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532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docx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

刁口河流路问题调研报告

(2010年4月)

 

4月6~8日,黄委主任李国英率领委办公室、规计局、水调局、财务局、防办及山东河务局、水文局、水资源保护局、黄科院、信息中心等单位和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对黄河河口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实地查勘了河口模型基地、崔家控导工程、罗家屋子闸、孤罗路故道大桥、九分场、孤河路故道桥、河口自然保护区、刁口河入海口,了解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流试验工程进展情况和河口模型基地建设情况,就河口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黄河入海流路使用战略、河口基础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东营市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济南军区后勤基地和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流工作的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刁口河流路基本情况

刁口河位于现行黄河北大堤桩号9+900以北,为1964~1976年黄河入海故道,全长约55km。

1855年以来,黄河自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在以宁海为顶点,南起支脉沟口,北至徒骇河口的扇形范围内较大改道有10次。

1964年以前,黄河由神仙沟入海,1964年凌汛,入海河道在罗家屋子以下部分卡冰壅水漫滩,1月在罗家屋子破堤分洪,水由刁口河入海。

刁口河是黄河三角洲上第9条入海流路。

1976年5月黄河改走清水沟流路,刁口河流路停止行河。

刁口河流路行河历时12年零5个月,期间利津站来水总量5180.7亿m3,来沙总量134.96亿t,造陆面积507km2,年平均造陆40.8km2,30km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1.4km,改道点以下河道长度由改道初期的26km延长到64km。

改道点以下的河型演变经历了散乱游荡~归股~单一顺直~弯曲~出汊~摆动~出汊点上移~再散乱游荡的全过程。

刁口河流路行水期间,两岸均有堤防,左岸堤防在民坝基础上加修而成,长度20.436km,右岸堤防即东大堤,长度22km,两岸堤防设计标准按西河口水位10m水面线,堤顶超高1m。

由于刁口河故道内资源丰富,停河期间,胜利油田在刁口河流路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建设了众多油气生产设施,地方政府和济南军区后勤基地也在此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林业、滩涂开发。

为了保障采油供水需要,胜利油田管理单位1977年在罗家屋子截流口修建了5条临时虹吸管,利用刁口河河道蓄水、输水。

后因引水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于1978年经山东河务局批准增建了虹吸管5条(管径0.72m),引水流量8~10m3/s。

随着生产规模增大,1984年3月改扩建虹吸管18条,设计引水流量增至15~18m3/s。

1987年再次扩建虹吸管12条,增加设计引水流量12m3/s。

期间共建虹吸管30条,设计引水流量25~30m3/s。

蓄水、输水期间,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沉沙措施,泥沙大部分淤积在故道河槽内,造成河槽不断淤积抬高,河道轮廓日渐模糊。

(二)河口备用流路规划概况

为保障河口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好地协调地方、油田建设与黄河治理的关系,国家计委于1992年以“计农经[1992]1842号文”对黄委编制的《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进行了批复,确定近期要将刁口河、马新河作为备用流路加以管护。

2002年10月水利部规划设计总院审查通过的《黄河河口治理规划报告》中提出:

按照进入河口段的设计水沙和改汊条件,清8汊河+北汊+原河道的组合方案,可使清水沟流路行河年限达50年左右,虽然比《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预测的行河年限(30~50年)要长,但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综合分析目前情况,刁口河流路比马新河流路更易实施,更为理想,规划刁口河流路为备用入海流路,并对流路运用的防洪工程进行了规划。

2008年编制上报的《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对刁口河、马新河和十八户三条流路又进行综合比较,认为在清水沟流路充分行河后,宜优先使用刁口河流路。

并分析计算,在设计水沙系列和规划工程实施的前提下,采用2007年实测海域地形,按照淤积影响宽度50km、西河口以下河道长度80km的范围,考虑海域地形的影响和部分泥沙淤积在上述范围之外,刁口河可行河31年。

(三)河口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0年12月,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8。

33`—119。

20`,北纬37。

35`—38。

12`,总面积为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8万公顷,缓冲区面积1.3万公顷,实验区面积8.2万公顷。

其中,自然保护区北部区域(一千二管理站)位于刁口河流路周边区域,西以黄河故道三河为界,南以桩埕路为界,东以孤北路向北至老五河沟至桩古46井为界,北至低潮时负3米浅海。

总面积4.85万公顷,包括陆地面积2.3万公顷,潮间带面积1.523万公顷,低潮时负3米浅海面积1.027万公顷。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

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认定,区内有野生动物1542种,其中水生动物有641种,水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7种。

陆生动物有901种,其中有鸟类296种,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黑鹳、遗鸥、东方白鹳等10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大天鹅、灰鹤、白枕鹤、黑脸琵鹭等49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东方白鹳繁殖的最南界,世界珍稀濒危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自然保护区现有植物393种,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面积达0.8万公顷,并有天然草场5.1万公顷,天然实生柳林0.1万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1.4万公顷,及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1.2万公顷。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996年3月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成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首批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1997年3月被批准成为“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首批16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是我国保护区中唯一同时加入以上两个国际组织的保护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河河口是世界上含沙量和输沙量最大的河口,据统计,自1950到2005年间,进入河口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0亿m3,平均输沙量为8.01亿t,平均含沙量为25kg/m3。

由此造成黄河河口入海流路频繁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成为世界大江大河中演变趋势最剧烈的河口。

河口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入海泥沙量和海洋动力输沙能力(输往外海沙量的能力)的对比关系。

当入海泥沙量和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基本相当时,河口岸线总体上处于动态平衡过程,既不增加造陆面积,也不出现岸线蚀退。

当入海泥沙量大于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时,河口岸线淤积延伸,否则岸线将发生蚀退。

1976年以来,黄河河口入海流路一直采取保持清水沟单条流路的措施。

这一措施在为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人为改变了在河口岸线上入海泥沙量和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的匹配关系,客观上与河口演变的基本规律相违背,对河口治理开发与管理和河口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刁口河流路萎缩,入海口蚀退严重

刁口河已停止行河近34年。

停河期间,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河道的自然老化等原因,使作为黄河备用流路的刁口河故道河道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自然形态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据山东河务局调查,目前刁口河故道河槽老化、开垦种植普遍,自罗家屋子闸以下约3km至孤罗路以下7.79km共10.19km河道主槽被普遍开垦种植。

拦河工程和河道沟渠开口众多,河道内共有13道拦河坝,其中4道土石拦河坝过流能力不超过10m3/s,9道土质拦河坝多与河道过流水道不连贯,河槽形成“竹节河槽”。

目前罗家屋子以下河道长49km,河道纵比降约为10/000,与停水时相比,入海口门蚀退近10km,左右两侧30km范围内的岸线普遍蚀退2~5km。

(二)现行清水沟流路淤积延伸加快,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日益加大

清水沟流路行河以来,由于来沙量大而海洋动力弱,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造成河口迅速淤积延伸。

自1976年行河到清8改汊前的1995年,河口沙嘴延伸到距西河口65km,平均每年延伸1.96km。

其中,1987年,清水沟流路行河12年后,利津以下河道长度比改道前延伸了29km,河槽淤积严重,泄流不畅,造成该年凌伏两汛河口地区漫滩成灾,迫使滩区油田两度停产。

清8改汊初期(1996年汛前)西河口以下河长49km,由于改汊当年来水来沙量较大,汛后口门附近零米等深线外移5.5km。

之后由于来水来沙量偏小,零米等深线变化不大。

小浪底水库2000年投入运用后,进入河口的沙量减少,河口沙嘴淤进、蚀退基本平衡,2001年前西河口以下河长仍基本维持在56km,2002年开始进行调水调沙试验以后,输送到河口的泥沙有所增加,河口沙嘴又向海淤积延伸,至2005年10月西河口以下河长为60km。

清水沟流路西河口以下河长变化

时间(年.月)

河长(km)

流路

1976.5

27

原河道

1979.9

45

1984.9

51.8

1987.9

56

1990.9

59.5

1991.10

61.5

1993.9

62.2

1995.11

65.2

1996.6

49

清8汊河

1996.10

55

1999.10

56

2000.10

56

2001.10

56

2002.10

57.1

2003.10

57.6

2005.10

60

按照河道比降推算,随着河道向渤海的延伸,侵蚀基准面相对持续抬高,必然对黄河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河道造成不良的反馈影响。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加剧

淡水资源是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黄河水直接决定着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决定着湿地生态属性和生态质量的好坏。

黄河过流时间的长短,流量的大小,注入渤海淡水、泥沙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河口湿地的生态质量和发展趋势。

河口湿地的形成受海洋动力与黄河入海流量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

当黄河入海流量和含沙量减少时,受海洋动力的冲刷与改造,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入侵,部分区域盐渍化程度加剧,生态发展向退化趋势发展。

由于刁口河流路长时间停止行河,加之人类生产活动需要在黄河故道配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阻断了淡水补给来源,造成区域内淡水资源极为缺乏,只能依靠自然降水和黄河故道内的灌溉尾水来维持湿地生态平衡。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北部区域(一千二管理站)——刁口河流路原入海口地区大片淡水湿地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三角洲湿地的稳定发育受到影响,海水入侵加剧,土壤盐碱化加重,三角洲天然淡水湿地发育受到抑制,生态功能得不到发挥。

近年来,出现了天然淡水湿地萎缩速度加快的局面,湿地典型保护生境受到破坏,大量保护动物,尤其是鸟类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

同时还导致渤海中迴游鱼类不能繁殖,出现数量急剧减少或灭绝。

淡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长势不好,刺槐等乔木枯死,水生鱼类等减少,直接导致鸟类失去食物或适宜栖息地,数量锐减。

三、解决措施及建议

据研究,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黄河仍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河口多年平均来沙量5亿t左右,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在3亿t左右,不足以把这些泥沙全部带往深海,河口的淤积延伸难以避免,黄河河口海岸达不到动态平衡,黄河入海流路不能长期稳定。

若长期稳定入海流路,势必造成黄河河口地区水位长期居高不下,对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减淤造成不利影响。

为此,应调整思路,采取更为科学和积极的河口治理措施:

(一)建立平衡概念,适时调整河口流路使用方略

根据黄河河口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自然演变规律,考虑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充分利用三角洲海域,减缓河口淤积延伸速率。

综合考虑黄河入海流路的历史状况、三角洲海域特性、历次规划流路情况及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三角洲地区选择清水沟、刁口河、马新河、神仙沟及十八户等流路作为今后黄河的入海流路,并逐步实现同时使用。

对于相同的输沙任务,让更多的流路参与分担,以实现每条流路的输送泥沙能力与其河口处的海洋动力对泥沙的拖曳能力相“平衡”,谋求既输沙入海,流路又少延伸或不延伸。

建议在进行河口流路规划时,用“平衡”观点重新审视,将河口入海流路“交替使用”和“备用流路”的思路调整为“同时使用”。

(二)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流试验,逐步积累经验,为多条流路同时使用奠定基础

改善和恢复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刁口河流路输水输沙功能,探索入海流路淤积延伸与海岸蚀退达到平衡的措施和途径,我委于2009年7月提出了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

在山东河务局、东营市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济南军区后勤基地和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的共同努力下,试验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安全、有序、有效实施2010年试验工作,确保实现刁口河尾闾自然保护区进水、生态环境改善,确保实现刁口河流路全程恢复过水、水沙入海。

在实施中,建立水量水质监控管理体系。

以刁口河为代表,结合清水沟、马新河、神仙沟、十八户入海流路的管理需要,加强对刁口河演变、水文、泥沙及海洋动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型监测,进一步探讨黄河水沙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对河口地区生态系统影响的演变规律,为其它入海流路的研究和治理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三)把改善和修复河口生态系统摆上重要位置

黄河是维系黄河三角洲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黄河河口开发的问题上,把“生态”确立为核心内容,对保护黄河河口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议将保护河口生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湿地生态监测,保护湿地环境质量,实施湿地动态管理,维护河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

利用汛期黄河调水调沙实施湿地补水,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受损淡水湿地进行适度人工修复,同时协调好与海洋、滩涂资源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人工干预,防止湿地破碎化程度加深。

重点对河口现行流路两侧淡水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对不具备黄河自然补水条件的湿地,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建设湿地引水工程。

同时根据黄河来水及工程条件,按照入海流路同时使用的战略,适时、有效对刁口河流路淡水湿地进行补水。

(四)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河口治理开发的技术支撑

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规律极其复杂,治理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之上。

建议科研部门要加强对河口演变自然规律的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河口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有关科学研究计划。

详细了解掌握河口入海流路的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积极研究各条流路进入渤海的海洋动力条件和海洋挟沙能力,以确定各条流路入海径流和泥沙输送量的分配。

高度重视和做好黄河河口基本规律的研究。

明确河口研究方向,把黄河河口流路的演变规律、海洋对河道输沙及流路演变的影响和河口生态系统的演变等课题作为核心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研攻关,为河口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