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92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docx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方面:

(1)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的教学,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

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2)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2.难点分析: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已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使学生理解这一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大陆政策——必然性

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中心)——→世界

2、列强的态度:

纵容、默许

3、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4、清政府的求和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第一阶段(1894.7~9)

平壤战役左宝贵、叶志超“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聂士成

威海战役丁汝昌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三、战争结果——中国战败

内因——腐败、政策、装备

外因——日本准备充分,并得到列强的纵容和默许

第二课时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马》的内容:

(1)割地

(2)赔款(3)开口(4)设厂

2.危害

(1)破坏主权完整——民族危机加深

(2)加剧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3)侵略势力深入——民族矛盾尖锐

(4)掠夺阻碍

五、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

2.过程及结果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态度

2.台湾保卫战

3.历史意义

【新课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对联我们都见过吧?

一般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在大门口贴对联的,那都是写点祝福的话啊什么的,讨个吉利。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对联,上联是: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下联是“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大家猜猜这副对联是写给谁的?

给皇上拜寿用的

师:

可这不是为了拜寿,也不是写给皇上的,那是写给谁的呢?

这是在慈禧六十大寿的时侯有人愤然书此联于北京墙头,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

上联是说慈禧做寿,那么下联的“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又指的是什么,慈禧做寿和三军败绩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了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相信同学们会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师:

首先我们来看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并从背景中寻找战争的原因。

日本一些史学家说: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

生:

不符合。

师:

没错,这根本不符合事实,中日冲突不是偶然的,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分析战争背景推翻那些日本史学家的错误观点。

师:

19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只是日本的封建势力没有我们国家的大,率先通过明治维新改革全盘西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大。

但是日本的改革很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而且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面积小,资源匮乏,加上市场狭小,从而使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它迫切要求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以转移国内矛盾。

于是,日本制定了一个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师:

那什么是大陆政策呢?

师: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大陆政策侵略步骤是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

而日本对台湾垂涎已久,早在1874年就试图占领台湾,但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后来在英美的所谓“调停”下,向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才从台湾撤军。

现在日本将要一步步地企图实现它的大陆政策,下一个就是朝鲜了。

所以说,日本侵略咱中国早就是在计划之中的,是蓄谋已久的,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即:

反驳了新课开始时,日本学者提出的战争偶然性之说)。

在这段时期,世界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抓住时机,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那其他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持怎样的态度呢?

生: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师:

我们先看美国的态度,怎样的态度啊?

生: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师:

说起那时候的美国,它在1894年的时候,其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了,但是与中国是远隔重洋,侵略中国路程遥远,所以它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呢?

生:

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师:

没错了,要知道,英国是近代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它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而德法则企图趁火打劫,趁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谋取新的权益,所以也是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那俄国呢?

生:

俄国虽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师:

关于俄国,是这样的,它当时正在忙于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以便直通中国进行掠夺,所以说是它还没有准备好啊,干脆就不干涉日本了。

以上列强出于各自利益的关系,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日本更加有恃无恐。

师:

但是,要发动战争,日本还需要什么?

借口呀!

必须得师出有名,不然显得不正义。

机会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类似于农民起义),这成了战争的导火线,对日本来说是“天赐良机”啊,它以保护朝鲜境内的日本侨民为理由,趁机派兵开进朝鲜;而咱清政府是应邀派兵帮助镇压,因为当时的中国和朝鲜是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是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特殊关系,所以中国出兵是理所当然。

师:

结果呢?

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大家应该打道回府了吧?

但是日本呢,它是怎么做的?

生:

拒绝撤军,大量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师:

它拒绝了清政府的撤军建议,甚至继续大量增兵,这不明摆着要挑起战争吗?

我们来看课本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密令,他怎么说的?

生:

“促成中日冲突。

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师:

看来日本是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择手段啊,这也正好说明了日本对这次战争势在必行啊,现在谁还能说战争是偶然发生的吗?

师: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

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师:

而列强不可能真的“调停”,它们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巴不得战争爆发呢。

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最高领导人是谁啊?

慈禧太后,1894年刚好是她的60大寿,她耿耿于怀的是她的50大寿因为1884年的中法战争而没过好,此时她正在用心的筹备她的“万寿庆典”呢,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她还不顾当时国家军费吃紧的状况,硬是要挪用军费来操办她的大寿,她放出了这么一句话:

“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以后我也使他不高兴?

”谁还敢跟她提军费的事情呀!

连权臣李鸿章都不敢呢,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鸿章可是一心追随慈禧太后,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的主和态度,更坚定了李鸿章这个政策的决心。

师:

清政府的这种求和态度,只能使自己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蓄谋已久,而中国却不积极备战,结果可想而知。

接下来我们看看,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下,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出失败的结果的。

师: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师:

战争爆发后,分为两个阶段,四次战役,请同学们看书把它们找出来。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下面,我们结合课本上的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这场战争的经过。

师:

先看战争的第一阶段。

有两场战役,这第一个大的战役是发生在哪里的?

有哪些主要人物?

生:

朝鲜的平壤。

左宝贵、叶志超。

师:

在袭击中国运兵船的同时,日军逐步向牙山进犯,清军作战失利,退到了平壤,这时候李鸿章发布的什么命令啊?

生:

“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师:

没错,(同学们把它划出来)就是因为这个命令,使驻守平壤的清军贻误战机。

本来平壤这个地方,它一面临江,三面有城墙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当时的统帅叫叶志超的,居不设防,坐守孤城,最后是弃城逃跑,狂奔了500里回到中国境内。

但是也有人是死战到底的,是谁呢?

生:

左宝贵。

师:

这个左宝贵是一回族将领,他曾经劝阻叶志超退守鸭绿江,甚至亲临城头指挥作战,最后中弹牺牲,大清失去了一位好将领,与叶志超一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是平壤战役。

师:

日军占领了平壤,战火逐渐延伸到中国境内。

不久,北洋舰队奉命护送援军入朝,在返航途中,(看形势图)在大东沟,遭到了日本舰队的阻截,海军提督下令迎战,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邓世昌、林永升与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但是日舰也受到了重创。

看课本上表格,了解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可知,黄海战役中我们的兵力不及日军,虽然受到损失,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是可以继续作战的,可是,它的上级领导李鸿章的命令又来了,是什么呢?

生:

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口内,不准巡海迎敌。

师:

结果,日本顺利地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接着日军就肆无忌惮地运兵运武器,以准备下一场战役,忙得是不亦乐乎啊。

第二阶段的战役即将开始。

师:

那这一阶段的战争是在哪里进行的呢,都有什么战役?

生:

中国境内的辽东地区和山东半岛,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

很好,我们先看辽东战役。

在黄海大战后,日军兵分哪两路进攻中国呢?

生:

(结合地图)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另一路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随后占领了大连、旅顺。

师:

回答的很好。

日本的第一路军所遇到沿海防守的清军,除了聂士成积极抵抗外,大部分都溃逃了,日军占领了九连城;

师:

日本的第二路军,在占领大连、旅顺后,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11月,在旅顺,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军借口为在攻城战中死去的官兵“复仇”和捕杀隐匿在城内的清军,使用各种极其残忍的手段,对手无寸铁的旅顺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前后持续了4天,旅顺2万多居民不分男女老幼惨遭杀害,只有36人因为被驱使去掩埋同胞尸体而幸存下来。

课本上讲道,西方报刊对此发表评论说: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兽筋骨的怪兽。

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我们看看课本上的插图,日军在旅顺如此屠杀中国人,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惨无人性。

师:

好了,日军占领了辽东半岛后,在1895年初,开始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

这时,海军提督丁汝昌再次出现,他主动请求歼敌,但他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还是奉行他的避战求和政策,他的命令又是什么?

生:

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师:

结果可想而知,日军占领了威海卫,丁汝昌吞服鸦片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手中的“王牌”就这样没了。

这个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战争的失败,又标志着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那这到底是怎样一场战争呢?

生:

这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师:

回答的很好,大家注意在课本上划出来。

那为什么曾经向中国学习过的日本,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如果清政府积极备战,战争能取胜吗?

同学们可以结合刚学习过的战争原因和经过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生:

(学生思考,发言)政治的腐败,没有积极备战,将领临阵脱逃。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列强的纵容和默许,

师:

(总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根本原因,其次是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第三是清政府组织不利,装备落后等,这是内因;那外因呢?

是日本准备充分,并且它还得到列强的纵容和默许。

当然,中国的失败、日本的胜利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思考。

师:

战争结束了,可是中国的屈辱史并没有结束,按照以往的惯例,战争失败就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课后预习一下。

钓鱼岛,同学们听说过吧?

上个月7号,也就是9月7号,在钓鱼岛海域,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艘中国渔船与两艘日本巡逻舰艇相碰撞事件,日本政府以国内法拘留了包括中国渔船船长在内的15名中国船员,挑起了中日近年来最激烈的钓鱼岛主权争议。

9月13日上午,日本释放了除了船长外的其他14名中国船员,而直到9月25日凌晨,被日方抓扣的渔船船长才得以返回中国。

钓鱼岛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保卫祖国主权的前沿阵地,

(第二课时)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甲午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那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生:

签订了《马关条约》

师:

是的,现在我们就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师:

它是何时何地由谁来签订的呀?

生: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师:

是的。

之前,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特别是李鸿章极力避战求和。

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

于是,在1895年4月,他到达马关,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

同学们请看教材小字部分,在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

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师:

下面我们再来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板书)

师: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熟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有哪些?

生:

割地、赔款、开口、协定关税

师:

那《马关条约》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呢?

请XXX回答。

生:

……

师:

所以,巧合的是,《马关条约》的前三点内容与此类似,只有第(4)点不一样。

下面我们先来看地

(1)点的内容,割地。

(板书)

师:

我们前面已经学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经过什么战役日军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地区?

(辽东战役);而日本对台湾垂涎已久,早在1874年就试图占领台湾,但失败了。

此时更是为了使其占领区合法化,以及将台湾作为它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就要求在《马关条约》中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师:

割地之后,接下来就是什么了?

(赔款)

师:

关于赔款,在以前所签订的条约中,那时是以“万两”来计算,而现在呢?

生:

现在是以“亿两”来计算。

师:

对了,如今日本要求中国赔偿军费多少啊?

(二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是对中国极为无耻的掠夺,巨额的赔款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等一下再讲。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3)点内容,是什么?

生: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师:

很好,我们知道,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也遭到列强的侵略,之后便忙于内部改革,所以很“遗憾”的没有赶上两次鸦片战争,而这次,日本通过战争弥补了它的所谓“遗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这几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们都处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所以条约中还规定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以方便侵略势力的深入,那么列强的侵略势力具体是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入侵中国的呢?

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第(4)点内容,设厂。

师:

说到设厂,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可比以前的商品输出的利润多的多,简单的说,商品输出——就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把它的工业品运到国外市场倾销,从而获取利润;而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采取的是一种就地取材的方式,就是利用当地廉价的商品和原料直接在当地进行加工和倾销,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日本的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样就便于日本畅通无阻的在中国倾销商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师:

以上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现在我们来看它危害。

第一个危害是什么?

生: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师:

在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已经侵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此时的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我国台湾等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是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的一次严重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师:

前面我们讲中国要赔多少钱给日本啊?

生:

白银两亿两。

师:

这是一笔巨款呀,它的危害是什么?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它有钱还吗?

没钱找谁要啊?

当然是找老百姓要啊,这无疑是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但是老百姓能有几个钱啊,剥削来剥削去也不够它赔的,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跟外国人贷款,大量举借外债,列强也是非常愿意借钱给清政府的,就借了个3亿给它,还完日本还剩下1亿呢,当零花了。

但是,贷款容易还款难啊,借3亿,那可是要还7亿的呀,在没办法还完之前,清政府不得不把一些权利送给列强,比如说修铁路,列强就取得了修铁路的权利,那铁路可都是通向经济发达或者资源丰富的地方的呀,方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丰富资源,这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师:

从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这几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怎样了?

生:

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师:

没错,通商口岸从沿海开向内地,西方列强必然会援引“利益均沾”条款,从而获得相同的权利,因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内地。

师:

而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其他列强利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他们很快地在中国“合法”的经营许多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直接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

到这里,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那为什么说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呢?

(展示小黑板)我们通过下面的比较看看。

条约

内容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不同点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台及其附属岛屿、澎

增多

赔款

2100万元

600万两

1600万两

2亿两,另3000万两赎辽费

增加

开口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深入

其它

协定关税

……

……

开设工厂

新增

师:

割地的增多、赔款的增加、开口的深入、再加上一个开设工厂,在内容上无不显示着《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而且它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更加显示出它的严重性。

而对日本来说,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迅速膨胀起来,《马关条约》使它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刺激了它国内与军事有关的工业的发展,使它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走上了加紧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同学们,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加深了,而现在怎样了呢?

生: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师:

是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副板书:

割地和设厂→侵略新要求→侵略进入新阶段→大大加深。

割地和设厂体现了一个侵略新要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师:

好了,前面我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是怎样的态度了?

纵容和默许,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其他列强的反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甲午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

师:

三国是指哪三国?

生:

俄、德、法

师:

那三国为什么干涉还辽?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

生:

……

师:

是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而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同时也不希望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而影响其在华利益,也趁机增强在中国的势力。

师:

那三国干涉还辽的过程与结果怎样?

生:

……

师:

是的,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迫于三国的武力威胁已经暂时无力进行另一次战争,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师:

3000万两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及其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内容,同时思考人民对于清政府割地求和的态度。

(板书)

师:

台湾人民对于清政府割地求和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

……

师:

割台消息传来,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组织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

于是台湾人民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台湾保卫战。

师:

同学们请看课本P52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后,很快攻陷基隆。

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

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另一支以徐骧为首的义军。

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

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

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师:

虽然台湾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但是台湾保卫战仍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那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生:

……

师:

是的,台湾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载史册。

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

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总结。

1894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