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55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什邡市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什邡市发展和改革局编撰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一节受灾概况1

第二节灾害损失4

第三节灾害影响6

第四节重建基础7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节重建目标12

第五章对口支援14

第四节明确支援目标14

第五节落实援建项目14

第六节强化支援保障15

第六章实施步骤16

第一节编制规划阶段16

第二节组织实施阶段17

第七章保障措施21

第一节落实重建资金21

第二节实施重建政策22

第三节创新重建体制30

第八章规划实施32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32

第二节做好规划衔接32

第三节强化项目管理33

第四节完善监督机制33

附录:

34

序 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什邡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

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界大力支援、国际社会积极援助,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力建设什邡美好新家园”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为保障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生产,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部署,以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灾后重建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受灾情况编制。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重建目标、总体布局、重建任务、承接对口支援、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和规划实施,是灾后重建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指南,是制定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为规划颁布之日起三年内。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受灾概况

——地震烈度。

“5.12”地震中,什邡市西北部山区所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活动迹象明显,破坏力极大,穿心店以北地区地震烈度达到11度,蓥华(除穿心店)、八角达到10度,什邡市区以北其余地区达到9度,市区以南(含市区)达到8度。

——次生灾害。

受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影响,什邡市西北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繁多,隐患点从震前的117处增加到震后的354处,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堰塞湖、地裂缝等。

其中分布于高山区(无人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69处,分布于中山、低山和平原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5处。

隐患点的险情以小型为主,共计105个,占56.8%;中型38个,占20.5%;大型21个,占11.4%;特大型13个,占7.0%;稳定无险情8个,占4.3%。

——受灾范围。

全市受灾镇(含街道办)16个,受灾村124个,社区45个。

其中:

重灾区六个镇面积565.3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8.7%;一般灾区面积257.6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1.3%。

受灾人数41.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3.8%。

表1-1什邡市“5.12”地震灾害受灾范围表

受灾类别

镇、街道

幅员面积

村、社区

受灾人口

重灾区

红白

292.14

7

38

6755

蓥华

71.76

8

69

18392

八角

51.6

8

67

10435

洛水

52.38

16

187

36079

湔氐

49.24

15

180

31338

师古

48.24

16

262

43702

一般灾区

元石

19.77

7

83

15361

皂角

13.74

10

77

14842

回澜

27.2

10

150

24062

禾丰

28.65

8

116

24950

双盛

23.27

7

123

23635

马祖

23.5

8

125

25089

马井

41.47

9

156

28413

隐丰

36.58

11

139

25678

南泉

38.12

12

182

29845

方亭

5.32

17

137

53597

合计

822.98

169

2091

412173

 

 

第二节灾害损失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地震造成全市直接财产损失889亿元,间接损失超过2500亿元。

——人员伤亡。

全市因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9万余人,其中5924人遇难、33075人受伤、198人失踪。

——城乡居民住房。

山区和沿山区各镇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红白镇、蓥华镇、八角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

灾民住房损失达257.2亿元。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山区基础设施短期内难以恢复。

基础设施损失达37.6亿元。

——政权设施。

办公房屋和设备遭到严重损坏,损失达23.5亿元。

——产业发展。

三次产业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大面积损毁,众多企业损失惨重,山区旅游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

工业设施设备损失达127.3亿元,农口系统损失达56.8亿元,金融、商贸和旅游等服务业损失达89.2亿元。

——社会公共事业。

学校校舍受损面积40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受灾152个,文化、体育设施受损严重,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受到毁灭性破坏,社会福利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

社会公共事业合计损失达23亿元。

表1-2什邡市“5.12”地震灾害人员、财产损失表

镇(街道)

人员情况(人)

财产损失(万元)

合计

遇难

受伤

失踪

直接经济

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房屋

基础设施

政权设施

工业设施设备

农口系统

金融、商贸、旅游等服务业

社会公益

其他

全市合计

39197

5924

33075

198

7815659.2

超过25000000 

2572398

376311

234684

1272730

567512

892410

230206

1669409

方亭街道

\ 

\ 

\ 

\ 

1683111.6

\

926644

3318

170913

60247

11904

93453

89203

327430

皂角街道

\ 

\ 

\ 

\ 

130353

\

72027

17082

3157

5081

6446

17285

3398

5877

元石镇

\ 

\ 

\ 

\ 

419407.02

\ 

84346

5483

3230

281719

7596

18744

4147

14142

回澜镇

\ 

\ 

\ 

\ 

181659

\ 

86227

5092

2743

56600

6367

10619

5173

8838

禾丰镇

\ 

\ 

\ 

\ 

156947

\ 

96778

17610

2755

5987

3485

13164

3567

13601

双盛镇

\ 

\ 

\ 

\ 

235739

\ 

89042

22380

2807

56728

10719

18759

4005

31300

马祖镇

\ 

\ 

\ 

\ 

216845

\ 

97258

12353

3020

28616

10921

20744

4210

39724

马井镇

\ 

\ 

\ 

\ 

173664

\ 

98825

13739

2871

3577

9433

15008

6151

24061

南泉镇

\ 

\ 

\ 

\ 

215533

\ 

117810

28281

2695

2355

9014

22684

4879

27816

隐丰镇

\ 

\ 

\ 

\ 

220821

\ 

96137

16323

5500

12468

21294

22710

5811

40578

师古镇

\ 

\ 

\ 

\ 

847739

\ 

217302

35641

6712

316024

31959

68468

18931

152702

湔氐镇

\ 

\ 

\ 

\ 

509427

\ 

141077

29238

6138

8545

87985

85225

11595

139623

洛水镇

\ 

\ 

\ 

\ 

601738

\ 

174686

39108

7908

97334

36507

59060

23129

164007

蓥华镇

\ 

\ 

\ 

\ 

711936

\ 

131604

51050

5691

45010

93801

164544

18076

202161

红白镇

\ 

\ 

\ 

\ 

1194140

\ 

81666

57238

4368

271450

190490

223335

19023

346569

八角镇

\ 

\ 

\ 

\ 

316600

\ 

60969

22375

4177

20991

29592

38608

8909

130979

注:

直接经济损失不含中央属企业和垂直部门的经济损失数108亿。

第三节灾害影响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改变、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心理阴影等。

“5.12”地震直接造成5924人遇难、33075人受伤、34万人无家可归,新增677个“三孤”人员,家庭完整性、社会和谐性遭到严重破坏。

巨大的财产损失,使全市人民面临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多重经济压力。

山区农业经济损毁严重,工矿企业大面积停工、减产,恢复重建的进程将直接影响当地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生离死别的惨痛和身体的残疾,将长期给灾区群众造成严重心理阴影。

——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给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短期内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下降。

2008年GDP计划完成151亿元,灾后预计仅能完成75亿元。

一是农业恢复生产困难大。

灾区可耕种面积大幅下降,农业服务体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大量毁损。

二是工业生产将大幅下滑。

多家大型骨干企业遭受重创,生产资料严重损毁,恢复生产面小量少,灾后重建将面临市场、信贷、基地、产品等多重压力。

三是旅游业发展受阻。

通往景区的道路被中断,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旅游点以及配套设施损坏严重。

此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遭到破坏,可能面临招商引资难、资本和劳动力外流等问题,在客观上将会阻碍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下降。

一是土地资源减量。

地震造成地表物质松动、位移和异质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据统计,地震中因崩塌、滑坡及地裂缝等因素而损毁(灭失)的耕地面积达3779.5亩,损毁建设用地51255亩。

二是生物资源减少。

植被受损严重,林木损毁面积达220000亩;野生动物栖息地毁坏,生态廊道被阻隔,食物链断节,物种数量可能减少甚至灭绝。

三是水资源更紧缺。

在河谷地带,大量泥沙随崩塌、滑坡进入河道,甚至堵塞形成堰塞湖,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增加河流悬浮物,加重水体污染,对下游饮用水安全产生危机。

同时,大量新生裸地将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加剧水土流失,削弱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

四是次生灾害频发。

据统计,地震灾区共发现灾害隐患点362处,其中高山区遥感解译地质灾害点169处(无人区),中低、山区地质灾害点193处。

在中低山区地质灾害点中滑坡67处,崩塌88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15处,地面裂缝(塌陷)7处,堰塞湖7处,威胁6个乡镇,13.24万人。

第四节重建基础

什邡市综合实力连续十三年名列全省“十强县”第二位,经济社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但在“5.12”地震中我市发展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产业基础

一是采矿业。

磷矿、煤、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

磷矿探明储量为120万吨,远景储量700万吨,是我国六大磷矿基地之一。

石灰石、白云岩的探明储量也分别达到11140万吨和400万吨。

但矿产原料生产基地在“5.12”地震中严重损毁,矿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采矿业恢复生产难度较大。

二是工业。

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食品(含烟草)、化工、冶金(机械)、建材、医药、轻纺六大支柱产业,是全国著名的烟草、啤酒、磷化工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化工和食品产业受损惨重,宏达集团、金河磷矿、蓥峰实业等大型骨干企业遭受毁灭性破坏。

三是农业生产。

灾前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应用广泛,龙头企业和农经组织发育良好,已初步形成制种、晒烟、蔬菜、食用菌、银杏、砂梨、猕猴桃、中药材、优质猪、水禽等十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是农业部命名的“黄背木耳之乡”。

地震灾害造成粮食播面大幅度下降,生猪、畜禽等大幅减产,特色种植业生产也遭受严重破坏。

四是商贸流通业。

灾前市场体系较完善,大型商贸中心和“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取得成效。

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社区、农村延伸,初步满足了企业商贸流通和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此次地震灾害使得山区及沿山地区商业网点全部遭到摧毁。

——社会基础

地震前,什邡市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文化、广电等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道路通行能力较强,路网结构基本合理,城区、镇、村之间均为三级以上公路,镇际公交系统完备,行政村公交开通率接近60%。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大,已基本形成了以人民渠等为骨干,小型水库、井罐、提罐、蓄水池为补充,田间配套与高效节水工程相结合的水利网络。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6所,各级各类学校校舍40万平方米,图书70万册;小学、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备,市文化馆、图书馆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各镇、村(社区)均设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地震后,全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受损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其中道路毁损980公里,山区公路毁损严重,恢复难度较大;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损毁,造成22座农村水电站报废、8座电站受损,威胁30余万人饮水安全;学校等教育设施损毁严重,超过36%的校舍倒塌,超过64%的校舍成为危房,半数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受损;文化设施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电影公司等损毁,红白、蓥华等镇5个文化服务中心被彻底震毁,师古等镇10个文化服务中心不同程度受损,龙居寺、大王庙等文物保护单位遭到损坏;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受到毁灭性破坏,山区和沿山区有线电视网络已完全被毁。

——资源环境基础

根据《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什邡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人均耕地减少,山区可供建设的空间狭小,异地新建城镇、村庄选址及其人员安置难度很大。

次生灾害影响:

山区红白镇、蓥华镇和八角镇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程度较高,属地震次生灾害极高危险区,严重危害土地资源。

其余地区受次生灾害影响较小。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不适宜区面积为266平方公里,较不适宜区为181平方公里,合计占什邡市总面积的51.8%,主要分布在山区的红白镇、蓥华镇和八角镇。

人口承载力:

山区三镇原有人口3.42万人,人口承载力超载0.15万人;震后人口为2.81万人,但由于耕地损失7123亩,人口承载力超载达到0.29万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生存发展条件变差,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极大。

表1-3什邡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表

行政区划

山区乡镇

平原乡镇

什邡市

(含所有乡镇)

红白镇、蓥华镇、八角镇

方亭街道办、元石镇、回澜镇、皂角镇、禾丰镇、双盛镇、马祖镇、马井镇、南泉镇、隐峰镇、师古镇、湔氐镇、洛水镇

所处区域

地貌特点

山前中低山、丘陵区

平原区

 

地震次生山地

灾害发育程度

中等发育

极少发育

 

地震次生灾害

危险性分区

极高危险区

基本无危险区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土地资源危害程度综合评价

严重危害

基本无危害

 

可利用土地

资源评价分区

 

 

一般(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0.1-0.2亩)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评价分区

 

 

较缺乏

(0-200㎡)

环境承载力

等级分析

 

 

中度超载(环境承载力1.78)

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聚集度

 

 

较高

交通优势度

 

 

较高

人居环境

适宜性分区

不适宜区(红白镇),较不适宜区(蓥华镇、八角镇)

≥中等适宜区

 

面积

415.5km2

416km2

821km2

人口

3.42万人

39.66万人

43.08万人

人口承载力分析

震前超载0.15

万人,震后超载

0.29万人

 

 

区域人口容量

1.52万人

 

 

资料来源:

《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方针,优先恢复重建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

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

尊重经济规律,将灾后重建与重振经济相结合,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尊重社会规律,注重家庭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

坚持自力更生与承接对口支援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恢复重建的合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什邡。

第二节基本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优先解决民生。

恢复重建要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把妥善解决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问题放在首位,优先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家园和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尽最大努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求,调整优化镇乡村布局,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集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恢复重建为主,兼顾发展提高。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紧密结合。

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增强造血功能。

——创新体制机制,协作共建家园。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引导各类援助项目和资金合理配置、规范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努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形成帮扶共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重建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构建“魅力什邡”、“和谐什邡”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恢复活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生产、生活、工作秩序恢复正常,受灾群众安置和就业得到基本解决,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功能基本恢复,教育、卫生等公用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农业和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商贸、物流等逐步复苏,旅游市场初步启动,全市综合生产力及经济社会环境基本满足灾后正常发展要求,人民灾后重建心理及精神风貌良好。

——三年完成重建。

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安居工程全面完成。

建设居民集中安置点630处,建成符合设防标准的永久性安置住房13万套,满足36万灾民的居住需求。

二是就业岗位普遍增加。

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基本解决灾区人民的就业问题。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2元,达到灾前收入水平。

四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建成等级公路950.5公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五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37%和2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超过90%,地灾隐患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明显减少。

六是协作共建成效显著。

援建项目投入运营,产业合作不断深入,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七是经济社会全面复兴。

工农业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5.5亿元,82.1亿元,30亿元,经济繁荣、生产生活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五年实现翻番。

2012年与2008年灾后相比,经济总量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番。

——十年建成现代化新什邡。

到201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按目前汇率达到7000美元,建成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什邡。

表2-1什邡市“5.12”地震灾后重建主要目标任务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7年实际

2008年度计划

2008年灾后预计

2010年任务

绝对额

比上年±%

绝对额

比上年±%

占年计划%

绝对值

比2008年年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7.3

151

15

75

-41.1

49.7

128

30.6

第一产业

亿元

15.2

17.5

4.5

10.5

-30.9

60

15.5

21.5

第二产业

亿元

82.1

97.5

19.5

49.8

-39.3

51.1

82.5

28.7

第三产业

亿元

29.9

36.8

12

14.7

-50.8

39.9

30

42.9

二、人均GDP

万元

2.97

\

\

1.76

-40.7

\

3.01

30.8

三、财政总收入

亿元

28.09

28.17

19.08

18.6

-21.39

66.02

26.08

18.42

四、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

10.3

9.03

14.12

6.07

-23.28

67.23

8.01

14.8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2.98

38.26

16

20

-39.4

52.3

33

28.5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3.95

29.5

23

49.01

104.6

166.1

250

125.8

七、粮食总产量

万吨

20

\

\

18

-10

\

20

5.4

八、耕地保有量

万亩

31.57

\

\

27.56

-12.7

\

27.5

-0.1

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3546

3300

-69.3

4000

12.8

121.21

4500

12.5

十、城镇人口登记失业控制率

<4

<4.5

\

<4.5

\

100

<4.2

\

十一、农民人均纯收入

5062

5462

7.9

3012

-40.6

55.1

5062

29.6

十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010

14506

11.5

10200

-21.6

70.3

13000

12.9

十三、主要污染物排放

±%

-6.5

≤-6.5

-6.5

100

-6.5

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