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528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知识精讲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自然科学近代数学的建立

(一)数学

数学在17世纪的发展突飞猛进。

法国学者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解析几何是研究和解决某些运动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笛卡尔实际上把变量引进了数学,实现了数学的转折。

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完成了许多科学家所进行过的工作,分别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从而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解析几何、微积分以前的数学可称为“初等数学”,它是建立在常量计算的基础上的,算术、几何等都是如此。

日常生活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

但只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就会遇到大量变化着的事物,这就需要变量计算。

解析几何、微积分发明以后,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以变数为主的领域,可称之为“高等数学”。

从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转变,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在力学方面。

他发表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

因此,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理论的威力在于预见。

19世纪,人们观察到,天王星的运动与理论计算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据牛顿理论的推测,在天王星之外应有另一颗行星。

不久有人根据牛顿力学计算了这颗新的行星的质量、轨道和位置。

1846年9月23日夜间,在预先算好的位置上发现了这颗新的行星,即海王星。

冥王星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于1930年发现的。

这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预见性、科学性。

(三)电磁学的成就

17世纪初,英国人吉尔伯特发现了天然磁石的性质,把“电”这个词应用到英语中间。

但在19世纪以前,人们始终把电和磁看作没有关系的两回事。

直到19世纪初,丹麦教授奥斯特观察到通电的导线附近发生磁针转动现象,人们才认识到,电和磁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

3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从而开辟了人类生活中的新时代──电的时代。

我们至今仍然生活于电的时代。

法拉第的工作揭示了发电机所依据的原理。

电动机工作所依据的原理恰好和发电机相反,它是借助于电流的磁效应使电转化为机械运动的装置。

它对电的普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有了电动机,电才能作为动力,最终代替蒸汽机。

工业革命后,一部蒸汽机产生的机械功带动工厂的全部机器,当时的工厂就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组织起来的。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发电站把电输送到各个工厂,工厂从电得到动力带动各种机器。

这比每个工厂都装上一部蒸汽机要方便得多。

正像有的科学家所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由于电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工业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化学的进步

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17世纪末出现的“燃素说”,统治化学近100年。

燃素说认为,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直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指出,根本不存在燃素这样的物质,说明燃烧是燃烧的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合的过程。

拉瓦锡还是通过化学反应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

他的理论使化学的发展步入正轨。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他指出,各种物质的原子具有不同的重量;化合物是由以一定数量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的。

不久,意大利一位科学家提出体积相等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等的想法,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力求把分子——原子概念应用于化学。

在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之后,化学才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注意到,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他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他根据周期表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一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后来的发现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

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生物学受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最大,因此17、18世纪的生物学家,只能在不触犯教会禁令的情况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以及分类作些具体的研究工作。

17世纪早期,英国科学家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对人体的工作原理有了正确的基本了解,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

18世纪时,瑞士生物学家林耐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

19世纪早期,细胞学说确立。

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他指出,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

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的被淘汰了。

这就是优胜劣汰。

达尔文把变异和自然选择看作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

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达尔文的学说证明了“造物主”,即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将“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先是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放射现象,接着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这些发现把人们引向一个新的王国──微观世界。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的相对论。

相对论认为:

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的;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公式为E=mc2,即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平方。

这个质能转化原理就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

第二节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从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文学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

它的特点是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主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

也有人称这时期的古典主义为“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基本特征:

“理性”至上,要求作家正确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不着重抒发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即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事件,发生在同一天和同一地点;要求简洁、明朗的文风,反对枝蔓、晦涩。

古典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法国。

法国的莫里哀是古典主义戏剧大师。

他的《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的讽刺喜剧。

他的《悭吝人》讽刺了高利贷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

弥尔顿是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描写叛神撒旦对上帝的反抗,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

它为这种政权服务,因而受到保护、鼓励和培植。

它的读者和观众的范围非常狭窄,一般限于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

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上,都有过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古典主义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

这个时期的文学像古典主义一样强调理性,但它提倡厚今薄古,让资产阶级登上文学舞台。

英国的笛福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塑造了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都是重要的启蒙文学家。

这一时期,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为歌德。

他的代表作是创作了将近60年的《浮士德》,主人公浮士德是永不停止地追求美满人生的象征。

(二)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最初30年,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全欧盛行的时期。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美妙,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浪漫主义作家反映了这种社会情绪。

他们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

他们的作品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以此反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浪漫主义的杰出文学家,在英国有诗人拜伦和雪莱。

拜伦的诗体长篇小说《唐璜》,对欧洲各国的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雪莱的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绘了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寄托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喉舌。

他雄辩地捍卫政治自由和为那些命运不济的人们主持正义。

他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杰作。

他的《悲惨世界》类似一部史诗,描写主人公通过英雄主义行为和受苦难,使灵魂净化后得到拯救。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那时,古典主义几乎绝迹,浪漫主义退居次要地位。

现实主义文学按事实描写生活,它因对现存秩序的强烈批判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它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描绘个人在克服周围环境带来的挫折中所进行的斗争。

现实主义者爱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因此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也是文学艺术的两种基本创作方法。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加以描述,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但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

法国的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他善于暴露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行为动机。

他的巨著《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它通过90多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受巴尔扎克的影响,左拉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它包含20部长篇小说,1000多个人物,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莫泊桑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

英国作家狄更斯是下层阶级的代言人。

他在《奥列佛·特维斯特》、《大卫·科波菲尔》等小说中,怀着强烈的同情描写了穷人痛苦的命运。

哈代的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英国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

他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达了他的一种信念:

人类是无情命运的玩物。

19世纪30年代,普希金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他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描述19世纪早期俄国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上层社会的生活,奠定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此后,出现了俄国文学的繁荣时期。

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展示了农奴主的丑恶嘴脸,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农奴制度。

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列夫·托尔斯泰最负盛名。

他最著名的小说有反映俄国社会大动荡本质的《安娜·卡列尼娜》,反映1812年卫国战争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等。

《战争与和平》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到一起,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19世纪的北欧,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有丹麦的安徒生和挪威的易卜生。

安徒生把他的天才献给了“未来的一代”,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

他的童话描绘了穷苦人的生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丑态,勾划了人类理想的未来。

易卜生写出《玩偶之家》、《群鬼》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对社会上的愚昧、偏见进行了尖刻的抨击。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具有幽默讽刺的特色,带有浓郁的美国乡土气息。

他的最佳作品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假民主,对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进行有力的抨击。

亚洲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有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夏目漱石。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是东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有不少像《摩诃摩耶》、《沉船》那样反封建题材的优秀作品。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借一只猫的眼睛来观察人类社会,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

第三节艺术

(一)美术

17世纪,巴罗克艺术在欧洲兴起。

这和当时西班牙、法国确立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

巴罗克式的风格正符合这种统治的要求:

显示威严和力量。

巴罗克艺术最初起源于意大利,但兴盛于17世纪的法国。

17世纪,意大利开始流行巨大的、沉重的、怪异的建筑,柱子粗大,屋顶安置许多雕像,使人产生豪华感。

建筑上的这种风格不久传到雕刻、绘画上,造型的姿势极其夸张,使人激动。

巴罗克的情趣也波及室内装饰,家具制作得很沉重,给人以威严感。

表现巴罗克风格的大画家是佛兰德斯人鲁本斯等画家。

他们都以描绘统治者和贵族的肖像著称。

荷兰独立后,适应市民需要的绘画小品于17世纪在荷兰发展起来。

这些绘画小品不但形式小巧,而且主题也是市民的。

哈尔斯是善于捕捉瞬间的表情而创作的荷兰肖像画家。

多才多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擅长作人像画和风景画。

他的画记录下阶级分化造成的社会不平。

17世纪荷兰进入“黄金世纪”,迅速成为海上商业国家,富裕的商人小市民很多。

他们要求拥有绘画作品,于是投合他们嗜好和需要的艺术作品,如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等绘画小品迅速发展。

这些绘画小品看起来使人愉悦,售价不贵,因此订货络绎不绝。

18世纪,洛可可艺术取代了巴罗克艺术的位置。

洛可可绘画主要在法国开花。

描绘王室成员、贵族、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和情趣的有布歇等画家。

表现下层市民生活的有夏尔丹等画家。

18世纪,封建专制君主的统治削弱。

因启蒙运动兴起,自由平等的思想盛行,封建君主和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过于妄自尊大,生活和趣味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因此,适应他们需要的艺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建筑从巴罗克式富丽堂皇的宫殿转变为小巧优雅的别墅;装饰由金碧辉煌变为轻快潇洒的风味。

这就是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以人们通常用来装饰的奇特的漩涡形和贝壳形而得名。

洛可可绘画的主题,和巴罗克一样,都是国王和贵族的肖像画,但肖像不像巴罗克时代画得强壮有力,而是豪华纤细的;色彩也不喜欢浓重华丽,而喜用浅黄、银色、白色等轻淡稳静的色彩;线条不用巴罗克式曲折夸张的,而只用柔和的曲线。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出现失业者骤增、下层人民生活困难的现象。

有人认为都市生活虽然不堪忍受,但乡间还存留着美好的大自然。

因此,风景画开始在英国流行,透纳等人是著名的风景画家。

19世纪,西方的美术界流派纷呈。

最初20年,古典主义在法国十分有力,它在大卫和安格尔领导下达到顶峰。

大卫的代表作有《马拉之死》等。

安格尔的代表作有《泉》等。

他们两人的创作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风格:

偏重理性,注意形式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

拿破仑统治结束以后,古典主义绘画逐渐为浪漫主义绘画所取代。

浪漫主义偏重感情,因此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

它的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哥雅和法国的德拉克洛瓦。

哥雅的《枪杀马德里市民》和德拉克洛瓦的帕《自由引导人民》是人们公认的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枪杀马德里市民》是描写西班牙义勇军反抗拿破仑而被枪杀的场面,整个画面充满着枪杀瞬间的残忍、恐怖的感情。

在《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里,举着三色旗的妇女既是起义战斗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全画虽然人物不多,但由于光彩错杂,烟尘滚滚,加以鲜明热烈的色彩,给人以千军万马的印象。

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兴起。

著名画家有法国的米勒、俄国的列宾等。

米勒的名画《拾穗者》等,描绘了劳苦大众同贫穷和大自然的严酷斗争。

列宾创作了许多风俗画和历史画,如《伏尔加河纤夫》等,表现了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9世纪60年代起,印象派绘画在法国兴起,不久遍及欧洲。

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印象派画家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

前期印象派,除莫奈外,还有法国的马奈等画家。

后期印象派,有法国的塞尚和荷兰的凡·高等画家。

(二)音乐

18世纪初,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德国音乐家巴赫,对欧洲音乐的飞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8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古典主义音乐,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

著名的音乐家有: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人海顿,被称为“神童”的天才音乐家、奥地利的莫扎特,还有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德国的贝多芬。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贝多芬是一位代表古典乐派的终结和浪漫乐派开端的伟人。

他一生的作品极多,他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等交响乐,全都有撼人肺腑的感染力。

巴赫作品的主题是苦难和悲哀,反映了当时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作曲家对现实的深切感受。

贝多芬的音乐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声。

他生活的不幸,对现实的憎恨,对自由、欢乐的渴求,对自然的热爱,同命运的搏斗,他的高傲、不驯的性格,都在音乐里得到了反映。

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有:

奥地利的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德意志的门德尔松和舒曼、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等人。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

约翰·施特劳斯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一生创作了150多首圆舞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流行。

门德尔松创作的室内乐极好,结构工致,旋律流畅。

舒曼的作品善于描绘细腻的感情色彩。

肖邦的作品具有美丽、丰富的旋律,带有伤感的色彩。

李斯特是杰出的钢琴演奏大师,他的作品夸张而奇拔,别具一格。

将19世纪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表达得最充分的是歌剧。

歌剧的创作和活动中心在意大利,以罗西尼和威尔第为代表。

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成为美声唱法的创造者。

威尔第把意大利歌剧推向高峰,他的作品《茶花女》,注重对人物心理感情的刻画。

法国比才最杰出的歌剧作品是《卡门》,其前奏曲《斗牛士之歌》尤为人们所喜爱。

19世纪中后期,反映民族特色的民族乐派音乐在俄国和东欧地区兴起。

格林卡是俄国乐派的始祖。

柴可夫斯基给俄国音乐带来了世界声誉。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着重内心刻画,旋律、配器富于表现力。

他的舞曲《天鹅舞》、《睡美人》等,表现了爱和善能战胜一切的主题思想。

自然科学成就简表

类别

时间

代表人物

成就

意义

17世纪

笛卡尔(法)

创立解析几何学

建立变量计算的高等数学

17世纪

牛顿(英)、莱布尼茨(德)

分别建立微积分学

17世纪

牛顿(英)

建立牛顿力学体系

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初

奥斯特(丹)

发明电流的磁效应

建立起电磁学,为人类打开

电力时代的大门准备了条件

1832年

法拉第(英)

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中期

麦克斯韦(英)

建立电磁学理论

19世纪晚期至

20世纪早期

伦琴(德)

居里夫妇(法)

发现放射现象

发现镭

使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

爱因斯坦(德)

提出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17世纪

波义耳(英)

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18世纪末

拉瓦锡(法)

否定“燃素说”、

提出质量守恒定律

19世纪初

道尔顿(英)

建立科学的原子论

确立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

构学说,促使化学迅速发展

19世纪初

阿伏伽德罗(意)

提出分子的概念

19世纪

60年代末

门捷列夫(俄)

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17世纪早期

哈维(英)

建立血液循环学说

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

18世纪

林耐(瑞典)

制定植物分类法

19世纪早期

施莱登(德)、施旺(德)

细胞学说确立

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发展

19世纪中期

达尔文(英)

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19世纪60年代

巴斯德(法)

奠定微生物学基础

文学成就简表

类别

特点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18世纪)

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莫里哀(法)

《伪君子》、《悭吝人》

弥尔顿(英)

《失乐园》

启蒙文学

(18世纪)

强调理性,提倡厚今薄古、让资产阶级登上文学舞台

笛福(英)

《鲁滨孙漂流记》

斯威夫特(英)

《格列佛游记》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法)

《波斯人的信札》等

歌德(德)

《浮士德》

席勒(德)

《阴谋与爱情》

浪漫主义文学在全欧盛行(18世纪末~19世纪30

年代)

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以此反映对社会不满

雨果(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大仲马(法)

《基督山恩仇记》

拜伦(英)

《唐璜》

雪莱(英)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海涅(德)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起)

按照事实描写生活。

喜用长篇小说形式

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

莫泊桑(法)

《羊脂球》、《项链》

司汤达(法)

《红与黑》

狄更斯(英)

《大卫·科波菲尔》

《双城记》

勃朗特(英)

《简爱》

普希金(俄)

《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俄)

《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屠格涅夫(俄)

 

契诃夫(俄)

 

安徒生(丹麦)

160多篇童话

易卜生(挪威)

《玩偶之家》、《群鬼》

马克·吐温(美)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泰戈尔(印)

《摩诃摩耶》、《沉船》

夏日漱石(日)

《我是猫》

艺术成就简表 

类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巴罗克时期

(17世纪)

鲁本斯(佛兰德斯)

贵族肖像画

哈尔斯(荷)、伦勃朗(荷)

肖像画、风景画

洛可可时期

(18世纪)

布歇(法)、夏尔丹(法)

 

古典主义

(19世纪最初20年)

大卫(法)

《马拉之死》

浪漫主义

(19世纪前期)

德拉克洛瓦(法)

《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兴起)

米勒(法)

《播种者》、《抬穗者》

列宾(俄)

《伏尔加河纤夫》

印象派

(19世纪60年代兴起)

前期:

莫奈(法)

马奈(法)

《日出·印象》

后期:

塞尚(法)、凡·高(荷)

 

古典主义

(18世纪)

巴赫(德)、海顿(奥)

莫扎特(奥)

《费加罗的婚礼》、《安魂曲》

浪漫主义

(19世纪)

贝多芬(德)

约翰·施特劳斯(奥)

舒伯特(奥)、门德尔松(德)、

舒曼(德)、肖邦(波)、李斯特(匈)

《英雄》、《命运》、《合唱》等交响乐

《蓝色的多瑙河》

歌剧

(19世纪)

罗西尼(意)

威尔第(意)

比才(法)

美声唱法创造者

把意大利歌剧推上顶峰

《卡门》

民族乐派

(19世纪中后期)

格林卡(俄)

柴可夫斯基(俄)

俄国乐派始祖

《天鹅湖》、《睡美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分钟)

1.下列哪位科学家打破了所谓的“燃素说”()

A.拉瓦锡B.波义耳C.道尔顿D.阿伏伽德罗

2.下列哪一学说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A.血液循环学说B.细胞学说

C.进化论学说D.微生物学说

3.现代生理学的起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