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466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docx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

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课题研究报告

 松江区张泽学校 孙纪根

一、研究背景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引起我的思考——“无内容可写”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

在实施“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之前,我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总是喜欢把写作技巧的训练当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得到的结果往往很不理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如此地不喜欢写作呢?

直到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我才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的确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或者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实际。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自编了“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表共有十个方面,内容包括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如写作内容、师生情感等;教师对作文的态度,如教师对作文的爱好程度、是否写下水作文等;还有作文题目的难易、教师对作文的要求等。

 为了使调查更贴近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本次问卷选取了农村初中6到9年级的295位同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为了使调查更具真实性,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法,并将最终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

调查的结果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促使我去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并努力地想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

  1、“无米之炊”是学生厌烦写作的主要原因,教师却把“谋篇布局”看作指导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35.6%的学生不厌烦写作,而竟有高达64.4%的学生不喜欢作文。

这与前二年上海有关部门75%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调查基本吻合。

有意思的是,爱好写作的学生中有高达49.5%的学生把“有值得写的内容”当作喜欢写作的主要理由;而高达44.5%的学生则把“无内容可写”看作自己厌烦作文的第一主因。

“教师的作文教学是否生动”、“师生的情感是否融洽”、“学习是否轻松”等等,这些原本我们教师认为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重大作用的因素在学生眼里显得并不十分重要。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对作文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

不管是否喜欢写作,大多数学生都把影响写作兴趣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有无值得写的内容。

由此可见,“为炊之米”在学生的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相反的是,虽然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无值得写的素材,但教师却未把写作素材列为指导学生写作时的重要内容。

调查发现,在学生眼里,教师最看重的是“谋篇布局,精心构思”,这个比例高达35.7%;其次是“语言流畅”,排在第三位的才是“真实感人”,这方面的比例仅为24.3%。

由此可见,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并不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致使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2、学生渴望在写作各环节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教师却把批阅看作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调查发现,写作时学生渴望在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而写作素材的指导则是学生最期望得到指导的内容。

但学生在写作时却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认为教师“很少指导”的比例竟高达61.7%,“经常有的”的比例为27.1%,“没有”的为11.2%。

从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发现,“很少指导”和“从不指导”的比例更是高达72.9%,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自己的指导,也就无法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

与此想对应,作文“难得讲评”的比例竟也高达34%。

 照理说,作文指导最需要的是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点评,可惜教师在这些方面却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

调查发现,教师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上,仅“作文批阅很认真”这一项,学生的认同度就超过了50%。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师最苦最累的就是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倾注了许许多多的精力,但结果却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夫并没有用在“刀刃”上。

学生越是无内容可写,就越希望能在这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而教师却不愿在这方面指导上下工夫,只热衷于给学生的习作批分下定论。

正因为教师的指导未切合学生的实际,作文教学常常是劳而无功。

  此外,教师对作文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

调查发现,有73.4%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也不一定喜欢写作,这个比例与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比例几乎成正比。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教师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眼高手低”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

正是这些调查,让我找到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真正原因。

只有调整我们的作文指导策略,零距离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心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写作素材的指导上,我们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无内容可写的尴尬,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真正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二期课改理念给我的启悟——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

做真人,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行,随着教育部及我市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试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和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成果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出发,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

”“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明: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些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改进,为我们改革注重技巧训练的传统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2004年千校中学生作文联赛打出了“规范作文、健康作文”的理念。

用规范的语言写出情感真实、思想健康的作文,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真实”本是作文的首要原则,而现在连最能体现最高作文水平的市作文竞赛也不得不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作文教学追求出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建立在语言规范和真实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作文教学还承载着语言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任务。

为什么孩子始终觉得“无话讲”“讲真话不易”,缺乏生活积累是一个原因,片面的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又是一个原因。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地看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真感、真情、真悟的指导,在无意识中人为地把做人和写作割裂开来。

正是因为生活、做人与作文的割裂,才使学生笔下缺少“活水的流淌”,自然感到落笔的沉重。

要想使作文教学焕发新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作文的工具性作用。

要让作文重新成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写真实的文章,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

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零距离地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日本的“写作全过程指导”给我的启迪——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则更注重于“以人为本”。

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家都强调“在孩子们觉得它们重要之前,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产生畏难、厌恶的情绪”。

日本等国在作文教学时要求表达学生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他们要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思维。

最近几年,不少国家在作文教学中十分强调写作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

”西方国家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意识,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日本实行的“写作全过程指导”方案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全过程中给予指导。

他们强调:

只有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才会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和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在写作之前,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写好了作文,叫学生在教室里互相传阅。

“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

解读“写作全过程指导”,我发现有几点与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同的:

他们更注重于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作文指导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又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的思想水平有所提高;“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则把作文当作了一种同学间相互了解,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交际工具;而通过范文的讲评,通过榜样的示范、成功者的感染,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写作热情,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写作全过程指导”从写作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品味人生。

   以上三个方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写作技巧的训练虽然是重要的,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我认为,“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写作各环节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生活、思想和写作方面的具体指导。

教师要零距离地引导学生书写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通过写作全程零距离指导,促进做人和写作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

让写作指导吻合学生的写作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一)零距离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通过前面的调查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材料可写,但事实上学生的生活却又是丰富多彩的。

为什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法在学生笔下体现出来呢?

为什么一些平凡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学生会觉得不值得书写呢?

这也许跟教师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而忽视写作的价值有关。

写作本是“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作文只是给老师批阅的作业,而教师批阅时看重的是写作的技巧,强调的是事件意义的重大,所以生活,特别是平凡的生活,甚至真实的感受全都不在学生的写作内容之列。

离开了生活,学生的作文自然难写,也难怪他们会厌烦写作。

要想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还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最欣赏的就是那些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

这不仅要在我们的批阅和讲评中反复强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零距离地走近学生的生活,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书写自己的生活,在生活的源头发现写作的素材。

1、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学生找到“为炊之米”。

相对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是我们教师和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

而这,就是我们可以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的地方,也是“零距离”接触的支点所在。

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可以让教师更直接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书写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素材也无处不在。

第一次带预初班,我就对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年级学生的游戏因子似乎特别的旺盛:

有把废纸团成个大球,外面再用胶带纸粘住,就做成了个大足球在课间当足球踢的;有把沙放在一个小布袋里做成沙袋当橄榄球扔的;有把小石块当足球在篮球场上踢的;有在草坪上“撞脚馒头”的;有用红领巾捆扎住几个同学的脚走“蜈蚣步”的;有跳橡皮筋的。

大多是全班男女生全体上阵,有的学生甚至头上、身上粘满了草屑急急忙忙上课的。

这就是学生的生活,不用任何加工,我们也能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去书写,给他们些肯定,给他们些指导,给他们些呵护,他们的作文就能多一份值得写的素材,他们的生活就能多一些意义。

 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后,我发现他们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甚至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让人动情的好文章来。

这些文章全都不是命题作文,而是在我走近了学生生活,经历了学生所经历的事情,发现了学生内心的值得珍惜的情感之后,我才引导学生书写,让他们自由写作的。

“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

”学生在书写自己感兴趣的经历,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悟时,他们就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

《值得珍惜的……》写的是校运会上发生的事,学生们因为班中一位运动员的成绩被裁判判为无效而群情激昂,他们集体痛骂裁判,集体哭,集体绝食(不吃学校供应的午餐),而到下午又出现在了运动场上,为的是争一口气。

那天我劝了半天,也被他们责怪了半天,但到最后我仍表扬了他们,夸他们都有一颗为班级争光的心。

我告诉我可爱的学生们,重要的不是奖状,而是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那天的日记,每一个学生都写得很好,我也批得特别认真,并且把许多同学文章中的精华抄下来,讲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

《第一张奖状》是学校举办的十月歌会上得的,也是这个班级一年来第一次拿到奖状,在狂欢中他们仍然清楚地记得全班同学认真排练的情景。

《一次与众不同的家长会》是让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后写的。

《感受亲情》是在解决了师生间的误会后写的。

每一个作文题的背后都有一个让孩子们感动的故事,他们本来就有话要说,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把“话”说得更清楚,也更有水平了。

只要我们走近了学生生活,从书写校园生活入手,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去关心生活、感悟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学生的“笔下活水”就能“源源而来”,写作就不再成为强迫性的作业,而转变成学生自觉的一种需要。

在自由的倾诉和书写中,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他们也能品尝到生活的内蕴,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写出更有激情更有水平的文章。

对于不会寻找写作素材的学生来说,从师生共同熟悉的生活入手,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为炊之米”显得更为重要。

开始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可以写哪些内容,能表现怎样的中心。

零距离地给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让最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也能做“有米之炊”,就能让所有的学生不畏惧写作,喜欢上写作。

 2、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听学生的倾诉。

学生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也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丰富,只是我们不大留意而已。

作为语文教师,在走进了学生圈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但是,由于阅历和感悟能力的限制,有些在我们老师看来很有价值的材料学生也不一定会看重,一些很富有“生活情趣”的素材学生也不大去留意,或者只有很少人会留意。

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关注呵护好学生的生活。

记得有次天下暴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湿透了,但他们并不沮丧,早自修散后还不约而同地站在走廊上,想看看老师们到校时淋成“落汤鸡”的模样。

但最后校车直接开进了学校,让他们丧失了一次“看好戏”的机会。

这就是真实“生活”和真实思想,充满着天真乐观和童趣。

他们把这些真实的想法都写进了日记,“我们把湿透了的鞋子脱了,光着脚伸在书桌下的报纸上,把湿透的袜子搁在椅子上”,学生也感慨,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们,还体谅地让我们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而政治老师却把学生教训了好长时间,还命令学生必须穿好鞋才允许上课。

学生还说语文老师是众多教师中的“唯一”。

正因为这唯一,学生才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给老师听,也敢在日记中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进去,我们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并在写作和做人方面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像那位政治老师一样,学生怎么还能在浑身湿透之后仍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还会感受到校园的阳光灿烂,又怎么会写出《阳光灿烂的校园》这样的文章?

同样的,如果我们把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管得死死的,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游戏,又怎么能在游戏中感受学校课余的乐趣呢?

记得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表达中就有这样的要求:

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

但让学生敢说想说的话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

教与学之间本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多元的探索中,在互相启发的对话中,教学相长。

这不但是新教学观念,而且是新的人生观念。

只要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既宽容待“生”,又宽容待“文”,鼓励学生说真话,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说学生所说,我们就能创设好宽松的写作氛围,走进学生内心,把握住学生的脉动,“零距离”地指导学生的做人和写作。

3、教师要换一个角度去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关爱生活。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学生却会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感觉到生活、甚至是学习的乐趣。

如果我们教师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内容,去感受学生的感受的话,我们就能及时地给学生一些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引导他们爱上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学生却看得很重。

有一次拔河比赛,我带的六

(1)班得了最后一名。

在其他班级同学的嘲笑声中,所有的学生都默默地走进教室,有的埋怨,有的痛哭。

我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看到他们这么较真,我也特别感动。

我没有像学生那样去抱怨运动员“出工不出力”,我感谢他们的参与,并欣喜地告诉学生是今天的失败难得地把全班团结在了一起,我班的收获比其他班级更多,更值得珍惜。

那天的日记,大家都写得很好,感情也特别真挚感人。

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目光去轻描淡写看待学生的成败,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起看待他们的“大事”,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要相信他们在经受心灵上的洗礼之后,他们会学会思考,他们会走向成熟。

前两年我教的初三(4)班有个男生,行为纪律全差,作文更是难得写完整。

有一次,该男生又与我当班主任的班中的一男生打架,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把他们都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各“打五十大板”。

事后,这位学生写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日记,日记中满是怨言。

既陈述了我班那个男生的可恶,又讲了许多该打的理由,还骂我公然偏袒自己班级的学生,说是对我原先的完美印象在这次事件后消失殆尽了。

那天看到这篇文章,我惊奇地发现,他的语言竟是那么地流畅,感情竟是那样的真挚,思维竟是这样地清晰。

似乎除了对打架的认识比较模糊外,竟没有什么缺点。

我没有“恼羞成怒”,我感觉到了这位学生身上的怒气和正气。

评讲作文时我还有意识地把它当作范文,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点评,这位学生也就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懂得了该如何和不良行为作斗争。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写作时就敢把生活中的委屈、不满、喜悦、想法都倾诉到作文中去,我们就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关爱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有的放矢地给他们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只有在我们语文教师换一种眼光之后,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书写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也只有在学生写了真正属于他们的生活之后,我们在评讲学生的作文时,学生才会认真地听,认真地感受,认真地思考自己书写的内容,认真考虑自己该如何修改。

事实上,也只有在学生大胆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之后,我们教师才会把批改作文的“苦差事”当作一件乐事,更“起劲”地给学生做人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二)零距离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

在指导学生找到“为炊之米”,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最头疼的问题之后,教师还必须承起

提升学生情感品质和思维品质的责任。

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零距离地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大胆地抒写自己的所思所闻所感,并且注意去呵护这种情感,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给他们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指导。

1、收集学生作文中理性的火花,给学生做人和作文方面的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自有其特殊规律,它面对的是一群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自我理念(意识),他们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

理想的作文教学,真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命运动,当作思想的实践和走向智慧的活动。

在这种愉快的精神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人生和社会。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表现人格中最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如善良、友爱、体恤、孝敬、诚信、宽容等。

在作文中要引导学生去表现这些内容,注重对这些内容的体验。

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情感。

作文指导,就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对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学生的文章就有个性,就有生命。

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和自我的契合点,除了要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去书写生活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

在学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总能出现一些让我们教师感动的事件和话语,但由于缺少锻炼和指导的缘故,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表现,如何去书写。

教师应该留意学生作文中的这些最精彩的体验,要肯定他们的“发现”,要引导他们更好地去感悟生活。

   六(4)班有个叫孙英杰的学生,人长得人高马大,却是个双差生,不仅课上课下纪律极差,还老是欺负同学。

但班级日志上却没有一个他的违纪名字,班干部也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有位男生在日记中陈述了自己当值日干部时被孙英杰“恐吓”的经历,还历数了他的众多“罪行”。

我在班中宣读了这篇日记,并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夸他写得好,夸他身上有正气,夸他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勇气。

看到这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肯定,许多男生都举手要求发言,内容全是指出孙英杰犯的错误,孙英杰也在课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要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节课真正地弘扬了班级正气,效果也远超出了我的预计。

在之后的作文中,学生不仅敢于书写自己的心里话,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感情,还提升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通过日记的分析和交流,不仅可以“用作文打开相互了解的窗户,用作文带动引起共鸣的车轮”,给学生写作素材方面的示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正气。

正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很自然地描写自己的生活,写出充满情趣的作文来。

他们的文章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只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些闪光之处,也常常忽略了这些学生的思想情感。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会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们即使不去强求文章的成熟和深邃,学生也会在思考中变得成熟和深邃。

我们教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应该做个有心人,要把学生一周内写到的各种材料记录下来,把一些“哲理的火花”也一一记下来,然后在每次日记讲评的时候一一分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可以写的素材有个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会寻找材料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分析唤醒自己的生活积累,并把这种积累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写进日记中。

更重要的是,通过理性的火花的点燃,学生会学会感悟生活。

也让学生明白,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中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哲理,只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才会发现生活中的哲理,才会逐步走向成长和成熟。

 2、把“指导作文”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在这种成长中,有苦闷也有不满,这些恰恰是成长的内容,也是促使他们成长的原因所在,而这些也最应该写进作文中去。

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指导,要把“指导作文”要和“指导成长”结合起来,用教师理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之光。

 前两年的初三(4)班,有位同学的父亲和哥哥一起遇到了交通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身边同学的不幸遭遇,这个班级的学生自发地捐款,给予必要的同情。

但其中有个学生在《青春,永不击垮》一文中,还学会了从更深的角度去思考。

我及时地在日记点评课上把这篇日记读给学生听,并让更多地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事实上,他们也从文中感悟到了青春的坚强,也学会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生活。

当然,更多的时候,学生还不会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还习惯于站在感性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遭遇。

记得有位学生在班干部选举落选后写的《期待温馨》一文中这样写:

“回想起今天早上交语文作业时附带的那张未交作业的同学名单,心中仍有阵阵隐痛。

那张名单上还有曾给过我许多帮助的同学,还有难得忘记作业的学习委员。

而现在我尝到了那种滋味——最期望得到一个温馨之家时却没能得到。

”他还把这归结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学生在文章中书写的正是他的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