外,绝大部分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要求,以寻求安全保障。

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已经被正式接纳为北约成员国。

2002年11月的北约首脑会议决定将于2004年正式吸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等7个国家加入北约。

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一段和俄罗斯关系的相互疏远后重新认识到,它们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各个领域仍密切相关,因此在回归欧洲的同时也同俄罗斯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关系。

同时,各国也面向世界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东欧各国也十分注意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和不断深化区域内的合作。

四、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

本节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政治形势

二、经济形势

(一)政治形势

伴随着新千年的来临普京出任总统,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普京以强力稳健的姿态登上俄罗斯最高政坛后,治国有方,高效务实,深得民心。

近三年来,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

在政治上,普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稳定了政治局势。

大力推进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把两者作为加快政治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俄罗斯的地方主义恶性膨胀,极端民族主义大肆泛滥,对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构成一定威胁。

普京执政后通过整顿地方立法,把全俄划分为七大联邦区,任命可靠的人为联邦区长官等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