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972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第11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五单元第11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新人教版必修1

学通史 弥补时空断点 

历史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至今)

(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2)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造成严重破坏

(3)1978年后,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点;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的曲折阶段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至今)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发表“九二共识”;xx年,两岸“三通”最终实现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期望。

中共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3)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第11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山东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课标提示】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设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

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内容

(3)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内容

(3)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能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依据: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实施:

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背景:

在全国性动乱状态下,民主、法制遭到严重摧残。

(2)表现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指导思想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措施

3.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

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内容

(3)意义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标:

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两个纲领性文件:

《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

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三、四”

一个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一种代表产生方式:

普选。

三大特点:

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

四大职能:

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1)制定的主体不同。

前者是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性质不同。

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制定的背景不同。

前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后者是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制定的。

1.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可归纳为“探索、挫折、转折、完善”

一个探索:

中共八大。

巨大挫折:

十年“文革”。

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完善: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文革”发生的原因

“文革”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重难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1.新中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导读:

从上面图示可以解读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政治制度特色:

(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

导读:

史料说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导读:

史料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史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导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史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导读:

史料表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各民族民主平等、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重难点二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项目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不同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内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不同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史料印证】

2.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挫折与重建

史料一 毛主席的这个伟大的号召(注:

学习上海“一月风暴”),立即得到了广大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热烈响应。

无产阶级革命派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对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盘踞的堡垒,正在一个一个地夺取,一个一个地巩固。

“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导读:

史料表明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带动下,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大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

结果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史料二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情节:

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导读:

史料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取得成就。

1.识图

图1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投票

思考1:

从图1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图2 群众在进行普法宣传活动

思考2:

从图2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法制建设和宣传。

2.读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的主体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主要权力机构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思考3:

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相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如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提示:

不同:

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基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政治形势的需要,体现了世界政治民主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城市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主任;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不断发展。

(2)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是中国民主基层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③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热点材料:

xx年9月,广东省东海镇乌坎村的村民们来到陆丰市政府,反映土地侵占、村委换届选举不公等问题。

xx年2月,乌坎村通过村民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村民代表;3月,以同样方式选出了村委会成员与村民小组代表。

乌坎事件的处置,提示了“一种新的、开明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模式”。

思考:

乌坎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说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还存在着有法不依,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2)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基层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增强,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

高考考什么

高考考过什么

                   

【体验高考1】(xx·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 由题干中的“北平”可以判断这次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中的代表会议的主旨无关;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从与会代表的打扮可知代表具有广泛性,故选择D项。

答案 D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1】“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从题干“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说明属于政党制度,选项中C项符合题目要求。

A项属于人民代议机关,B项属于地方行政机构,D项属于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答案 C

高考考什么

高考考过什么

【体验高考2】(xx·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项。

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项(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项明显错误。

答案 C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2】据统计,从xx年11月至xx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142次。

自xx年至xx年底,各地中共党委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1003次。

这说明我国政府(  )。

A.注重发挥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

B.注重发挥民主人士的依法监督作用

C.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执政参政作用

D.重视民主党派民主建设的核心作用

解析 A项符合事实。

B项中的“监督”没有直接反映材料。

C项错在“执政”的表述上。

D项错在“核心作用”的表述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答案 A

高考考什么

高考考过什么

【体验高考3】(xx·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 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所以B不能选。

A、C两项早于《共同纲领》就已确定。

答案 D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3】傅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彭真在主持修订82年宪法时讲得非常透彻,大体上就是三句话:

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这主要是解决了(  )。

A.把依法治国纳入了宪法问题

B.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C.党的领导地位问题

D.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地位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与执政党的关系。

注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文革刚刚结束,民主与法治的践踏历历在目,在此时彭真提出这三句话,意在表达依法治国的理念。

答案 B

高考考什么

高考考过什么

◆xx天津文综:

以代表比例的变化介入民主政治的完善

◆xx江苏单科:

以费孝通的言论介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xx山东文综:

油画《开国大典》介入新中国成立

【体验高考4】(xx·天津文综,12节选)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xx年我国实行的人民

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

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第

(2)问,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

答案 

(1)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2)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高考再考什么

【预测题4】以下是在xx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

“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

”“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考查对新时期中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解。

根据所学村委会的选举是直接选举方式。

故②错误。

答案 D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xx·杭州师大附中模拟)“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三大宪法(文件)的背景、内容和历史地位,根据所学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A

2.(xx·河南濮阳模拟)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

“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

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

”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

边疆的安全与中枢权威的巩固相互联系。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稳定边疆,以巩固中央的权威。

A、B、C三项明显不符。

答案 D

3.(xx·北京海淀区模拟)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

“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这一主张的实现是通过(  )。

A.《双十协定》B.《和平建国纲领》

C.《国内和平协定》D.《共同纲领》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A、B、C三项主张没有实现,《共同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符合题意。

答案 D

4.(xx·潍坊四县检测)“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A、B、C三项符合《共同纲领》的内容。

D项才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

答案 D

5.(xx·烟台期中)“它避免了多党的无序倾轧,也摆脱了一党的专制独裁。

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与此相关的只有B项。

答案 B

6.(xx·山东日照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

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

7.(xx·北京西城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内容摘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题目文件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过渡的路线,应该属于1954年宪法的内容。

故选C项。

答案 C

8.(改编题)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