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94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发展变化情况。

其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是()

A.A

B.B

C.C

D.D

2.张謇是晚清状元。

他不热心官场,而是积极投身实业。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2/3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B.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3.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4.晚清人士郭嵩焘说:

“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

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

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

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

”据材料可知,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

A.晚清官府

B.顽固士绅

C.西方列强

D.封建势力

5.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6.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7.下图是《1890年建立的汉阳铁厂高炉》。

关于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

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

8.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B.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C.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9.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之后,立即兴办制造枪弹、火轮的工厂。

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曾国藩设立的该工厂是(  )

A.A

B.B

C.C

D.D

10.“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对于这一时期的“产业革命”描述正确的是(  )

A.因官僚资本的出现很快结束

B.速度和规模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C.面粉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D.形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1.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D.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12.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

该表反映了(  )

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

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13.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竞争

B.一战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抵制

D.通商口岸较少

14.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15.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延缓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进程

C.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中国社会阶级力量的构成

16.有学者认为:

“1840—1919年的八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震动最烈,经济变迁最显著的非常历史时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洋务企业的兴衰

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7.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

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8.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19.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  )

A.借用西方洋枪队

B.引进外商企业

C.引进西方近代科技

D.引进洋枪、洋炮

20.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

“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

A.洋务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B.私人资本在清末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C.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的潮流

D.近代企业之间已经出现激烈的竞争

2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

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

这些举措(  )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22.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3.据时人(1846年)记载: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京津地区

D.东南沿海

24.下图是发行于1881年的“开平矿务局股份票”,经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存世最早的老股票。

此股份票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发展艰难

B.清政府财政陷入困境无力继续支持洋务事业

C.民间资本已成为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D.洋务派民用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25.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

C.中国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偷闲。

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本而价贵,且成功亦难。

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

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

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

对此,时人评论说:

“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

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27.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简要评述清政府开展的“王朝中兴”措施。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中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起步了,1865年到1890年间,上海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南京建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办了洋学堂,后来,兰州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京师大学堂设立,各省也开办了洋学堂。

再后来,海军衙门设立,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开平矿务局和湖北汉阳枪炮厂,国家开始步上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轨道,整个国家的发展态势良好,洋务运动非常成功。

到了1890年代以后,中国碰到一个钉子,就是它和日本的甲午战争。

——张英、赵蕾、张怡徽《中国故事:

世纪的成功和世纪的失败》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洋务运动非常成功”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分析作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碰到一个钉子”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

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

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

“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

”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

“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资本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

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

“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

”……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

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是自然经济,B是洋务经济,C是外国资本,D是民族资本。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主流趋势是民族资本的产生与发展。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主要的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C、D项都是重要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3.【答案】C

【解析】表格中数据显示1840—1895,①国家所占投资比重占82.5%,说明①国家是这一时期对华经济投资最多的国家,由此可以判断①为英国;1911—1927,②国家投资所占比重为44.2%,说明②国家这一时期对华资本输出较多,根据所学知识1911—1918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日本独霸中国,因而对华投资迅速增加,由此可以判断②为日本;1945—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美签订《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美国对华投资数量在中国所占比重上升为最高,由此可以判断③为美国,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士绅”“官”,即封建势力,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一切入点,19世纪中叶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启动经济近代化(如洋务运动)、政治近代化(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程,故C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近代工业化从本质上说,主要采用机器生产,开平煤矿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并不能代表所有企业,故A项错误;产品远销国外,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开平煤矿采用机械开采,并且有股东查核,可以看出此企业具有近代企业的某些特点,故C项正确;“中外合资经营”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

1890年建立的汉阳铁厂高炉。

由关键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B项错误,D项正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C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注意限定词“根本原因”。

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由此可知D项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A、B项中的“技术依赖”“经营方式的吸引”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也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要求。

C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9.【答案】A

【解析】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故A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 根据“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可知其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出现官僚资本,故A项错误;这段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快速的发展,故B项正确;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故C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形成的,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不是保护本国封建经济,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是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工业企业,民用工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其根本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丝茶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其出口的数量应是比较稳定的,这是隐含的信息。

而材料中,丝茶比例下降,而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比例上升,说明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选B项。

中国此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很大进步,因而竞争力并不会增强。

故A项不对。

西方丝茶制造业并未超过中国,故C项不正确。

西方的生活习惯也不会改变,故D项不对。

13.【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对华贸易额并未迅速增长,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并不迫切需要英国的工业品,故C正确。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

一战发生于1914年,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

口岸虽少,但可以通过加大货物的通关量来扩大贸易总额,故D错误。

14.【答案】C

【解析】洋商在上海大量收购蚕丝,江浙一带农民纷纷弃农从事养蚕制丝,“卖丝争赴市”,将蚕丝卖到市场上,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但无法得出从此时开始,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外商大量收购农产品,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所谓“半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只能是加速中国半封建化的进程,而不是延缓。

故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兴衰都属于1840—1919年间,故A、B、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而官僚资本主义兴起于1927年之后,不属于该时段,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17.【答案】D

【解析】1927~1936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8.【答案】B

【解析】工业的近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机器生产,也包括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化,材料只说明了“官僚阶层”对工业的投入,不能代表中国工业整体,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时间“1872年”以及“官僚阶层”“兵工厂和造船厂”等关键信息,确定是洋务派着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中国富强也不能反映西方的敌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洋务派推动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是没有提到原因,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因此漫画中的洋枪、洋炮代指西方近代科技。

20.【答案】C

【解析】材料中报道的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而是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晚清时期仍然是官僚资本占据主导,故B项错误;依据时间“1883年”以及“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的信息说明创办实业潮流风起云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5年提出,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且大多数经济建设都设立在了内陆省份,保证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些经济建设成果没有被日军占领,故A项正确;这些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在当时开展此运动的具体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对民生改善的作用有限,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工业布局一直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土布靠手工生产,劳动价值含量高,价格较高。

洋布使用机器生产,劳动价值含量低,价格也较低。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对销售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23.【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解体。

24.【答案】D

【解析】开平矿务局是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并非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只是表象,不能反映实质,故B项错误;授予民间商人股权,并不能反映民间资本就是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故C项错误;实行股权的做法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反映了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代化趋势,故D项正确。

25.【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手工制品仍占很大比重,说明小农经济仍未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由表格可看出,原料出口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B项正确;中国政府在材料中未体现,且根据史实可知政府在此时期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机器生产虽然有所增长,但比重相对较小,不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26.【答案】

(1)特点:

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

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

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

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

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

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

(1)问,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2)问,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体现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

第(3)问,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