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01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0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

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3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

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

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

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1-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

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

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

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

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2-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

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王清玲-3-2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自学内容: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

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导入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亲,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父亲唱一首颂歌。

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吧!

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艰难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闯过去。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小说始末。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又深深眷恋的感情。

二、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在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的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结论: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的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飘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的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4-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这是一处伏笔。

又如当年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至。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巩固训练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教学王清玲-5-3丑小鸭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积累2、能力目标: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

一课时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读课文,了解丑小鸭的成长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

你听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的故事吗?

请学生简单复述。

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篇经典的童话——丑小鸭一、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2、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注音:

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听写:

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释义:

排挤来势汹汹弥漫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丑小鸭的流浪生活为线索。

2、依此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三、研读课文,把握丑小鸭形象。

1、丑小鸭之所以称之为“丑”,是哪些人认为它丑呢?

丑小鸭内心会怎么想?

由此你读出丑小鸭是一只怎样的小鸭?

雄吐绶鸡、野鸭们、公雁活动形式:

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描述,模仿嘲笑丑小鸭的语气进行朗读,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公雁的语气其实是一种讽刺嘲笑。

2、想象丑小鸭的内心活动。

3、分析丑小鸭的形象:

丑小鸭是一只乐观、善解人意、坚强、不愿意牵累别人、单纯、善良、不抱怨别人、容易满足的小鸭子。

2、除了受到人和动物的打击和嘲笑之外,丑小鸭还遇到了哪些其他的困难?

(1)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2)受到了老太婆的威胁,要他生鸭蛋。

(3)受到了小屋里小孩们的戏弄。

(4)受到了猎狗和猎人的威胁。

在这些困难面前,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

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永不放弃3、丑小鸭完全可以在老太婆家住下来,他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

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6-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四、拓展延伸:

1、我们常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这两者有什么象征意义?

丑小鸭象征着没有靠山,没有特长,缺少亲情关爱的弱小者。

他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不沉沦,不畏困难,不屈地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白天鹅象征经历艰难困苦而取得成绩的人。

2、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到排挤、嘲弄、打击,但他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

这一切缘于他心中有一份恒久的梦想。

同学们,你们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们会成功的,我们大家都会成功的,只要梦想还在,只要心还在。

胸怀大志,不懈追求,谦虚谨慎,就是丑小鸭——安徒生的本色。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中丑小鸭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对初一的孩子来说,读过之后也只是在心目中记住了这只可怜的丑小鸭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学生们心中会产生向往、憧憬。

是的,我们每个人不论年龄的大小都有美好的心愿。

学生希望自己的成绩会提高、得到老师的表扬、成年人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会有所成绩。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后,对我有一种深深的触动,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体现在哪里?

我想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真正撞击。

在教学本课时刚导入时候我问学生丑的反义词是什么?

很多学生觉的奇怪,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怎么理解美和丑呢?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有的学生回答说讨厌的东西就是丑的。

就在这样一个对美和丑这样一对反义词下我开始了我们不能用以往的告诉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正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最好时机。

我找到了,并开始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这次心灵的碰撞。

我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

丑小鸭本是一只天鹅蛋却生在了鸭群里,那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吗?

这下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们班平时不太爱发言的一男生举起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是一只天鹅蛋不会变成一只鸭子或母鸡”这引起全班同学的笑声。

有的学生回答道:

“那可不一定,丑小鸭也许会永远在鸭群里生活,不会飞,自暴自弃。

也许会活的很悲惨而死去”。

这两种假设的情况反映了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我发现了学生们的心声,这正是我想要的。

我接着问: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真的有像丑小鸭一样生活的人们,他们生活的很悲惨,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

我看了看同学们的眼神,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听了我这段话很感动。

此时我觉的这篇课文真正的精髓学生们已经领略到了,用了这样一句话我送给了“丑小鸭”们——不抛弃,不放弃。

这堂课学生受到了启发,而我更感谢这些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知道了语文课的王清玲-7-4诗两首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学内容: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导入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一、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思考探究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

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三、体验反思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巩固训练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诗歌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

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

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

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

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

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

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二、思考探究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巩固训练-9-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

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

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

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

如何达到这一步呢?

指导是前提。

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石桥一中王清玲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学习4、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注意教学时数:

两课时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正音、断句。

3、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了解作者。

二、读课文。

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全班齐读。

三、译课文。

小组组讨论翻译,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指定学生串讲课文。

教师明确重要字词。

总结文言知识:

通假字:

(1)扳,通“攀”,牵、拉。

(2)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

书,动词,写。

意动用法:

(1)父异焉。

“认为„„奇怪。

(2)邑人奇之。

“认为„„奇怪。

”(3)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10-(4)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

”之

(1)忽啼求之。

代词,指书具。

(2)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指诗。

(4)余闻之也久。

代词,指这件事。

(5)受之天也。

代词,指通悟。

(1)环谒于邑人。

“到”

(2)于舅家见之。

“在”(3)贤于材人远矣。

“比”(4)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课文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