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622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x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化学实验

 

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化学组编

 

课程立项说明:

一、课程(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二学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八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

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或八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组按照:

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

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

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导航

十八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

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

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

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二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

实验三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实验四通过不溶性硅酸盐常呈现特殊的颜色让学生能体会到化学的神奇。

实验五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

实验六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实验七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

实验八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

实验九通过一种有机物的认识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教材说明:

教材安排为十八个课时的内容,前面十六个课时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第十七课时通过课堂分组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家庭燃气以及安全环保的知识,第十八课时考核。

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

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化学实验一:

化学“冰箱”与冰袋

化学实验二: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化学实验三:

自制酸碱指示剂

化学实验四:

水下公园

化学实验五:

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化学实验六:

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化学实验七:

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化学实验八:

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化学实验九:

消字灵的制作

化学实验十:

家庭安全以及环保知识问答

 

化学实验一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实验一:

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

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

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

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10号铁丝量筒(100毫升)台秤烧杯(200毫升)

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

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

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实验二、化学“冰袋”

背景知识:

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

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

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

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

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

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

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聚氯乙烯薄膜小袋蒸发皿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酒精灯药匙研钵温度计电子(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细绳(讲台上)

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

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

说明:

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

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化学实验二:

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背景资料:

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

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

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

蒸馏水、98%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实验仪器:

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配置150mL浓度约为0.01mol/l的稀硫酸溶液(注意配制的安全性);

(3)用量筒取50mL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

(4)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

(5)比较步骤3和4的现象异同

问题思考:

1、步骤3的现象:

2、步骤4的现象:

3、配置稀硫酸溶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

实验过程: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

ABCD(自评打分)

ABCD(教师评价)

化学实验三:

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

指示剂(indicator)是指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

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

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高锰酸钾。

   适用于各类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有以下几种:

①酸碱指示剂。

指示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酸性和碱性具有不同的颜色。

指示剂酸HIn在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a=[H+][In-]/[HIn],即溶液的颜色决定于[In-]/[HIn],而[In-]/[HIn]又决定于[H+]。

以甲基橙(Ka=10-3.4)为例,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称之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

②金属指示剂。

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而指示终点。

③氧化还原指示剂。

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形与还原形具有不同的颜色 ,在滴定中被氧化(或还原)时,即变色,指示出溶液电位的变化。

④沉淀滴定指示剂。

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

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

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

1、  写出你知道的其他的酸碱指示剂以及他们的变色范围

2、 画坐标图(横轴:

醋酸的量纵轴:

溶液pH的变化)描述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醋酸后溶液pH的变化

3、  带上pH试纸,回家后测定一种你熟悉易得的植物作为指示剂的灵敏度即变色范围,把它与酚酞的变色范围做对照,填充下表。

指示剂

酚酞

自制指示剂

变色范围

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