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396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docx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全国卷版

苏轼诗词鉴赏2020全国卷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4.CE

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

(8分)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②。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

②春浅腊侵月:

春浅,尤言春迟。

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③衰病少悰:

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

少悰,少乐趣。

14、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单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5、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

答案:

14、B

15、“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

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神子·恨别①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

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

②隋堤:

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③彭城:

徐州。

④清泗与淮通:

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背归鸿,去吴中”,写词人想象离开徐州奔赴湖州途中的情景,词人因把徐州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内心自叹不如归鸿。

D.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E.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15.晚清词人况周颐曾说:

“‘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苏轼的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分析。

(6分)

答案:

14.CD(答D给3分,答C给2分)

15.情真:

该词抒发了词人的身世之这感以及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

(1分)“天涯流落”一句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如同漂萍,身世之叹溢于言表;上阕最后三句写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表达婉转抑郁,将词人的孤单、依恋之情抒发得极深沉。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结合词的其他部分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景真:

无论上片写离别之时,还是下片写旅途中,所写之景皆真切感人,景中含情。

(1分)“隋堤三月水溶溶”写暮春三月,绿水溶溶,亦景乐谱情,一片纯真;“清泗与淮通”写苏轼不忍离开徐州,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脉脉流去,词人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徐州。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结合诗词其他部分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

满庭芳①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

②摐摐:

形容雨声。

③残釭:

残灯。

④逢逢:

形容鼓声

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15.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6分)

答案:

14.CD(答对任意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C项断章取义,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项的手法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15.第一问:

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

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

(2分)

第二问:

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

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

(2分)

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

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

(2分)

【评分细则】第一问,句子分析1分,情感正确1分。

第一问,第①个原因关键词“仰慕”1分,分析1分;第②个原因的关键词“情意相投”(或互为知己)1分,分析1分。

考生如有其它答案,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

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

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

“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

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5.“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14.(3分)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

15.(6分)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

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

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评分参考:

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5.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14、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5、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

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

苏轼

相从不觉又初寒。

对樽前,惜流年。

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

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②上转头看。

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

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

【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

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

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

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相从不觉又初寒。

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

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

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

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

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

1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

(6分)

答案:

14.C(2分)E(3分)“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

15.①下阕前五句虚写。

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

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

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

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②。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

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

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

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

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②严陵:

东汉人,曾力助刘秀起兵。

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居,终日垂钓富春江上。

世人多讽严陵钓鱼是假,沽名是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小令,写景生意盎然、活泼清灵,在以“豪迈”见称的苏词中,别具一格。

B.“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两句描写了小舟的轻快,如惊飞的鸿雁一样掠过水面,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急切与惬意。

C.“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节奏较快。

D.“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句,作者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两岸山势连绵如画的美景!

E.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

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人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15.“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4.A,B。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A项该词并非小令;B项反映的是诗人此时内心的轻松惬意,无急切之情。

15.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1分)天空碧蓝,水色清明,波平如镜,此为静景。

(1分)水中游鱼,时跃江面,白鹭点点,翔集沙洲,此为动景。

(1分)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江景图。

(1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分)

(学生答比喻的好处,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4.BE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

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15.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2分)

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2分)

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中秋①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桂魄:

月亮的别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凭高远眺,以“见”字领起,写中秋之夜碧空万里、月光飞动等美景。

B.“我醉”三句,借助动作和想象,抒发词人对月狂歌、酒饮酣畅的快乐之情。

C.“今夕不知何夕?

”表面上赞中秋月夜之美,其实难掩人生如梦的幽怨郁愤。

D.“便欲”三句,化用《逍遥游》中的典故,写词人要御风而行、骑鹏归月。

E.“水晶”二句,在一声横笛中寄寓了痛苦与欢乐、羁绊与超脱等复杂的情感。

15.词的上阕是如何写出中秋月之皎洁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14.B、D(B.“快乐之情”不当;D.“骑鹏归月”错误。

15.①使用动词,如“飞”“射”;②以背景烘托,如“长空万里”“云无留迹”;③写视觉感受,如“烟树历历”;④写触觉感受,如“清凉”“冷”。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其一)

苏轼

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

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

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

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

【注】本诗写于绍圣四年(1097)二月,时作者贬居惠州,将由嘉佑寺迁入白鹤新居。

林行婆:

作者新居西郊,是一个开酒馆的老太婆。

连娟:

眉眼细长貌,形容月牙。

罗带水:

形容水流盘曲。

剑铓山;形容奇峰刺空如利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点出诗人出行的时间、目的地和缘由,从中可已看出诗人当时欣然自得的心境。

B.颔联写诗人远眺新居,可惜目力所限,只能“缥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

C.“系”“割”二字联想巧妙,即强化水与山的特性,也暗示诗人情怀,可谓神来之笔。

D.全诗有夜访西邻起笔,以新居之境为承,以迁居后生活为结,结构严谨,收放有度。

15.后人论宋诗有“以俗为雅”之说,本诗即为一例。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与表达方面,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以俗为雅”的。

(6分)

答案:

14.(5分)BD

15.(6分)本诗写夜访西部的乡村生活,表规的却是作者豁达的胸襟、与民融洽的关系,俗中见雅。

首尾两联叙事,通俗易懂;中间两联寓情于景,优美典雅,全诗雅俗互见,以雅化俗。

以“林行婆”“闭户”“村舂”等俗语白话入诗,使用自然、妥帖,既富生活气息又不失诗意之类,虽俗实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

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

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

“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

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6分)

答案:

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

分析错误。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5.(6分)

(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

(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①,更看横翠忆峨眉②。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①平湖:

指西湖。

濯锦:

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附近。

②峨眉:

峨眉山,在四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不能回到故乡,而觉得春天比秋天更令人悲伤。

B.平湖泛舟,远眺横翠阁,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四川眉山,“已”“更”表现了情感加深。

C.“雕栏能得几时好”一句化用了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

D.“不独凭栏人易老”一句蕴含着深沉的言外之意,并非抒写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E.最后两句,诗人想象将来定会有人因寻他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心情顿时旷达洒脱起来。

15.本诗的“悬知草莽化池台”一句应怎样理解?

有什么含意?

(6分)

答案:

14.C、D解析:

C项,“物是人非之意”错,苏诗表达的是美好的事物不能久长之意;D项,“并非”错,原文是“不独”,意思是“不单单”。

15.该句应理解为:

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2分)。

含意是,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

终有一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2分);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

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

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4.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

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15.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CE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

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15.《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