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论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32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导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艺术导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艺术导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艺术导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艺术导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导论教案.doc

《艺术导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导论教案.doc(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导论教案.doc

                                                               

艺术导论

《艺术导论》课程说明

一、该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这是一门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

《艺术导论》课程涉及艺术的多个门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在艺术理论的接受与欣赏过程中,净化心灵,提升品质。

这门课程综合了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欣赏”,较更注重欣赏的实践,因而,实用性更强,适合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二、主讲老师对艺术欣赏导论课程的认识

《艺术导论》只能说是“概要”,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我们不可能对课程中涉及的十几个艺术门类都精通,但可以对某一两种,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以此来触发我们的艺术审美感觉神经,继而对其理论做一些必要的积累,久而久之,即可以比较主动地、积极地认识、接近艺术,也能够说出一些“行”话来。

我看艺术品,从形式入手,寻找熟悉的“身影”,从“色彩、布局、明暗、强弱、节奏、虚实、对比....”等等,引发观察与思考,再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激发联想,进一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如此而已。

我们综合理论和实践,将部分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大量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同时获得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认知。

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

三、学习艺术导论这门课应注意的问题

《艺术导论》课程区别于一般的《艺术概论》、《艺术欣赏》。

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不同于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程。

虽然二部分内容都涉及,但前者的重点在理论,后者的重点在欣赏。

理论性课程虽然也涉及欣赏实践,但它更多地是用实践证明理论,而且,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理论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欣赏课程则不同,它是用大量的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给欣赏者以强烈的感性冲击,从“案例”中生成美的感觉,美的情趣,美的意识。

艺术鉴赏,同一般审美欣赏活动一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运动。

在艺术鉴赏中,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听众和观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

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只不过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了解了课程的基本性质,对艺术鉴赏的实质有了明确认识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如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艺术的功能问题,艺术与哲学、文化、宗教、历史、道德、科学等等的关系问题;

2、掌握各艺术种类的最基本的“语言”特征,如绘画的色彩、线条,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布白,摄影的线条、形状、影调,雕塑的立体空间、造型等等……

3、自觉不自觉地接触艺术作品,尽可能多地观览博物馆、画廊、展览馆、观赏作品,倾听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鉴赏家、艺术创作者的品评与感受;

4、用真诚和自信贴近艺术作品,大胆地联想与放纵自己的审美知觉,结合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验,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尽情体验美的空间。

四、课外注意的问题

理论学习以后,要注意主动接受艺术,主动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只要有机会,一定不要放弃对艺术品的真切、直接的接触,培养艺术欣赏的感觉。

五、辅助环境:

学校图书馆、本地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举办的艺术专题晚会、设计展、演唱会等。

补充:

课程介绍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导论》课程涉及艺术的多个门类,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在理论的接受与作品欣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门课程综合了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欣赏”,将部分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结合在一起,较更注重欣赏的实践,因而,实用性更强,适合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大量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同时获得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认知。

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

       课程设计比例为理论占1/3,欣赏实践占2/3。

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学习,1、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如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艺术的功能问题,艺术与哲学、文化、宗教、历史、道德、科学等等的关系问题;

2、掌握各艺术种类的最基本的“语言”特征,如绘画的色彩、线条,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布白,摄影的线条、形状、影调,雕塑的立体空间、造型等等……

3、用真诚和自信贴近艺术作品,大胆地联想与放纵自己的审美知觉,结合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验,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尽情体验美的空间。

艺术导论(代序)

《艺术导论》理论部分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1.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中,重点应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3.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四、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与“生产劳动说”。

2.要求学生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3.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2.理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艺术教育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第二节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2.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3.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艺术教育的任务。

四、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掌握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三种主要功能,并且理解艺术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艺术与其他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

道德题材(家庭、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艺术与哲学、宗道、道德、科学之间的彼此相互关联作用。

四、教学建议

1.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认清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

2.指导学生认清精神文化子系统内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内容概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