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9944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4.栱:

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4.1瓜栱(宋称瓜子栱):

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4.2万栱(慢栱):

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4.3厢栱(金栱):

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正心万栱:

(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

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

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7.华拱:

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8.泥道拱:

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9.令拱:

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10.双层斗拱:

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

11.交互斗:

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

12齐心斗:

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

13.栱:

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14.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

五铺作作重拱单杪(音邈miao)单下昂,里转五铺重拱出双杪并计心.(注:

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叠布置.一杪――出一个华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

15.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5.1.斗口:

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15.2.斗耳:

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15.3.斗腰:

斗口下垂直部分

15.4.斗底:

斗下倾斜的部分

15.5平盘斗:

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16.人字拱,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

常用于槽下补间,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檩,下脚设榫入额背,是早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斗栱。

在早期建筑资料(壁画、石雕、画像石线刻)中,汉至北魏多用直脚人字栱,两晋南北朝渐变为曲脚人字栱,且出现单独使用、与一斗三升栱组合使用、在栱脚间加设短柱等组合形式。

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所刻佛殿檐下的补间人字栱仍是曲脚栱,不出跳。

唐以后人字栱的使用极为少见。

17.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小作斗栱名称,常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18.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19.耍头:

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20.铺作:

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21.偷心造,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

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22.插拱:

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23.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

24.叉柱造:

(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河北正定、兴隆寺转轮藏殿、蓟县、独特、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25.缠柱造:

上层檐柱不立在平坐柱及木斗木共之上,而立在柱脚方上,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另一种解释:

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

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

26.古典柱式结构: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27.列柱: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28.多柱式建筑: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29.反回文: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30.支柱: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31.柱:

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

32.柱子:

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

33.柱身:

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

34.柱廊:

建筑有列柱的门廊。

35.柱头:

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

36.雷公柱,

(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

柱子;

(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在古建筑中,避雷装置主要是用“雷

公柱”。

这种装置有三种形式:

一是亭、阁上的宝顶及佛塔的塔刹,下面设有雷公柱;二是牌坊之类的建筑,在高架柱处设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顶上,在屋脊两端的正吻下面,也设置雷公柱。

古代匠人懂得,建筑物的这些部位,都是最易受雷击的地方。

37.垂莲柱,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

38.砌上明造:

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39.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

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

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40.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

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41.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

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

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42.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又称冥器。

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

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

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

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

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43.山节藻棁

丹楹刻桷shānjiézǎo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

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

藻文的梁上短柱。

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dānyíngkèjué楹:

房屋

的柱子;桷:

方形的椽子。

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44.相土尝水,伍子胥主持阖城(今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布局时,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

即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和风水。

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

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

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

45.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

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

瓮城设在侧面,从而增强了防御

能力。

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

南京明城

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

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46.角楼,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清代重修。

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

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

47.御街千步廊,千步廊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廊庑。

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

北宋汴京大内正门宣德楼前御街

两侧已设很长的御廊。

自金到明清,皇宫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

据记载,清代的

千步廊,从天安门前到大请门内,东西各有144间,共288间。

48.里坊制,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

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

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49.厢坊制,宋代城市的区划制度。

唐代的城市制度是“坊市制”﹐居民区“坊”

与商业区“市”是分开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市门按时启闭。

随着商业的发展﹐

到北宋初年﹐坊﹑市的围墙破坏了﹐居民区与工商业区不再有区别﹐凡是向街的地方

都可以开设商店。

10世纪末﹑11世纪初﹐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制度“厢坊制”代替了原先的“坊市制”。

至道元年(995)﹐开封城内设立了左第一厢﹑城东厢等八厢﹐这种基层厢代替了坊﹐成为附郭县直属的基层政权﹐每个基层厢下属有二至二十多

个坊。

熙宁三年(1070)﹐开封城内东﹑西两部分﹐划分为两个区﹐称为“左厢”和

“右厢”﹐办公处称为左﹑右厢公事所,地位相当县﹐主要职责为狱讼刑法。

从此﹐

附郭县只治理郊区﹐厢统治城内市区(有时城外市区也归厢统治)直属于州府﹐这种城

乡分治的制度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