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90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docx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

沧海静如水,情系一枝梅

——以“梅”浅析李清照词前后期词风不同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作家,其咏梅词一方面呈现出宋代梅文化的民俗状况和文人的嗜雅风尚,使咏梅成为表现女性情怀与抒发今昔身世之感、。

另一方面,从梅的背后隐喻到宋王朝由“清明河上图”一度的繁荣昌盛到“徽、钦二帝被掳”之耻辱。

词人在她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下展现出家国之思的前期后期不同的词风。

关键词:

李清照宋代前期后期梅愁

二月春风疑不到天涯,雨打窗前瘦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雨水”的日子里,夜深人静。

突然之间那一声轰隆隆的春雷惊醒了沉睡中的我,静谧中听到窗外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此情此景无端的使我想起了李清照,就再也无法入睡,是啊!

多少商时风、唐时雨成就了“一代之文学”。

想起李清照,亦想起宋朝时也是这样的风和雨,李清照以她细腻的感伤情怀道一声:

“应是绿肥红瘦”!

诗人啊,你可知多年后也有人映着春秋的风雨在读你?

仰慕李清照久矣!

李清照(1084~1155?

)自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李清照作品虽说流传下来的不多,这些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里一艘不能忽视的帆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综观有关李清照的记载,易安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期。

这点已达成共识。

前期生活美满,其词多描绘她少女,少妇时期的悠游闲适和闺情相思。

或摹写少女天真动人的烂漫,或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或表现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与苦涩,音韵优美。

靖康南渡后,她连遭国破家亡,丈夫病死、金石书画被盗等灾难,由一个贵妇跌入流亡难民的行列。

她用血泪写下的词章,凄楚忧伤,反映出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的凄苦。

(1)

一、前期:

天真烂漫、闺情春愁琴瑟相和

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诗明白如话,朗朗上口,字里行间仿佛听灯影船桨里蛙声一片的活泼画面,此情、此景、此词正如前人所云:

“横竖都是烂漫。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

也难怪历代诗话评论家说:

“短幅中藏无限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问极有情,答曰‘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2)

另一首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间暮秋、地点水上,载‘兰舟’之水、飘零之‘花’虽身有不食人间烟火之芬芳,却也有满腹闲愁,此处虽有一瓢之水,却也不能解一滴相思之渴,成群的大雁啊,告诉我何时月满西楼?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则是,阅读清照词,映入眼帘尽是“梅”有青梅、有江梅、寒梅、红梅……还有那未提只字全篇尽是那绽放在宋代岁月里的“梅”。

李清照特别喜欢梅花的,在她现存的似可确证的47首词中,咏梅的便有八九首,几占五分之一。

植梅兴于唐代,至宋代形成高潮。

《全唐诗》中有咏梅诗102首,多作于中唐以后。

刘庭琦《奉和圣制瑞雪篇》:

“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

”“说明植梅在唐代已兴起。

至宋,此风更盛,植梅技艺提高,花色品种也显著增多。

南宋范成大《梅谱》记录了江浙一带植梅的盛况,并录梅品12种,其序云:

“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咏物诗词须有性情、有寄托,李清照咏梅词可谓是创作的典范。

李清照前期咏梅词由于阅历还浅,思想也单纯,因此多为一般的借物抒怀,表达的基本是青春女子共有的情思

《玉楼春》,写腊梅“轻寒摧挫损。

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惜春之情中蕴藉着其对青春年华流逝的惋惜。

绽放在清照无忧无虑里的青梅便是庭院里的那《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中可以看出少女时代清照的自画像,风格明快,寥寥41字变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含情脉脉却又稍具顽皮的少女形象,同时也真切而又生动的再现了少女初次懵懂的爱情。

清李继冒《左庵词话》:

“酷俏小儿女情态。

”初春。

清晨。

花园内。

青梅飘香中。

秋千上刚刚荡玩秋千的的少女疲惫不堪的放松自己,晃晃悠悠的秋千中夹杂着绵绵不断的微风,吹拭那已是涔涔香汗透湿的薄薄罗衣……然而就在此时,有客来兮。

这位少女顿时起身,万分火急之下,一溜烟跑回自己的闺房内,哪知一条路上留下了她的袜字、金钗,顾不得那一路的狼狈,又不忍错过盼侯已久的伊人,忍不住想回头去看看,看又不好意思看,煞死人也!

忽然眼前一亮“却把青梅嗅。

”哎!

该来时不来,不该来时,偏偏来了,可总算是来了啊,幸好有青梅相助我也!

理解中我之所以采用“伊人“一词是以李杜先生所言,我十分赞同,其言:

“想起靳极苍先生所说,他说:

‘形象句,不以形象理解,太煞风景了。

而有些注解,更以为是赵明成来,意境全无。

’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想一想吧,李清照系出名门,家中来客虽不说车水马龙,但也绝不可能是稀罕之事。

要是李清照就这么“走”一次‘回首’一次‘把青梅嗅’一次,得了吗?

……那只因为她大概也知道了来人是谁了,她知道这个人就是求婚于她的人,是将要和她共接连理的人。

于是她才羞,才回首,才含情脉脉嗅梅而看。

(3)

晚风中凋零在清照17岁那年的梅便是《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但云来往月疏疏。

以梅自况,只是显明,极有可能隐喻即将开始新婚的梅苏醒在清照十八岁便是那《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冬日的景色,因这一枝“寒梅”而平添数分“旖旎”风光,变得妩媚多姿。

此词气豪爽、情畅快、志高洁!

结婚后某年早春,词人心情很不好,只身回到父亲的故居“有竹堂”对于那“手植”的江梅,却像老朋友一样勾起了她对往昔美好的回忆,仿佛刹那间从花中绽放了昔日久违的笑脸,此时的梅花显然是具有悲剧意味的,既让我们体会到词所蕴藏着浓烈的芳香和强大的力量,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人与梅与人通,梅为人忧、欲语还休的韵致。

请看:

被誉为“得此花之神”《玉楼春》:

“红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梅到此变委婉的表露了词人对生活的认识,就像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段里也有不同的感受,成长就只背负着“岁月”铁链向前。

二、后期:

南渡后愁多余乐,悲多于喜、凄清哀婉、忧愤深沉。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永远的“黄金岁月”对于李清照而言。

似乎也只有“新婚前后”和“屏居青州”为其黄金岁月了,“多少事欲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的根本原因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四十六岁,三月,赵明诚罢守江宁,又在八月十八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里,赵明诚病逝,年仅四十九岁。

清照撰祭文,悼念明诚,: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

坚诚自堕,怜杞妇之深悲。

”葬毕明成,清照大病。

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经年内历经沧桑,饱经因宋朝日暮西山,风雨飘摇而颠沛流离的磨难,有家愁、亦有《黍离》之愁,千愁万愁于一身。

后期词里尽是“而今识的愁滋味”的真愁。

三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因志不相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的清照甘愿承受牢狱之灾于九月与其离异,结束了仅几个月的又一段婚姻。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写的是思国怀乡的深厚情感,立意高远。

叶少蕴云:

“诗人点化前作,正和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神数倍。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武陵春》,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大的悲,莫过于物是人非!

宦海几度浮沉,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亡国之悲,凄凉之情不禁涌上心头,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词用笔率真而又曲折,通为日常事、口头语,眼浅意深。

表现出了词人的艺术技巧已入化境:

“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靳极苍《唐宋词白首详释》)(4)

曾经“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梅花,岁月的流逝也在变化,年少的清照不是对梅情有独钟,有‘此花不与群花比’字句,而在《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却道:

“梅蕊重重何俗堪,丁香千结苦楚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众所周知‘丁香空结雨中愁’用它来做词中思愁意象理所当然,自古皆梅之高洁,此诗中却道:

“凡俗极了”词中以梅花之俗,丁桂之粗来反衬桂花之淡泊,高雅不凡,又以浓香结尾,更道出桂花之香,更表现了词人思乡怀人之情,曾经自己亲手种下排遣的梅不仅不能排遣相思,反而更加搅醒一颗不能欲睡的心,曾经“买的一枝春欲放”如今花落天涯,面对着物是人非的情景,还能看出‘她’的美吗?

这里词人不仅有以花自喻之意,更有明成不在了,所有一切曾经看似美丽的东西都不再好看了。

梅花,今人皆曰之国花,李清照情系梅花里,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词人对梅的关切,正是它对故国故家具有一颗无比(?

)诚之心所致。

(5)

时年五十岁,李清照另作《好事近》《风定落花生》可谓“残梅”“浑梅”相似。

花期即近。

词人深感身如残梅,心如残梅,梅却《满庭芳》。

芳草天涯,圆月高挂,小时侯的梅恰似宋王朝一度“清明河上图”而如今犹如“班婕妤之叹”《清平乐》中以梅为抒情线索,委婉的概括了词人一生的遭遇和情怀;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凄悲,暮年的沦落,均在一树寒梅中隐约开放,词人与梅已是难解难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五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少年天真烂漫时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婚前一扫闺中闲愁,“香脸半开“欣然提笔到:

“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

至此以后便爱屋及乌“但见包藏无限意”。

《玉楼春》

爱之深,恨则切,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到老年来,两鬓斑白,那枚依然绽放枝头,与其说不忍去看它,恐怕是不忍看自己吧!

心儿是永远的浮萍,到了中年,尤其老年,便不忍也不愿意读它了,枕前泪共阶前雨,隔著窗儿滴到明,正是她为国为家的痛苦写照。

这种境界我想应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的确,那么多的梅开梅残,也已经走到了尽头,1147年,是年64岁李清照以一首《声声慢》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愁”发挥到了顶点。

堪称千古绝唱,又云:

绝笔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唇齿呢喃间那看似轻柔的叹息却在不经意间随着宋朝的风流放百代。

综关李清照,情系一枝梅,花香漫溢的诗词里,纵然飘着愁,却在风雨中坚强地飘到了人生的尽头,“自古贤者皆寂寞”。

李清照词中在她看来有载不动的愁,在我看了来,她却拥有着后世众多知己,是那“精神胜利法”中她是绽放在枝头的胜利者。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她的一生绽放出了梅的高洁,傲雪枝头,芬芳后人。

参考数目:

(1)《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于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P75

(2)《李清照集》李杜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一次版p8

(3)《李清照集》李杜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一次版p12

(4)《李清照集》李杜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一次版p185

(5)《李清照词》陈祖美评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6月第2次印刷。

P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