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48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1)问: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2)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5、

三、总结

四、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

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谁还记得加减法之间有什么重要关系吗?

(减法是加法逆运算)乘除法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

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解决问题

(1)

师:

请看这幅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

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插3枝花。

(课件显示)师:

谁能提个数学问题?

生:

一共插多少枝花?

师:

谁能解决?

生:

3×4=12(枝)

师:

你是用乘法算的。

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

3+3+3+3=12(枝)师:

是用加法算的。

2、对比认识乘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

请观察这两个算式,结果都是12枝,那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3×4表示什么?

(4个3相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课件显示),哪种算起来更简便?

为什么?

生:

乘法更简便,因为乘法只算1步。

师:

也就是说乘法是一种简便运算。

归纳:

在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齐读、同桌说)师: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所以积=?

生:

积=因数×因数(板书:

积=因数×因数)师:

以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就用乘法计算。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3)

师:

我们知道了一共有12枝花,谁能将第

(1)题改成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生:

有12枝花,每3枝插1瓶,可以插几瓶?

师:

谁能解决?

生:

12÷3=4(瓶)师:

谁还能提?

生: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每个花瓶插几枝?

师:

谁会解决?

生:

12÷4=3(枝)

师:

同学们解决的非常正确。

4、对比认识除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

请仔细观察这3道题的算式,第

(1)题已知的是两个因数,求它俩的积,用乘法求的。

那第

(2)题已知的是第

(1)题的什么?

求的什么?

用什么运算求的?

第(3)题呢?

生:

(2)题已知的是第

(1)题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求的。

师:

第(3)呢?

生:

第(3)题已知的是也是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求的。

师:

也就是说,第

(2)、(3)题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用除法求另一个因数。

因数=?

生: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师:

这些就是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归纳:

在数学中,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

法。

(齐读、同桌说)

师: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的因数叫做商。

那么商=?

生:

商=被除数÷除数(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师:

根据以往的经验,怎么求除数和被除数?

生: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板书: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师:

这部分是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

黑板上我们一起总结的就是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谁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师:

接下来张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今天学得如何,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1、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请列式计算。

(1)汽车每小时行80km,5个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生:

用乘法计算,式子是80×5=400(千米)师:

为什么用乘法算?

什么是乘法?

(2)汽车5小时行驶了4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生:

用除法计算,式子是400÷5=80(千米/时)师:

同学们解决的又对又快,而且说的也很准确!

2、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_________504÷36=___________师:

说明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生:

求的是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等于36。

生: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等于36。

3、调皮的小猫

师:

有只调皮的小猫到处跑,爪印盖住了很多数,你能知道盖住的数是多少吗?

你是根据什么算的?

看看哪组能全对。

89×(4)=356124÷(31)=4(700)÷20=35(8)×29=232672÷(28)=24(1000)÷8=125师:

你是根据什么算的?

生:

这道题求的是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是4。

师:

全部算对的举手,恭喜你们组全对!

4、判断

已知△+□=?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2)?

-△=□()(3)☆÷◆=◇()(4)☆×◇=◆()

师:

判断对错后,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关系?

如果错了,说一说正确的关系是什么。

5、知识延伸:

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示:

38÷9=

师:

请计算一下。

得多少?

(商4余2)这个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吗?

这是有余数的除法,那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部分知识让我们下节课来一起研究好吗?

四、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想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

(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

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

哪个算式更为简便?

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

(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

12÷3=4(瓶)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

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

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

0+5=24-0=5×0=0÷6=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

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

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

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704÷16=891÷27=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12÷3=4(瓶)

3×4=12(枝)12÷4=3(枝)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

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

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

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

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投影片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与说明

A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2,遮去老师所在的部分)小朋友,你们看,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排着队去植物园参观。

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

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12失物招领”(出示)。

读课题,读准“失”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给觉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

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

“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4.学生自由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同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交流识字的方法。

不认识的字,在课堂上用什么方法记?

三、再读课文,学习提问。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在1——4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尝试给小伙伴提一个或几个问题,可用上“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其他同学试着回答。

四、感情朗读,练习说话。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

(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

2.出示“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

(1)请学生划一划句中带有生字的三个词语并读读。

(2)“专心”是怎么样的?

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4)看课文插图1,引导学生将第3自然段读得欢快些。

[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进入阅读状态。

]

4.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严肃的语气。

5.练习(任选一题)

☆用“准备”说句话。

☆☆用上刚认识的生字说话,用得越多越好。

[二道星级题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让每位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

五、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出示“同、工、专”三个字,再读记。

2.自由发现,掌握写法。

(1)看:

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该怎么写才漂亮。

(2)记:

提出需要老师指导的字。

老师示范写,其中“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些;“同”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3)描:

在书上描一描。

(4)写:

各练二个字。

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写字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用一看二记三描四写的步骤引导学生将字写端正、写漂亮。

]

六、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先出示一副插图,问学生看着图,你想知道什么?

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始学生就带着问题,他们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

在读的环节中,让学生划出难读的字自己读一读,并想一想该如何记住这些字,明确读的要求,掌握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提问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之后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我将练习题划分为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

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

(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

”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

”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

”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

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

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伸向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

六、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之时,我跟以往一样,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让学生先复习生字词,学生的自尊心强,好胜心更强。

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字词,发现规律,让他们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同桌讨论,自行解决问题,“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化,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在启发学生领悟朗读的语气时,我随机出现问题,让学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来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最后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时,我让学生用“……看到……看到”来说,说话的训练,一是有助于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案

(二)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悟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丢失了东西?

丢失了什么东西?

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

)那我们就读课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这些“失物”是什么?

(小朋友丢的垃圾)

2.小朋友丢的垃圾怎么会变成失物呢?

让我们一起到植物园去看看吧。

三、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先读准字音,学习读好轻声音节,标好小节.

2.检查自学情况:

课文共有几小节?

比比谁读得正确。

一人读一段,一行一行地开火车读,如果前一人读错了,后一人将此段再读一遍。

四、讲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去植物园参观)

教学生字“级观”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同学们在植物园里搞了哪些活动呢?

抽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听工人爷爷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

教学认字“围”生字“专”重点指导书写笔顺。

(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当小老师进行)

五、讲读(3—8)自然段1.当同学们参观完植物园,准备回家时,唐老师说了什么话?

请用“----“划下来(学生自由读(3—8)自然段)

2.出示唐老师的话:

唐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

(解释“严肃”)在什么情况下老师会严肃地说话?

试着用严肃的语气读唐老师的话。

(自由读——抽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

再读(5—8)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议:

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失物招领”中的“失物”本来是指什么?

在本课是指的什么?

4.小组交流汇报。

(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组再次合作学习:

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

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6.小组交流汇报:

(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

7.唐老师和张爷爷互相望望为什么会“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会心”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当时唐老师和张爷爷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

8.自由读3—8自然段。

练习读得流利、有感情,注意体会轻声的读法。

9.分小组读3—8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1、跟大家一起学了《失物招领》这一课,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希望大家实话实说。

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丢失东西吗?

为什么?

2、学生交流。

检查座位下有没有“失物”。

爱护环境是一种好习惯,希望同学们能自觉养成这种好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

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2000-493

2、引入: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

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

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

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

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

(价签上)

4、结: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