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37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docx

湛江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六

湛江市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六)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5题;共10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躲避(bì)   炽热(chì)  扪心自问(mén)  瞠目结舌(chēng)    

B.掂量(diān) 腼腆(tiǎn) 草菅人命(jiān) 为虎作伥(zhàng)    

C.恫吓(tóng) 讥诮(qiào) 彤云密布(tóng) 兔起鹘落(hú)    

D.分娩(wǎn)  内讧(hòng) 宵衣旰食(gàn)  耳濡目染(rú)    

2.(2分)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凄婉   寂寥   嬉戏   座标    

B.潮讽   瞳孔   吝啬   浑浊    

C.明澈   峥嵘   扉页   翱翔    

D.散漫  金璧辉煌  旷野 旷野    

3.(2分)(2017·济南模拟)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雾霾骂市长”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大而化之,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能尽一份力。

②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投资者希望资产配置全球化,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应运而生。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人的善行要是这么自然而然,那就真是从善如流了,但在道德学步的阶段,搞点“吾日三省吾身”,还是极为必要的。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国内民俗学研究,如今他已80岁高龄,还亲临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4.(2分)(2020·浙江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精确掌握无人驾驶核心技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新时代“汽车强国”之梦。

B.遍布城乡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调节着我们的文化呼吸,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C.上海市胸科医院发布连续两项肺癌新药研究成果,中国自主创新抗癌药再获突破。

D.浙江农博会围绕“美丽乡村、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5.(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B.加西亚·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C.《桥边的老人》《在桥边》分别是[德国]伯尔、[美国]海明威的作品。

这两位作家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D.《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6.(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知,子曰:

“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言: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

例如《中庸》中叙述: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

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

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

《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

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他同时强调:

“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

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

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

可见知易行难。

    

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

可见知非易事。

    

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可见知是前提。

    

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行重于知。

    

(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

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7.(11分)(2018高一上·德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四项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引申为劝酒)客             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B.苏子愀(忧愁凄怆)然               正襟危(危险)坐    

C.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则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洵的《阿房宫赋》等都是宋代有名的赋。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诵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斗:

南斗星,星宿名,泛指天空。

牛:

牵牛星,星宿名。

二十八星宿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D.匏樽:

亦泛指饮具。

匏:

一年生草本植物。

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樽:

古代的盛酒器具。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8.(8分)阅读以下曲子,完成下列小题。

滚绣球①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②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下列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语言通俗生动,如“日月”、“鬼神”、“天地”,这些词语和今天的意思一样。

D.这段曲词采用呼告、对偶、借代、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E.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作了铺垫。

(2)概括①④⑦句唱词的思想内容。

9.(8分)(2017高二上·中山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2)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_,又弗如远甚。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山岳潜形。

(范仲淹《岳阳楼记》)

(7)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8)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10.(6分)(2016高二上·晋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

“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

《尔雅•释诂》:

“丁,当也。

”《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

“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

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

“王宅忧”。

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

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

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

“《记》曰:

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

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

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

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

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

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

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

丧中婚娶被认为是违背礼制的。

《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

“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

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

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

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

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

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

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

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

“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

”(《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

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

丁忧是就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

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

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

“公子遂入齐纳币”。

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

“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不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

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第四回: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

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3题;共9分)

11.(3分)(2020高二下·孝义期末)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①________,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②________。

因为,真正自由的劳动是构成人的自由本质的第一需要。

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

在劳动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无私的奉献都特别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③________。

12.(5分)(2019高三上·揭阳期末)下面是一封书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拜读您的大作之后,后学就您所论述的“知行”问题深感纳闷,后学见识少,对您文中的许多观点不敢苟同,想和您聊聊。

于是在仔细研读大量原典文献之后,反复寻思,今涂鸦一文和您商量,遥寄给您,恳请您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13.(1分)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的区别是:

________

六、写作(共1题;共5分)

14.(5分)(2016高三上·龙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①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②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③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

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

要求:

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6-1、

6-2、

6-3、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7-1、

7-2、

7-3、

7-4、

8-1、

8-2、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6分)

10-1、

10-2、

10-3、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3题;共9分)

11-1、

12-1、

13-1、

六、写作(共1题;共5分)

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