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489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课题

第1课《小青蛙找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青蛙找家》这首歌的律动,理解并体会遇到困难膺任而上的精神。

2、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在唱唱、动动无形中接受歌曲中的各种节奏。

3、能够跟着音乐律动,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能用不同力度的声音、不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情,表达歌曲意境。

2、能积极的配合,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组织教学

聆听音乐《星光恰恰恰》学生愉快的进教室,师生唱问好歌。

二、引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是谁呢?

想知道吗?

猜猜厅看?

2、能谈谈你对小青蛙的认识和感受吗?

3、总结(小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小青蛙、爱护小青蛙)三、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

有一天啊,几只小青蛙在池塘里玩,(师放

小青蛙愉快活动的音乐)听,他们玩的可开心了。

突然,天空响起了一声很响的雷声。

风也忽然大起来,倾刻间风雨交加,下起了暴雨,你们听,小青蛙们怎么了?

2、学习节奏。

3、学唱歌曲铺垫:

游戏中互相配合:

老师把它编做一首歌曲,但是需要小朋友们用青蛙的叫声来配合老师a.我用手一指你们,你们就说一声“呱”b.我说几个“跳”字,你们就叫几声“呱”试一试:

(师)跳——跳跳——跳跳跳(生)呱——呱呱——呱呱呱

4.老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完成歌曲,反过来,老师唱青蛙的叫声,学生唱主要

5.听音乐,体会完整的《小青蛙找家》

6.弹音乐《小青蛙找家》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

跟着老师的琴一起来唱歌。

7.分两组配合着唱

五、编创歌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2课《野蜂飞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与教师一起聆听并感受《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能试着学会分析乐曲,初步尝试乐曲结构的听辨。

3、能以饱满、积极热情的精神状态体会乐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学会寻找乐曲的特点,抓住主旋律并初步尝试分析乐曲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初听乐曲感受特点

二、再听乐曲律动模仿

1、师:

刚才大家随着乐曲进行身体的摆动,也用自己的理解随乐画过啦,那谁来告诉我,你觉得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或者你听到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对,那谁来模仿一下?

师:

首先是慢慢的飞过来,接着飞得越来越快啦,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到最后越来越快,飞得越来越有力。

2、有了上一个涂鸦环节的铺垫,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乐曲的再次聆听,学生会很主动地根据乐曲旋律的速度、节奏、及进行方向展开身体动作的模仿,教师小结学生们的表现,并由学生自己归纳出“飞”的动作,“飞”的速度,“飞”的力度。

引出乐曲的主要角色。

3、继续让学生模仿乐曲描绘的场景,由“飞”升华到“舞”,由简单的“扇动翅膀”动作到成群的“舞蹈”,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舞”的方向,“舞”的诙谐,“舞”的高潮。

三、尝试分析找出规律

1、这群野蜂是怎么飞的?

它们的方向是怎么飞的?

师和生一起将手臂张开,试着做出高低起伏的动作。

四、教师范奏自由表现

1、师:

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来飞,一起来舞,一起来模仿野蜂飞舞的景象。

准备啦,它们来啦。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整首乐曲的特点,并小结出乐曲曲名。

并向学生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

(出示课件介绍乐曲背景及作者)

3、最后在管弦乐器的演奏声中“飞舞”出教室,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3课《声音的长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l.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发现声音是有长短的。

2.引导学生倾心地聆听、模仿,培养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和感受声音的长短。

难点:

三声部的合作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像,如:

小鸡、小鸭、小猫、青蛙等,的叫声和动作。

并模仿。

2、让学生模仿自己看到的动物的动作和听到的声音。

3、整理学生在录像中收集到的声音

如:

小鸭:

嘎嘎小猫;喵—小狗:

汪汪汪

小鸡:

叽叽叽叽青蛙:

呱—小羊:

咩咩……

4、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

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学生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

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3、节奏组合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听《火车开了》,并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

5、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的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合作表演,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6、分组表演,评奖激励。

自评、互评:

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

三、创造节奏。

1、用“三个节奏型“××”、“×”、“×—”说话。

2、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演奏“××”、“×”、“×—”。

3、播放《在动物园里》,学生用打击乐演奏歌曲中的“××”、“×”、

4“×—”。

也可律动,如:

“跑跑走”或“蹦蹦停”、拍手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4课《引子和狮王进行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狮王进行曲》的主题音乐,加深学生对旋律、节奏等要素的感受与理解;

(2)、通过模仿、表现,创造,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创编故事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现自己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心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听觉训练,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学会欣赏音乐,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创造力。

难点:

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故事导入:

先放《幸福拍手》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今天森林里正在开一个动物联欢会,想知道谁先上场吗?

这一节课啊,每位同学都是评委,呆会儿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是最佳小评委,首先上场的会是谁呢?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二)新课教学:

1.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完曲子后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是一种动物,多媒体并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来选择大概和哪个相符。

3.展示课题,播放音乐和介绍作品的作者。

4.让学生讨论乐曲主要是什么乐器演奏,并简单介绍有关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等…

5.观看美国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段。

6.在《狮王进行曲》中找出狮子吼叫的次数,并让学生分组模仿狮子的吼叫声。

7.情景设想:

狮子的吼叫声把其它动物吓得发抖,让学生用线条表示出各种动物的声音。

另加入小猫小狗的节奏练习。

8.模唱旋律,体验狮王的威严,老师弹琴

(三)新课拓展

小结边放音乐,一部分边模仿狮王吼叫四次,紧接着学生“狮王万岁----我是狮子王”,另一部分各自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边唱边跳离开教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5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1课《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能创造几种声音。

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引导学生聆听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谜面:

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

谜底:

耳朵)。

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

有大雨也有小雨。

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

2.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3.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4.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

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

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2课《布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拍子歌曲《布谷》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能用动作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并了解四分休止符、圆滑线在歌曲中的的表现作用。

2、知道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和热爱集体的意识,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能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掌握歌曲的节奏2、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并随着乐曲做律动,用动作感受节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1、导入

2、聆听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

A:

师扮演洋娃娃,随音乐律动。

B:

师带领生一起随音乐律动。

师:

洋娃娃跳得怎么样?

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她的音乐舞会好吗?

师生听音乐律动,注意节奏的准确,用动作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1)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用简单律动表示节拍)

(2)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小提琴

(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律动。

3、学唱新歌《布谷》——用听唱法学习

(1)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

(2)老师范念歌词(配乐)。

(3)听教师范唱,学生跟着歌声击拍。

引出三拍子,学生用简单律动表示三拍子。

(4)学生跟钢琴用“LU”哼唱旋律。

引出“休止符、连音线”,让他们知道各自在歌曲里的作用。

(5)学生跟琴试着轻轻演唱歌曲。

(6)学生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学生歌唱的速度。

(7)学生用身体乐器打三拍子节奏,再次演唱歌曲。

三、巩固歌曲

1、学生听音乐变对形,讨论编创简单律动。

(配乐)

2、师选择碰铃、三角铁、串铃、铃鼓敲击每小节的第一拍分组为歌曲伴奏。

(配乐)

3、利用这两种方式再次巩固歌曲。

(唱歌、跳舞、器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3课《大鼓和小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能力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目标:

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表演歌曲。

2.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乐器—鼓。

2、玩乐器

(1)认识乐器:

大鼓和小鼓

(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3、比较两个鼓声有什么不同?

(二)新歌教学

1、歌曲的学唱

(1)通过使用教师设计的课件,让学生用互相合作的方式,运用听唱法、模唱法进行歌曲旋律的学习。

(2)教师进行歌曲的范唱。

(3)学生将在这一环节的衬词进行练习,并进行演唱。

(4)完整的演唱所学习的歌曲,分组合作来进行演唱。

可由一个组演唱歌词,一个组演唱衬词。

轮流来。

(5)教师对所有同学的表现进行肯定。

2、音的强弱—游戏、演唱、演奏环节

(1)节奏律动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通过唱、拍、舞、奏等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2)请学生对所学歌曲进行边演唱边演奏的活动。

3、歌表演

(三)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4课《青蛙音乐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

2.愿意用肢体动作和演唱等形式来表现青蛙的模样。

3.喜欢并乐意参加音乐会。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青蛙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部分

一、唱歌的青蛙来了。

1、引用《动物说话》伴奏音乐唱几遍,“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咕咕儿呱(耸肩)咕儿呱咕儿呱咕咕儿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乐会》开头部分,跟音乐模拟青蛙唱歌。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绪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跳舞的青蛙来了。

播放《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教师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着音乐邀请小朋友参加跳舞,没受邀请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着老师动身体。

结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演奏的青蛙来了。

1、可用你们的音乐书、笔、课桌等东西编创一些简单的节奏模拟流水声、鸟叫声、鼓声等加入到音乐中来,看谁最厉害。

2、小组讨论创编。

3、合着音乐展示。

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挥家也来了,举行青蛙音乐会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来了一群会唱会跳会奏的青蛙们,看,他们多热闹啊!

(出示课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乐会》,青蛙指挥家(老师扮演)领着这帮青蛙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3、学生自由选角色,在音乐中跟着指挥表演了。

演后选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给予奖励。

五、动物音乐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