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365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1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x

整理初设报告编制规程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

 

(初稿)

 

(2006年1月版)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

修订初稿

1总则

2综合说明

3水文

3.1流域概况

3.1.1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水土保持概况。

3.2气象

3.2.1简述流域和工程临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

3.2.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征值。

3.3水文基本资料

3.3.1说明设计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工程场址以及设计依据站和参证站的流域特征值。

简述设计依据站、参证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等情况。

3.3.2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细说明。

对水文基本资料可靠性进行评价。

3.4径流

3.4.1概述径流补给方式、径流的地区来源,上游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对径流的影响。

3.4.2说明径流还原计算、系列插补延长情况,径流系列计算时段的选择情况。

3.4.3复核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和代表性。

3.4.4说明增加资料后有关断面及区间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确定径流系列或径流成果。

3.4.5说明设计地区的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以及水质情况,确定可开采量。

3.5洪水

3.5.1概述流域暴雨、洪水特性。

3.5.2复核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段洪量以及历史洪水与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

3.5.3概述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洪水的影响、洪水系列的还原和插补延长情况。

3.5.4工程场址设计洪水

(1)说明增加资料后设计洪水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洪水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

(2)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资料后的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

3.5.5入库设计洪水。

复核并确定入库设计洪水成果。

3.5.6可能最大洪水。

复核并确定可能最大暴雨和可能最大洪水成果。

3.5.7分期设计洪水。

说明分期洪水成因、分期划分、洪水系列统计原则、参数计算,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

3.5.8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说明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防洪控制断面以上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方法和采用的典型洪水年份,说明放大方法,洪水演进参数,复核并确定计算成果。

3.5.9涝区设计排水流量。

说明增加资料后涝区设计排水流量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

3.6泥沙

3.6.1简述泥沙来源以及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拦沙影响,实测与插补的泥沙系列,复核并确定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成果以及泥沙粒径和矿物成分资料。

3.7江河水位

3.7.1概述计算方法、增加资料后的水位系列,复核并确定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3.7.2

3.8潮水位

3.8.1说明工程地区潮水规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与洪水遭遇情况。

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并确定设计潮水位及潮水位过程线。

3.9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9.1说明设计断面位置,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的水文资料对其进行复核,确定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10水质

3.10.1说明工程所在河段现状水质情况。

3.10.2

3.11水面蒸发

3.11.1说明蒸发皿类型及观测情况,不同蒸发皿的蒸发换算系数,大水体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换算系数,确定大水体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

3.11.2

3.12冰情

3.12.1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冰情特征值,并提出多年平均流冰量以及最大冰块尺寸资料,分析冰情对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冰、排冰措施。

3.1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3.13.1提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

3.14泥沙冲淤监测

3.14.1泥沙对水库运行影响较大的工程,提出泥沙冲淤监测总体设计。

3.15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

3.15.1附表

(1)设计依据站历年水文测验情况统计表。

(2)年、月径流(或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3)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4)典型洪水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5)悬移质输沙量系列表。

(6)其他有关附表。

3.15.2附图

(1)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气象站和本工程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径流、洪水、暴雨、泥沙等相关插补图。

(3)年(期)径流、年(期)降水频率曲线图。

(4)洪峰、洪量或暴雨频率曲线图。

(5)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6)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

(7)主要水文站和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8)其他有关附图。

3.15.3专题报告

(1)水文分析报告。

(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报告。

(3)泥沙冲淤监测总体设计报告。

 

4工程地质

4.1概述

4.1.1概述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结论;主管部门审批意见;说明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4.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或同原初步设计水库部分)

4.2.1水库渗漏

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水库渗漏问题,详细论述可能渗漏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预测渗漏损失水量;评价对工程安全、效益及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渗处理的建议,必要时提出实施观测的建议。

4.2.2库岸稳定

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库岸稳定问题,详细论述可能失稳库岸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失稳形式及危害,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建议。

4.2.3水库浸没

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水库浸没问题,详细论述可能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浸没复判结果,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建议。

4.2.4水库地震

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水库触发地震问题,详细论述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

4.3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3.1大坝

(1)说明选定坝(闸)线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

(2)详细论述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影响坝(闸)基和坝(闸)肩稳定的软土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状及组合情况,各含水层水位、分布及水力联系等,特别是顺河断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和特征。

(3)详细评价选定坝型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渗透稳定性、渗漏量和坝(闸)肩土体的稳定条件;对坝基岩(土)体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坝线优化建议和基础处理建议。

(4)详细论述坝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复核结果,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3.2泄水建筑物

(1)说明泄水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

(2)详细论述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泄水建筑物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3.3引水建筑物

(1)说明引水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

(2)详细论述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引水建筑物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对深埋引水洞还应论述地应力等情况。

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建议。

4.3.4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

(1)说明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

(2)详细论述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布置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

对地面建筑物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对地下建筑物应着重评价进出口洞脸和围岩的稳定性;对大跨度的地下洞室应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和地应力情况,提出轴线优化的建议;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建议。

4.3.5通航、过木(鱼)建筑物

详细论述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通航、过木(鱼)建筑物布置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措施建议。

4.3.6施工临时建筑物

论述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加固处理建议。

4.4泵站工程地质条件

4.4.1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与建议。

4.4.2详细论述泵房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论述泵房地基持力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特性,相对隔水层分布,含水层特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情况;根据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复核情况,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及地基允许承载力;评价地基抗滑、沉降变形、渗透稳定等问题;对深挖方泵站,论述开挖边坡稳定性及地下水对施工、泵站运行的影响;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05g区的无粘性土地基,应论述地震液化问题及处理建议;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

4.4.3详细论述进、出水建筑物包括引渠、前池及进水池、出水管道、出水池及压力水箱等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4.5水闸工程地质条件

4.5.1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与建议。

4.5.2详细论述水闸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

重点论述闸室段和两岸连接段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特性,相对隔水层分布,含水层特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情况;对于岩基还应特别论述消能防冲段的地质条件;根据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复核情况,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及地基允许承载力;评价地基抗滑、沉降变形、渗透稳定等问题;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05g区的无粘性土地基,应论述地震液化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

4.6移民迁建新址工程地质条件

4.6.1说明移民迁建新址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物理地质现象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4.6.2评价移民迁建新址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评价新址的整体稳定性。

4.7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4.1渠道

(1)分段论述选定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和性质;傍山渠道山坡岩土体的稳定性、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对渠道的影响;

(2)评价地基边坡的稳定条件和渗透性;预测产生浸没的可能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

4.4.2隧洞

(1)分段论述选定线路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过沟和浅埋地段应着重论述岩土体的组成、结构、强度和透水性;对深埋、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应着重论述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无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情况;

(2)评价进出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预测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4.4.3深挖方段

论述内容除符合4.4.1的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论述边坡稳定问题。

4.4.4高填方段

论述内容除符合4.4.1的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论述地基的抗滑稳定及沉降变形问题。

4.4.3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

详细论述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建议,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

4.8堤防工程地质条件

4.8.1新建堤防

(1)分段论述堤防沿线的地形地貌、堤基岩土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着重论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不良地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和渗透性等;

(2)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在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Ⅶ度(含Ⅶ度)的地区,应评价堤基土在振动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3)论述涵闸地基的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建议。

对于大型涵闸应符合4.5的规定。

4.8.2已建堤防

(1)分段论述坝身的状况,包括堤防概况、堤身结构、填土组成、险情隐患及处理情况、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现状评价等。

(2)除符合4.8.1的规定外,还应论述堤基险情隐患的位置、范围、特征,堤外滩的地形、微地貌特征和宽度,历史决口冲刷坑和决口扇的特征。

(3)除符合4.8.1的规定外,还应论述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情位置、成因等,对除险加固措施提出建议。

4.9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

4.9.1分段论述河道沿线现状岸坡失稳的位置、类型、规模和崩岸速率,岸坡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应着重论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补给排泄关系等;

4.9.2分段评价岸坡的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4.10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

4.10.1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

(1)论述灌(排)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地下水与土壤的水盐动态平衡;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及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灌(排)水方式建议。

(2)对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灌区,还应论述水源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水层补给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在查明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根据灌区的发展与规划情况,分析预测潜水位变化趋势。

4.10.2灌(排)区土壤调查

论述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对已建灌(排)区要论述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

4.11天然建筑材料

4.11.1概述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

4.11.2根据天然建筑材料详查资料,论述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有效层和无效层等以及开采运输条件,提出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

4.11.3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评价。

4.11.4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要求进行勘察和试验,提出质量评价。

4.11结论与建议

4.11.1扼要综述该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结论。

4.11.2提出本工程技施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建议。

4.12工程地质附图、附表

4.12.1附图

(1)区域地质图;

(2)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3)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

(4)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

(5)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等高线图);

(6)坝(闸)址渗透剖面图;

(7)喀斯特区水文地质图;

(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

(9)灌区水文地质图;

(10)灌区土壤分布图及土壤改良分区图;

(11)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图;

(12)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洞、井展示图。

4.12.2附表

岩石、土壤、土料、砂料、水质试验成果表。

5工程任务和规模

5.1工程任务

5.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项资源,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该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和方向,水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供应状况。

5.1.2工程任务

(1)说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部门近期与远景计划对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

(2)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工程任务。

5.2综合利用水库工程(以供水、防洪为主水库为例)

5.2.1综合利用要求

分别对各项任务和综合利用要求加以说明。

(1)防洪:

防洪对象、洪灾状况、防洪工程现状及规划的防洪标准和对本工程的要求,防凌及减淤对本工程的要求。

(2)灌溉:

上下游灌区现状和规划灌溉发展面积、引水方式、引水高程、引用流量、设计保证率和需水量年内分配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3)供(调)水:

受水区用水、缺水现状和规划需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设计保证率、取水口的位置和高程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4)发电:

本工程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的现状和规划用电要求、负荷特性、本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作用。

(5)通航及过木:

航道等级及运输量现状和规划(包括流向)内容、通航过木的季节、型式、尺寸、水深、流量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6)渔业:

有关鱼类的种类、习性、必要的解决措施以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7)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对本工程的要求。

5.2.2水利计算

5.2.2.1径流调节计算

(1)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计算用的水文系列、径流调节时段和代表年的选定、用水过程。

(2)说明本工程及与其它工程径流补偿调节的方式和成果,综合分析本工程对各部门用水的满足程度。

(3)对需特枯年份应急供水的水库,应分析可利用的水量。

(4)分析兴利与防洪共用库容的利用情况和效益

5.2.2.2正常蓄水位选择

(1)说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如设计条件无明显变化,可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确定正常蓄水位。

(2)分析选择的正常蓄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和对水库上、下游的影响。

(3)视需要对分期提高蓄水位进行论证。

5.2.2.3死水位选择

(1)说明选择死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及生态环境、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等方面对最低水位的要求,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

(2)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死水位,对需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的水库,基本确定最低供水位。

(3)如近期与远景需分别采用不同死水位,应进行论证。

(4)提出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意见。

5.2.2.4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

(1)说明所采用的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地区洪水组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防洪标准、安全泄量或安全水位等情况的选择和论证成果。

(2)说明本工程洪水调节方式、洪水调度原则和泄洪方式。

(3)选定水库汛期限制水位;对设置汛期分期限制水位的水库,分析选定各分期限制水位;分析水库洪水调节计算成果。

(4)选定防洪库容和其它防洪特征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

(5)有防凌要求的水库,说明上游库区和下游河道的冰凌特性与防凌要求,基本确定防凌库容。

5.2.2.5水库运行方式、多年运行特性和初期蓄水计划

(1)根据水库综合利用要求和选定的参数,并考虑其它工程的作用,提出水库调度运用规划,绘制水库调度图,并提出长系列计算成果,分析多年运行特性。

(2)说明本工程投入运行时上下游有关部门的用水要求,提出不同水文代表年(时段)的水库初期蓄水计划和运行方式。

5.2.3水库泥沙冲淤分析

(1)概述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方法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提出计算成果;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应提出长期保持调节库容的措施和必要的排沙措施。

(2)分析水库淤积对库尾淹没范围的影响,提出减少淤积影响的运行方式。

(3)研究提出引水建筑物防沙运行方式、运行水位和防沙排沙措施。

(4)研究提出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防淤措施,视需要对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对航道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

(5)当水库下游河道有减淤要求或有重要城市、堤防、工农业取水口时,应进行下游河道冲淤计算。

(6)泥沙问题严重的水库应进行泥沙模型试验并提出泥沙观测规划。

5.2.4回水及其它分析计算

5.2.4.1回水计算

(1)说明计算用的基本资料、条件和方法。

(2)根据库区不同淹没影响对象的洪水标准进行回水计算,并绘制回水曲线与同频率天然水面线对比,确定回水尖灭点;对泥沙淤积影响较明显的工程,还应提出不同淤积年限的库区沿程泥沙淤积分布和对回水的影响分析及成果。

(3)视需要进行施工期的不同洪水标准的回水计算。

(4)冰情严重的地区,必要时应分析库尾形成冰坝的可能性及影响范围,确定处理措施。

5.2.4.2其它

(1)如水库水电站进行日调节且下游河道又有较重要的通航或取水要求时,应进行下游河道不稳定流计算并阐明其影晌,必要时提出设置反调节池和其它补偿措施。

(2)如有放低库水位的特殊要求,需进行放低库水位的计算,并提出对泄流能力的要求。

(3)必要时进行溃坝洪水计算,分析溃坝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5.2.5工程综合利用效益

(1)分析说明本工程对综合利用各部门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作用,提出各部门效益指标。

(2)说明工程运行对下游河道内、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基本选定补偿措施与规模。

5.2.6其它综合利用工程

分析拟定其它具有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任务的枢纽工程运行方式,选定各建筑物的规模和主要参数。

5.3防洪工裎

5.3.1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和防洪要求

概述本工程防护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说明防洪保护对象的洪水灾害情况,分析洪灾的成因,提出防洪的要求和治理原则。

5.3.2防洪河道与堤防工程

5.3.2.1河道、堤防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述河道特点、河道比降、横断面宽度、河床质及河道演变等情况。

(2)简述堤防沿革、断面型式及险工险段。

(3)简述穿堤建筑物种类、数量和质量,对堤防安危的影响。

(4)简述河道跨河建筑物及河滩阻水障碍物情况,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5)说明影响河道、堤防防洪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

5.3.2.2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线路布置及堤距选择

(1)根据河道堤防情况及主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经技术经济比较,复核防洪标准和设计流量。

(2)说明河道、堤防线路布置原则,复核河道、堤防线路和堤距。

5.3.2.3河道与堤防纵、横断面

根据河道地形及河势、工程地质、河床及堤岸稳定、工程量、施工、移民占地、投资及管理运用等条件,确定河底纵坡和河道堤防横断面型式。

5.3.2.4河道清障规划

提出清障的范围、清理对象和工作量,说明采取的措施。

5.3.2.5水面线推算

(1)分析代表性河段的设计水位~流量关系,确定尾闾设计水位。

(2)分析拟定设计主槽与滩地糙率。

(3)推算河道水面线和闸、桥、渡槽等拦河建筑物壅水高度,说明计算方法和成果;对入河口(湖口、海口)河段的堤防应分析水位顶托影响。

5.3.2.6堤顶高程

根据推算的河道设计水面线、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堤项高程。

5.3.3行、蓄、滞洪区工程

5.3.3.1工程任务

说明行、蓄、滞洪区工程的任务、与河道的关系、在整个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行、蓄、滞洪区工程的正常运用和非常运用洪水标准。

5.3.3.2工程总布置

确定行、蓄、滞洪区挡水、进水、退水建筑物及联接工程的总体布置和规模。

5.3.3.3行、蓄、滞洪区水利计算

(1)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