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972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doc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1.1工程概述 1

1.2项目目标 2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3

第二章项目背景 4

2.1地理区位 4

2.2项目定位 4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5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6

3.1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6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8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9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1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1

4.2技术简介 11

第五章设计方案 25

5.1设计思路 25

5.2技术路线 25

5.3总体设计 26

5.4工程措施 28

5.5水质检测 37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39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0

第八章应急预案 42

8.1应急响应机制 42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2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2

8.4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42

8.5应急响应小组 43

图纸附录 44

第一章综述

1.1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XX省XX市XX区九堡镇,XX区东毗钱塘江,西依西子湖,全区面积210.22平方公里,人口26.64万,下辖4个镇、4个街道。

XX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是XX最古老的城区之一。

图1.1项目区位图

工程东起海景桥,西至新建XX闸,工程段河道长度为1400m,河道宽度为10~13m,总修复面积为15000m2。

常水位水深为1.7m~2m;工程范围内河道堤岸改造已经完成,工程区段内堤岸均为石砌直立硬质堤岸。

景观工程正在实施,预计2015年6月竣工。

本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制模式。

治理阶段分为施工期、水质调试期、养护管理期,施工期要求为45天,水质调试期为4个月,养护管理期为12个月。

图1.2项目位置和范围图

1.2项目目标

本方案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本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亲水景观,对XX进行原位生态净化,逐步恢复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构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被污染的水体恢复并保持长期的清澈、洁净。

具体目标如下:

(1)2015年6月15日之前工程完工;

(2)在现有实际条件,无暴雨排涝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示范河道验收,其标准参见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河道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建有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专人管理专人养护;河道沿线无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无晴天出水现象;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0.8m及以上,目测表观水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同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水生动、植物存活率达90%及以上。

表1-1XX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质目标值

水质

指标

透明度

(m)

溶解氧

(mg/L)

高锰酸盐指数(mg/L)

氨氮

(mg/L)

总磷

(mg/L)

水生动植物存活率(%)

目标值

0.8

3

10

1.5

0.3

90

1.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改善河道硬质河床、种植沉水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高效曝气和人工生态浮床等措施构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逐步使水体能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2)系统开放性原则

水体的生态修复设计要将相关边界因素很好的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有序、有趣的线型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河道。

(3)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XX河道现有地形及现有构筑物,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时制宜,植物以本地物种为主,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空间。

(4)多样性原则

考虑XX水体相对封闭的特点,水生植物构建以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为主,并放养本土鱼类、虾类及底栖类水生动物,实现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沉水植物按照常绿种类、暖季种类和冷季种类相配合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完整性,实现水体持续自净。

1.4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5)《水生动植物工程设计指导原则》

(6)《常见沉水植物生物学特性及管理》

(7)《绿化设计规划》(DG/TJ08-15-2009,J11525-2009)

(8)《XX市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常用技术要点及养护要求手册》

5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地理区位

XX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XX省北部,东临XX湾,与绍兴市相接,西南与衢州市相接,北与湖州市、嘉兴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市交界。

水文

XX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过。

气候

XX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

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是新四大火炉之一。

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地貌

XX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

XX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

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人口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2.42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74.3%提高为74.9%;人口出生率为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

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706.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88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54.8%提高为55.7%;人口出生率为10.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3‰。

本项目所在地XX市XX区东毗钱塘江,西依西子湖,全区面积210.22平方公里,人口26.64万,下辖4个镇、4个街道。

XX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是XX最古老的城区之一。

2.2项目定位

XX是XX区九堡镇的重要河道之一,是和睦港的重要汇水河道,也是和睦港汇入钱塘江前的最后一条河道。

因此XX的水环境治理是和睦港流域综合治理以及XX区实施“五水共治”的重点工程之一。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1)XX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承载力很差。

加之水体与和睦港等外界水系水体交换受阻,水体较封闭,因此极易受到严重污染。

开展本工程是全面改善XX水体水质、完善水生态结构、提高水体抗污染冲击能力的重要措施。

(2)XX依靠自身建有的水闸控制向和睦港的排水,而和睦港是整个城东地区向钱塘江排水的主要通道。

因此XX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既影响到区域防洪排涝,又通过水系连通直接影响到和睦港和钱塘江的水环境质量。

(3)XX两岸分布有丽江公寓、杨公江岸邻里、宋都阳光国际等居民社区,污染水体大大降低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周边区域的发展。

本工程建成后可快速消除黑臭现象,大幅提高周边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因此本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措施。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3.1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3.1.1生态现状及分析

(1)驳岸情况

整个水系为硬质直立堤岸,河床宽度为10m~13m,两边硬质河床,中间约3m宽为土质河床,硬质堤岸至堤顶部分为景观绿化,预计2015年中期竣工;目前河道截污纳管工程尚未实施完毕,据了解计划在2015年6月实现彻底截污。

图3.1XX硬质堤岸

(2)闸坝运行状态

XX与和睦港交汇处上游100m处有一座电动翻板闸,翻板闸除排涝期间开启外,其他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控制XX水位。

图3.2电动翻板闸

(3)底质及水生植物现状

河床中间约3m宽为土质河床,河床两侧为硬质河床,无淤积现象;河道无任何水生动植物,河道生态系统缺失。

(4)河道水位数据

待水系修复正常后,控制河道水位1.5m~2m之间,汛期水位最高不超过2m。

3.1.2水质现状及分析

目前河道水质较差,水体浑浊、有发黑、有异味、透明度很低;水域内无水生植被及水生动物;河道两侧有多处污水直排管及雨水排放口。

2014年7-12月我方对XX河道进行了采样和水质测定。

表3-12014年下半年XX水质监测报告

水质指标

取样时间

透明度

(m)

溶解氧

(mg/L)

氨氮

(mg/L)

高锰酸盐指数(mg/L)

总磷

(mg/L)

7月20日

0.39

0.7

8.63

8.71

0.89

8月20日

0.25

0.5

4.98

7.49

0.72

9月20日

0.2

0.2

9.71

10.3

1.12

10月20日

0.6

1.2

7.44

5.37

0.7

11月20日

0.45

1.4

8.37

6.37

0.74

12月20日

0.45

1.6

6.68

5.37

0.55

3.1.3周边环境分析

Ø周边的农居点、企业均已拆除,因此大型的排污口较少,主要是周边小区较少的阳台水。

Ø河道东侧紧邻杨公路,公路北侧和河道南侧为新建居住区,人口密度较大。

Ø社区内污水管网建设尚未完工,待完工后生活污水可实现截污纳管。

Ø社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完善,居住区内整体环境良好。

Ø雨季道路和河岸绿化带地表径流直接排入河道。

总体而言,XX周边土地处于开发建设期,整体环境质量有待提升,污染源控制、绿化建设等有待加强。

图3.5XX河道周边环境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XX现状主要污染源为外源污染,其主要污染源如下:

(1) 附近生活污水排放口;

(2) 大气干湿沉降带来的污染;

(3) 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4) 沿岸带枯枝败叶混入水体造成污染;

(5) 和睦港河道水体带入的污染;

(6) 其他外来偶然性污染。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3.3.1重点问题和困难

工程范围内现状存在的重点问题和困难包括:

Ø河道水质较差为劣Ⅴ类水;

Ø污染物输入量较大,主要包括地表径流和上游河道携带污染物;

Ø水体封闭且循环性较差;

Ø水生态系统缺失;

Ø生态景观质量尚需改善;

Ø水体抗冲击能力较低。

Ø现有多处污水排放口未纳入截污管网

3.3.2应对措施

Ø针对河道水质较差和污染负荷较大的问题,采取高效曝气系统+高效生态浮床+生态系统构建相结合的技术,削减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大幅提高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水质持续达标。

Ø针对水生态系统缺失的问题,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放养多种水生动物等措施,结合短期的人工管理养护,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

Ø针对水体封闭且循环性差的问题,采取通过循环水泵强制水体内循环的措施实现工程范围内水体水质均匀,无污染死区。

Ø针对生态景观质量较差的问题,采取种植景观效果好的开花植物,搭配水体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种植;生物碳纤维浮床的水生植物选择开花的物种,提升整体水体景观质量。

Ø针对水体抗冲击能力较低的问题,采取构建生物碳纤维浮床及微纳米气泡曝气的措施,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加快水体净化效率,增大水体抗冲击能力。

Ø针对未纳入截污管网的排污口进行封堵,并在排污口附近布置生物碳纤维浮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