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651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目的

(四)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步骤

(一)学习准备阶段 

(二)启动研究阶段( 

(三)总结提炼推广阶段 

七、课题研究中的队伍建设及研究载体

(一)建立多层次的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的研究

1、建立核心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研究。

2、建立学科(年段)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研究。

3、组织临时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研究。

(二)加强外部支持,组织以五种课型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研究载体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原则的研究

1、开放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平等和谐原则。

5、激励性原则。

(二)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的研究

1、科学合理分组

2、把握最佳时机

3、制定合作规则

4、营造宽松环境,给予充足时间

5、培养合作意识

6、教会合作技能

7、发展自主能力

8、监控、点拨到位

9、评价及时、积极

10、做好资料收集

11、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三)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1、通过课堂观察推动师生合作生成行为向纵深度发展

2、打破和接纳不对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主体地位

4、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

5、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教学风格

6、对合作学习中有效分组的研究

7、对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的研究

(1)分组教学就是合作学习

(2)分组就座是合作学习

(3)合作学习就是没有竞争的学习

8、对走出合作学习误区对策的研究

一是进行有效分组。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小组成员的“角色互补”

(3)小组的维持时间

二是合理科学的组织小组学习。

(1)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3)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4)进行即时的训练、检测和反馈

(5)课堂上,进行即时评价

(四)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中互动的研究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2、培养学习倾听、倾诉的习惯和能力

(五)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研究

1、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中作业形式内容的研究

2、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

3、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4、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

5、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6、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

九、课题研究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了一批研究型教师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

3、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培育了研究型学生

1、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创新的意识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构想

十一、课题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基本流程

附二:

实验学校“互爱互助优秀小组”评价细则

附三:

互爱互助优秀小组组间互评记录

附四:

互爱互助优秀小组组间互评统计

附五:

互爱互助优秀小组教师评价

附六:

互爱互助优秀小组教师评价统计

附七:

互爱互助优秀小组周汇总

附八:

实验学校小课题选择意向表

附九:

实验学校学生小课题申报表

附十:

实验学校学生研究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附十一:

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调查(教师版)

附十二:

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调查(学生版)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研究总报告

根据省教研室课题《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目标和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我们课题组教师对课题进行了近两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并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教学思路,同时也看到了我校在教学研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亟待提高的地方,特总结报告如下,请各位专家、领导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潮流,国内外已有诸多关于主体参与、小组合作教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实证。

当前的课堂教学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比较多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励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与媒体对话……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以张扬,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于“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理念认识上的差异,极容易导致观念上的偏颇,从而产生操作上的劳而无功:

有些流于形式;有些矫枉过正,实际所到得的教学效果堪忧;有些仅停留在个人意识方面的认识交流和论文探究这个层面上,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有意识地推行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

决定教学质量的是常规教学,常规教学方式不改变,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因此,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于本校教学现状,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根本,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教学对学习主体的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的影响。

(2)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在准确把握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活动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构成教学的各要素的特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低效产生的原因。

(3)课题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是: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发现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活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及评价策略。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二十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兴起,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但各互动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处理策略上的研究,至今尚不完善。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这一方面作有力的探索。

课题以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阐释为指导,研究教学中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活动各要素间的关联方式及动态关系,考虑学习活动中的动力因素与智慧因素的统一;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变化与教学事件的配合;辩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重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因素,不走极端,寻求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平衡。

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策略;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寻求传统与潮流的融合。

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进而形成教学常规,具有方法论的理论具体化和创新性意义。

2、实践意义:

高效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教学,能够使教学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组成教学过程的互动要素通过开放、融合、反馈、调节趋向平衡,课堂教学活而有法,动而有度,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局面,这些都说明课题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近十几年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由教师灌输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充分地与文本、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互启发、引导、累加、选择和应用的过程。

为此,这种主动构建的过程除了受到自己对学习的信念、动机、目的和价值观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现场的情境、教师及班上同学之间互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突显,并直接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合作和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和主体参与活动,重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学习并因些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教学定位为合作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构筑互动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国外:

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提出了:

“小组合作教学实验模式”。

林格伦认为,多向合作与交往的教学效果最好。

多向合作与交往是以思维探索为前提,采用创造性讨论式教学法。

国外同类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课堂讨论的研究(如:

StephenD.Brook著的《讨论式教学法——构建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等)和人机互动的研究。

2、国内:

中国教科文委员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共同开发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中有一个子课题——《主体参与教学实验研究》。

至2004年度,取得了不同时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主体参与,各维互动,整体推进”的教学实践上取得进展,富有实效。

福州高级中学梁敬党老师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之间多层次、多元化、交互式往返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程迎江老师认为“参与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发展,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人机互动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强劲趋势。

一个以教育数据为核心,服务于素质教育,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网络的建设成为需要。

但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纯粹纯粹依靠网络进行教学的模式适应性不强。

因此,将面对面的真实互动教学与人机交互的虚拟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主流。

因此,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前瞻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进行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使得教师所学的理论就有了进行实践的附着点,就有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可能,同时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小组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中的合作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以及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推动。

所谓“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小组的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课堂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

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有效合作与互动,指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媒体、信息等看成相对平等的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坚持“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互动交流,整体推进”的方针,通过合作、互动、交融、反馈、调整,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组成及与教学关系的分析,探索教学高效互动方式的特点及运作方法,探求各因素最优化组合模式和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形成学校、学生、教师协调互动的新格局。

“主体探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发展,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学习环境等互动学习中,学会学习、思考、交往,学会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

“自主预习”是前提,我们着力于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如:

设置预习指导提纲、查字典词典、户外观察、写观察日记、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上网查资料等)。

让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个体特征设计自己的预习。

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独立学会学习。

“自主探究”是关键,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

互动交往的课堂基于学生课前的“学习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互动活动。

“自主发展”是目的,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环境等多维互动,解决各种疑问,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培养研究性、创造型人才。

“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逐步递进的认知发展过程。

(二)理论依据

1、朱永新“新教育理论”。

“新教育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课堂不仅被理解为一种集体教育或团体教育的样式,而且具有了多元教育的性质。

课堂发展为多元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完成多种任务的一种综合形态。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合作互动及自主探究情境,日益成为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

2、弗雷勒的“对话教育论”。

弗雷勒认为“没有人能教别人,也没有人能教自己,而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动,彼此教导。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依托课程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互动,要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三)研究的目的

1、培养和建立一支有较高亲和度,勇于实践探索,致力于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通过研究,从基层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反思,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明确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路。

4、通过研究,发现并辩证地处理教学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中各矛盾因素之间的关系,探求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及策略,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组的最优化组合,寻求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优化途径,实现学生教学改革推进目标和学科教学效果提高目标的同步发展。

5、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系统,但并不完备。

因此,对我们来说,一部分的工作是“运用性研究”,做好推进性的工作;另一部分“行动性研究”,发现与校情、教情、学情结合时所突显的矛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实践性实验体系,创造有操作价值的教学经验。

6、探寻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本质,形成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教学的理想课堂模式和评价体系,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此课题所指的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解读文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认知、感悟、交流、实践等活动;是学生、教师、作者、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合作: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主体参与: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知识,学会“重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锐意创新的乐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敢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并辅之以调查法、查阅文献法、观察法等。

1、调查法。

深入课堂全面听课,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教师教学的开放程度和合作方式及所取得的效果,从而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重点,为研究构成教学的各互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的行动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观察法。

制定《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与学行为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的参与者的观察进行观察,对课堂教学中的老师、学生进行行为记录。

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理想课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更新。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师生共写随笔。

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每一节课的教学,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

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应用相结合。

5、个案分析法。

不断收集典型课例及课中的典型片段,从中发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六、研究步骤

(一)学习准备阶段(年5月——年8月)

1、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制定制度。

2、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常识。

3、界定课题研究范围。

(二)启动研究阶段(年9月——年9月)

1、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状况进行分析归纳,课题组成员回顾自身、同事在关注构建理想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得失,并分析原因。

2、探计“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并开展实践研究。

3、初步构建课题研究主体框架,撰写“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的实施计划方案。

4、针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的途径、措施、方法。

5、修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教学教案及相关的材料。

(三)总结提炼推广阶段(年9月至年12月)

1、教师从中获得教学启示,适时反思,并进行分析归纳。

2、全面回顾课题研究情况,查漏补缺,整理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性论文;教育叙事、随笔和案例。

七、课题研究中的队伍建设及研究载体

(一)建立多层次的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的研究

1、建立核心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研究。

建立起由学校领导成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的核心团队,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研究的行动进行合理、有序、缜密的规划,融合各种研究过程中多种相关资源的利用,高密度地调动骨干教师协助因研究而开展的活动。

2、建立学科(年段)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研究。

建立起由任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

通过“学、说、上、评”(即学习理论、说课、评课、上研讨课和反思课)使这一团队的不同层次上的教师能沉入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的研究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同研、同学、同长之目的,从而提升整个学校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的研究水平。

3、组织临时研究团队,推进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高效课堂研究。

组织因有相同的任务或目的而建立的临时研究团队。

教师在实践、研究、总结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共同要完成的任务或达到同一目的,为此,课题组要经常地组织诸如“论文笔会”、“典型课例分析会”、“青年教师培育协助行动”等等临时的研究团队,以催发课题研究工作达到纵横均衡谐调发展。

(二)加强外部支持,组织以五种课型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研究载体

1、研究课:

要求施教者,首先确定“课型”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组织教学、听课、评课,评课时主要依据“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目标和教者的教学特点,确定其达成度及可改进点,突出“研”也要突出“究”,教者与评者不仅要在课前、课中研“课型”和“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课中、课后究“解决的问题”的落实。

2、常态课:

常态课堂主要以随堂课的形式进行,学校成立常态课指导小组,定期,随机选择班级和教师进行听课,根据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作出评价,指出教师的教学优势,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帮助其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点。

3、反思课:

教研组确定对象,定期进行反思性备课、上课,侧重教师的自主反思,课题组定时督查并收集材料,提出改进意见。

4、汇报课或展示课:

展示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由骨干教师执教,让教师们参与听、评课活动,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使课堂教学不断得到更新和加强。

5、“学习”辅导课:

在活动课中引入学习心理辅导和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各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确定辅导的内容、主题和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敢于交流、想交流的心理和认真倾听、恰当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以上五种课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应着力探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及自我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交流策略和促进互相影响的措施,并形成案例、论文等形式的成果,提出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的教学策略,补充或修正前一阶段所提炼的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思路。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对“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原则的研究

1、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二是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

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2、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通过充分多样化的互动,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注重结论转到引导学生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

3、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在学生学习应有的主动性,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交流活动的主体这三个方面。

随着新课程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体现,教师角色真正演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地位上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亲近感和培养了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度参与课堂教学,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形式实践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型课堂以全体学生的互动为特征,强调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实中少数课堂在教学中片面强化了“合作”,走入了认识的误区:

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

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静下来一反思,才发现除了乱哄哄的热闹了一番,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所以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合作。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在讲就是互动,就是活跃,所以不管提问是否必要,不停地问学生,有时甚至是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