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147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

2016年北京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卢沟桥事变时之所以日本军队能出现在北京近郊,援引的特权出自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解析】《南京条约》与日本无关,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虽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但是其中条款没有涉及北京近郊的内容,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获利国有日本,其中有外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的规定,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1905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

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与材料中“1905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孙中山不是武昌起义的筹备者,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试题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国禁止中国人到外国游历的不对等内容,体现不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压迫人民完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内容,不能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故B项错误;护照内容表明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十八个省游历,可见便于列强势力深入内地,故C项正确;晚清是半殖民地国家,列强享有特权,中国法律对外国人没有约束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西城期末)右表是摘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的部分目录,其中第3个子标题应是(  )

A.同盟会的成立    B.北伐与国共分裂

C.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D.长征和遵义会议

【知识点】国民革命

【试题解析】根据图表信息,是按照时间进行排列,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明显早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故A项错误;国民党进行改组,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故B项正确;日本对东北侵略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遵义会议发生在1935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足迹”,下列“足迹”按先后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5年长征途中为了扭转“左”倾导致的劣势,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紧急会议,挽救了革命,长征结束以后,中共在陕北延安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按时时间排序,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2016·海淀期末)1933年,由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组成了苏区最高军事学府——红军大学。

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命名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日本侵略造成严重民族危机

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知识点】抗日战争

【试题解析】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革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将红军大学改名为抗大,故B

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中国国民政府公布周恩来代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之后正式成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6·海淀期末)1946年7月,王树声率领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  )

A.为双十协定的签订奠定军事基础    B.有利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为推进解放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D.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重点进攻

【知识点】解放战争

【试题解析】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10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重庆政协召开于1946年初,故B项错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原突围打破了国民党围歼中共主力的意图,故C项正确;在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才开始发动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援,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雳雳一声暴动”

④“浴血东瓜守,驱侨棠吉归(注:

东瓜和棠吉是缅甸城镇名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试题解析】①“金沙水拍云崖援,大渡桥横铁索寒”是长征时期(1934—1936),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解放战争时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雳雳一声暴动”是秋收起义(1927),④“浴血东瓜守,驱侨棠吉归”是1942年悼念入缅作战阵亡的远征军主将戴安澜的诗,按照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

“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A.是一场全民族抗战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抗日战争

【试题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全民族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抗战对国际的影响,与提高中国国际威望无关,故B项错误,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都公认中国大陆是日军陆军主战场,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C项正确;“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6·东城期末)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知识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主张(  )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知识点】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材料与中体西用无关,故A项错误;“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体现了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题解析】①《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②《海国图志》是1842年鸦片战争后魏源创作的,③《法俄革命之比较》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④《新学伪经考》是19世纪末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著作,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择B项正确。

【答案】B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9(中国近代文明)含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7分,第14题12分,第15题23分,共52分)

13.(2016·西城上学期期末)(17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括号里选出一个适当的判断,并找出相应的证据。

(9分)

2013年,丹东在开发新港的清淤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预测可能存在沉船。

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

初步探明,此船为1894年甲午战争中①(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的沉没战舰,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判断证据:

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应为②。

(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靖远舰)

判断证据一:

判断证据二:

判断证据三:

材料二

《民报》虎门销烟武昌起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回民支队

国共北平和谈淞沪会战解放军占领南京远征军赴缅作战孙中山三大战役

(2)阅读上表,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6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

主题:

晚清抗击外来侵略

关键词:

虎门销烟、邓世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补充: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要素。

(2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甲午中日战争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判断,据材料一左上图得出①是黄海海战,据材料一左下图“致远舰的位置…最为接近”、右上图“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右下图“致远”得出②是致远舰,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相应的①证据,据材料一左上图得出“丹东一号”的沉船位置在丹东黄海海域,这里曾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交战区域,相应的②证据,据材料一左下图、右上图、右下图得出,结合所学,从上述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主题一,据材料二“《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归纳得出辛亥革命求民主,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同盟会。

或第一小问主题二,据材料二“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归纳得出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百团大战。

或第一小问主题三,据材料二“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渡江战役。

(3)要素,据材料一“黄海海战”材料二“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得出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的决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得出坚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答案】

(1)①黄海海战。

(2分)

判断证据:

“丹东一号”的沉船位置在丹东黄海海域,这里曾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交战区域。

(2分)

②致远舰。

(2分)

判断证据一:

日本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

(1分)

判断证据二:

2014年的打捞中发现了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和靖远舰配有,但靖远舰并未沉没在丹东黄海海域。

(1分)

判断证据三:

2015年再次打捞“丹东一号”,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

(1分)

(2)参考(主题2分,3个关键词各1分,补充词1分)

主题一:

辛亥革命求民主

关键词:

《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

补充:

中国同盟会

主题二:

全民族抗战

关键词:

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

补充:

百团大战

主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关键词:

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解放军占领南京

补充:

渡江战役

(3)要素:

坚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的决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等。

(答出两点即给2分)

14.(2016·西城期末)(12分)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1)以上是一张虚拟的病历表,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

请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理解。

(8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全面;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2)结合所学,指出朱自清此文纪念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

(4分)

【知识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试题解析】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特征的概括,题目形式新颖,注意题目中的要求“从政治角度”分析,对材料中涉及的概念要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如“心脏老化”指的是政府核心机能下降等,在叙述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出处“1939年7月7日”和材料中“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得出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端。

【答案】

(1)示例:

这张病历表把民初的中国比喻为一个病弱的人。

明清以降,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各种弊端显现(心脏老化);西方列强(强悍病毒)的侵略战争及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受损严重(肌肉萎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换心)。

但是,中国又先后出现了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破坏共和政体的局面(排斥反应)。

清朝灭亡后,处于中国边陲的外蒙古和西藏分别在俄国和英国的支持下,脱离中国的倾向日益加剧(筋肉松脱)。

左肩膊更因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特权的卖国举措而继续恶化(左肩萎缩)。

尽管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先天免疫力),民初中国的形势仍然危在旦夕。

(8分)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

准确运用所学,恰当解释6项及以上信息,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7-8分)

第二层次:

运用史实大体准确,解释3—5项信息,语句通顺逻辑比较清晰。

(4-6分)

第三层次:

能够运用所学解释2项及以下信息,或脱离材料仅作史实罗列。

(0-3分)

(2)事件:

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1分)

影响:

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3分)

15.(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23分)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

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

女王有无婚配?

和俄罗斯是否接壤?

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

可笑不?

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

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

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

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

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

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

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

《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6分)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

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

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7分)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注:

“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10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4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说明清朝没有国家观念、闭关自守和盲目自大,不知国际惯例;第二小问因素,“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体现了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推动。

(2)第一小问趋势,可以从数量和分布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主权和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可以看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化。

(3)此题问解读,首先需要提炼信息,可以从表格的岁出和岁入分别分析,岁出里面可以提炼铁路海军的支出、赔款的指出、指出比重集中的领域,岁入里面可以从田税、厘税厘金和海关税归纳;其次解读每条信息反映清末政治经济状况,注意组织顺序和逻辑性;最后需要对解读信息进行总结,清末的财政收支即反映了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清末的危机。

【答案】

(1)原因: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

(2分)

因素:

到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

(4分)

(2)趋势:

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

(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

(3分)

(3)评分标准:

评分项一:

提取信息(4分)

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信息至少4条),并建立与主题明确的联系,得4分材料信息提取不够充分(1—3条)或未建立明确联系,得1—3分(即提取每条信息1分)

未能提取有效信息,得0分

评分项二:

阐释(包括分析、总结4分)

能够结合史实,按照主题,对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地阐释,得4分

能够结合史实,按照主题,对提取出的信息阐释不充分、不够准确,得3分

结合史实,对提取出的信息阐释与主题结合不紧密,得1—2分

未阐释,得0分

评分项三:

组织(2分)

叙述成结构,逻辑清晰,论述合理,得2分

叙述连贯通畅,得1分

仅仅罗列,得0分

示例:

为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支出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海军和铁路的支出,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甲午战后为向日本赔款,大举借债,还债成为沉重负担,也直接导致了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由于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田税仍是数量最多的税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与商业有关的厘垒、常关税、盐税盐厘等合计已超过总额1/3;关税比例仅次于田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

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一方面在向工业文明艰难的转型,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