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之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45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庄子之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庄子之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庄子之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庄子之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庄子之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庄子之虚.docx

《论庄子之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庄子之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庄子之虚.docx

论庄子之虚

论《庄子》之“虚”

 

提要:

与先其它著作相比《庄子》之“虚”独具特色,其贡献在于建构起虚的形上本体论并将之落实人间以解决“天下尽殉”的异化问题,从而完成逍遥游的最后一环。

通过解读《庄子》七篇可知,虚是逍遥游之前提,它一以贯之于全书是其基石。

庄学实为虚学、心学。

关键词:

《庄子》虚道心基石

一、论题的可能性分析

其一,道家有重虚的特色。

道家分三代,老子为创始者,第二代有关、朱、列子、庚桑楚等人,第三代为庄子。

《史记》云: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孔子问礼时老子云: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剩德容貌若愚。

”可见老子有虚藏之义。

老子之术正是守虚、处下: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史记》);“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指要》);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特征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吴澄也认为老子“以虚无自然为体、柔弱不盈为用。

”[1]1《《庄子·天下》将关与老子并列,其共同点是“以濡弱谦下为丧,以空虚不毁成物为实”。

《吕氏春秋不二》云:

“老聃贵柔,子列子贵虚。

”《史记·老子非列传》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可见道家三代均重“虚”。

如果说儒家重实,是前进的、积极的的学问,那么,重虚、退守是道家的特色,道家实为虚柔派。

原因除了与相关时代外,“道家重阴尚雌思想可以上溯至母系氏族社会及原始的女性崇拜。

贵阴尚柔的道家哲学思想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抽象和概括。

”[2]11

同为重虚但学者更多的将目光投射到老子身上而忽略了庄子:

而对道家集大成的庄子而言,人们多以逍遥游来论之,而忽略了庄子更重虚的事实。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道家余子更多将“虚”作为术而言的,而庄子则将虚提升为道境,作为人生修养最重要的一课来对待。

如果说一定要在《庄子》中找到一以贯之的字眼,我们认为可强字为“虚”:

虽然并非33篇都有虚字,但每篇精神均与虚相关。

所以我们认为,虚是逍遥游的前提与心理条件,是《庄子》一书的基石,是理解庄子的钥匙。

学者很少注意到此点,故本文试揭示之。

其二,以“虚”来讨论庄子哲学并非不当,它有其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依据。

黑格尔云:

“依照时间的次序意识对于对象形成表象先于对它形成概念,而且惟有经过表象凭借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方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地认识与把握。

”[3]49这说明思维普遍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汉民族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这已为很多学者所认同。

象思维是非理性认识方式,“其逻辑过程为:

本象→此象→意象→象征→无形大象。

这一神秘的符号链表征出中国人通过文字反映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4]481这说明先民的思维方式是遵循由近及远、由形下到形上的原则进行的。

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大事不可知也,则求诸小事以为推。

”[5]5《易传·系辞》有证:

“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字的创造也是如此,许慎《说文解字序》几乎全盘引用此语;《诗经》六艺之“比兴”被司农称为“取譬连类”即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作诗方法。

这一思维也体现在儒家学说中,《论语·雍也》载: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宝楠《论语正义》曰:

“譬者,喻也。

以己为喻故曰近。

《孟子》: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即此近取譬之义。

”这说明先民是从身边实例获得启示将其上升为哲理的。

不仅如此,文字往往比语言更稳定、更能尽意:

饶宗颐认为,“汉语与文字处于游离状态之下,语言的重要性反而不如文字。

中国靠文字来同统一。

……这显示出中国文化以文字为领导,中国是以文字→文学为文化主力。

”[6]320所以分析字形有其可靠性,尤其在周代文字还极其保留着其原始意义的情况下。

而在代文字统一为小篆就有些远古了。

二、虚的基本义、引申义

虚,篆文从丘。

为“丘”的增旁字。

从丘,虍(hū)声。

虚与丘同。

可知丘为会意兼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像地面上M形的小土峰,:

《说文卷八·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

从北从一。

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

中邦之居,在崐崘东南。

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说文》分析字形从北从一是根据丘的篆文而作的附会,北的篆书是两人背向,而甲骨文丘形为M形。

但说人居于丘则正确,可知丘的“本义为建在高地上的废窑包”[7]127。

其实《说文》里丘有两义也好解释,人居于小山丘,古人造穴时在高地挖坑,上覆盖树枝、兽皮,两侧向阳留口。

[7]27

如此山丘就成四方高而中央凹的形状,是人为所导致。

所以丘既可作居讲又可作山讲。

而《康熙字典·子集上·一字部》专书山义:

“丘,阜也,高也。

四方高,中央下曰丘。

”《广雅·释丘》:

“小陵曰丘。

”因《说文》成书在东汉,而《康熙字典》在清代。

字义因时代变迁,可见在至少在汉代丘有两义,而在清代区分清晰,丘有固定义即山。

时代越久久越接近本初意义,所以《说文》解释较近古义。

山南水北为阳,人向阳而居故居在丘南面。

《荀子大略》云:

“仁非其里而虚之。

”琼注为:

“虚读为居,声之误也。

”朱俊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曰:

“虚,叚借为居。

”可见虚本为丘,后与居相联系。

这源自古人造穴而居的传统:

虚是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古人造穴时在高地挖坑,上覆盖树枝、兽皮,两侧向阳留口。

[48]27

穴居在古书上有载,《周易•系辞下》云:

“上古穴居而野处。

”《诗大雅帛系》:

“古公公,复穴,未有家室。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曰:

“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

今河东人尚多有穴居者。

”颜师古为汉代人,可见从上古至汉代均有穴居现象,至今有人居窑洞亦可证明穴居为人类最古老最长久的居住方式。

虚为“墟”的先造字即为“墟”的古字,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注曰:

“虚读为墟,墟里,人所居,因借为居字。

”虚、丘既表示土山又可表示人居,人聚水而居,若人多则称为“墟”。

《说文解字》段注:

“墟,聚也,居也,引申为部落。

”《说文·丘部》释为: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段注:

“虚者,今之墟字……虚本谓大丘。

”《尔雅释诂上》:

“山壑,虚也。

”郝懿行《尔雅义疏》注为:

“虚今作墟,古无墟字皆以虚为墟也,后人加土以别于空虚。

”若人散而去则成废墟。

《康熙字典》释:

“虛,空虛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

“九丘。

”孔颖达引子平曰:

“丘,空也。

”《广雅·释诂》:

“丘,空也。

”《管子·侈靡》:

“乡丘老不通。

”知章注:

“丘,大也。

”所以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综上可知,虚的基本义为“居”,同“墟”,引申为“空虚”。

三、论先之“虚”

统计先于或同于《庄子》时代之先典籍可知,《尚书》《孟子》无“虚”字,虚在《论语》共出现2次: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述而》)“有若无,实而虚,犯而不校。

”(《泰伯》)此处虚均与实、盈相反,是空虚义。

虚在《诗经》共出现4次,其中《北风》为3次(其中2次为重章反问实为1次):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定之方中》1次:

“升彼虚以望楚。

”《释文》注为:

“丘也。

”故《诗经》里“虚”字基本义1处,引申义1处。

“虚”字在《左传》25现、《墨子》19现,其义并未超出其本意和引申义。

换言之,以上著作之“虚”无一与哲学本体论相关。

“虚”在作为道家源头的《周易》那始与哲学本体论相联系。

“虚”字在《周易》里9现,依次为《剥卦》: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咸卦》:

“君子以虚受人。

”《损卦》: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升卦》:

“久三升虚邑。

”《归妹》:

“上六五实,承虚筐也。

”《丰卦》: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中孚》:

“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系辞下》:

“易……周流六虚,上下无常。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周易》之“虚”多与引申义空虚相关,但有其贡献:

其一,第一次将“虚”提升为天地间普遍规律并要求人则之: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剥卦》)“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卦》)其二,第一次将虚组合成双音节词即“盈虚”;其三,第一次将物理性的空虚义转化为与美德相关的谦虚之心即开拓出虚的第三层义:

“君子以虚受人。

”(《周易正义》注为“空虚其怀”)

“虚”在《道德经》共出现5次:

“虚其心,实其腹。

”(3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章)“致虚极,守静笃。

”(16章)“岂虚言哉?

”“田甚芜,仓甚虚。

”(53章)《周易》作为儒道思想之源对老子影响巨大。

《道德经》承绪《周易》“虚”义而又有开拓处:

其一,“虚”无一处为基本义,全是引申义甚至是引申之引申义。

其二,“虚”更多体现为道德修养,如提出“虚静”、“虚心”之说,影响深远:

“致虚极,守静笃。

”(16章)“虚其心,实其腹。

”(3章)

其三,进一步将“虚”提升为与道家最高畴即“道”相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6章)天地的特点其实为道的特点即空虚,虚具有无穷创造因子可创生万物。

其三,老子之“虚”为观道方法: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其根曰静,是谓复命。

”(16章)在此老子讲“虚”与“静”对举,二者实为近义,故万物最后复归于虚静之根。

因本体论包括存在论与宇宙生成论,故老子之“虚”间接与其本体论相联。

换言之,老子开拓出“虚”的第四义即与本体论相联系。

可以说《道德经》初步(之所以称为初步是因为其使用概念还停留在具体物象如“天地”等上,而非高度提炼的抽象的哲学核心畴)将“虚”引向形而上本体论及人生修养论,从而为庄子论虚作下良好铺垫。

四、论《庄子》之“虚”

庄子对“虚”情有独钟。

据统计《庄子》一书“虚”字共59现,其中篇13次,外篇29次,杂篇17次。

以数量多少统计,虚字《人间世》共7现,《天道》5现,《秋水》5现。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三篇就其篇名与容来看,恰好是讲最重要的三极——天、地、人的,而人世又是人活动主要场所,先诸子说天论道也是为现实人生服务的,这由其学实践理性与人文特色决定的,所以庄子在《人间世》讲“虚”最多。

这一篇也成为《庄子》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人间世》中庄子第一次将虚与道直接关联:

“唯道集虚。

”也第一次指出虚与人心的关系:

“虚者,心斋也。

”并且第一次指出沟通道、虚、心之媒介是气。

以、外、杂篇看,虚在篇13次,外篇29次,杂篇17次。

在篇“虚”除“虚室”两字联用成词外,其余全为单音节字。

而外杂篇则出现众多合成词如“虚心”“空虚”“虚静”“虚无”“虚伪”“虚空”“太虚”等,按照单音字在先合成词在后的形成规律,可知篇在先成熟而外、杂篇次之。

如上所述,庄子在《人间世》已经完成以虚来贯通道与人心的形而上体系建构,若篇为庄子亲著,外、杂篇为庄学后人阐发篇思想,我们发现,虚也是沿此脉络进行的:

《天道》、《秋水》、天运》等正是从宇宙、自然、人生等方面来补充、发微的。

在作为《庄子》综述的最后一篇《天下》里,实际上也是对老庄学术特点总结,作者提出老子学说特点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人皆取实,己独取虚。

”庄子为老子学术集大成者,无疑也具有特点。

我们将虚分本义、一般引申义(虚空包括虚假)、道德修养、与道相关四个层面看,《庄子》里59个“虚”字有以下分法:

具本义“居、墟”的有5次《秋水》“拘于虚也。

”《徐无鬼》:

“至邓之虚。

”《人间世》:

“国为虚历。

”《至乐》: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天运》:

“以游逍遥之虚。

”而在这5处中,后2句明显与形而上之道相关。

若去此2处,虚的基本义在《庄子》中只有3处,占5%左右。

具有虚的一般引申义即空虚、虚假之用法曰23次左右。

与正面的道德修养相关的虚达9次。

与道相关的约(之所以用“约”是因为对于虚是否与道相关各注家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采取的是做法是将各家谈“虚”涉及道的都采纳)27次:

《天地》2次:

“同乃虚,虚乃大。

《天道》5次: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平也。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运》2次:

“以游逍遥之虚。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

《田子方》4次:

“消息满虚,一晦一明。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人间世》3次: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虚者,心斋也。

唯道集虚。

《刻意》3次:

“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庚桑楚》1次: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知北游》3次: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

“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至乐》1次: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天下》1次: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天道》1次:

“虚则静,静则得动。

《列御寇》1次:

“太一形虚。

庄子之道分为天道、人道,以天道统摄人道,以人道皈依于天道是庄子目的与特色,而道德修养方面与道又相关,所谓“性修反命,德至于同初(道)”是也。

故荀子云“庄子蔽于天(道)而不知人(为)”。

如此可将与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的9次虚可归于与道相关,这样再将基本义2处加上,这样与道相关的“虚”就约36处,约占虚字总数的60%,远超基本义和一般引申义之和24次即40%。

这正是《庄子》和以前及同时代作品所不具有的特色。

其后的《管子》《子》《吕氏春秋》等具有道家色彩的书均无此特色。

如《子》中“虚”虽然出现95次之多,但一来它的文字比庄子要多得多,二来指向道的虚约9次。

如此看来庄子重虚是有意为之。

我们认为此玄机就是虚是达道之前提与手段,是理解整部《庄子》之关鈅与基石。

五、《庄子》对“虚”的贡献

我们认为与前贤相比庄子的贡献在于:

其一,进一步扩大虚的应用围,创造出众多新名词如“虚静”“虚无”等;其二,在老子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虚”的本体论建构,以虚论道;《庄子》中“虚”初步指向形上义的有4处,全是承继《周易》“盈虚”说,如“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通过观察自然得出宇宙准则即虚为宇宙、道德之根本,《天道》指出“恬淡虚静寂寞无为者”为“道德之质”、“万物之本”,并表示将虚作为普遍规律去理解: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

”(《天道》)因天地万物、道德都是道之用: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天道》)由此可上溯至本体之道,在此基础上庄子将虚提炼为“太虚”、道从而完成其本体论建构,如《列御寇》云“太一形虚”、《秋水》云“道无始终,……消息盈虚”、《知北游》云“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林疑独注:

“黄帝之休,大道也。

”)。

其三,以虚为拯救“天下尽徇”的异化之药,将外在之道转化为心道,最终完成人生论建构。

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骈拇》),人“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徐无鬼》)我们认为庄子解决“天下尽殉”的异化问题是以“虚室生白”(《庄子·德充符》)这句话为发端的即受益房子、造房技术。

人类首先居穴:

《周易•系辞下》云:

“上古穴居而野处。

”《诗•大雅•绵》云:

“古公亶公,复穴,未有家室。

”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曰:

“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

今河东人尚多有穴居者。

”颜师古为唐人,可见至少在唐代还保有此俗。

“古人造穴时在高地挖坑,上覆盖树枝、兽皮,两侧向阳留口。

“[1]p127盖树枝兽皮等以防水遮阳,留口是为供人出入并通气流。

同样的在地面造室居人是因为其空虚,但也非完全空虚要有壁窗等作为支撑,但也不能完全堵实否则光线无法透进来(生白),虚才能成为房人才能居于其中。

庄子是否一定受穴居启发而得出“虚室生白”之结论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以室作喻他一定受到造室技术之启发。

而这足以解决异化问题:

首先,人将实土之虚(丘)挖空而居其中却因逐欲以满足生命的欠缺而将心填实、填死,庄子称为“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

”(《田子方》)所谓“死者,袭焉而不化,执焉而不移者也”(成玄英疏),心死则滞于大化流行而与道阻,而庄子认为心本与道通,“通于万物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但因受外物牵引迷而不返,人自远道,故人需将本已填实的死心点点挖空,如此灵动之心才有重新跳动的空间即庄子称为“灵台”之台、“灵府”之府。

逍遥在于去累而无欲则无累,故需虚空情欲、名利心、生死心等。

其次,虚室能生白除了虚外还要有墙壁屋顶等支撑物,人见道也需要精神支撑即“灵台者有持”(《庚桑楚》)、“灵台一而不桎”(《达生》)以保持强大心来对抗异化之根源即外在的物感人和人心的好恶无节: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此大乱之道也。

”(《礼记·乐记》)。

庄子认为唯“保之”才能“外不荡”(《德充符》),为此提出“气也者,虚而待物;虚者,心斋也”之说即将心无限开放、虚空使之如气流通无滞无限广大而与道通: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其名为同帝。

”(《刻意》)帝即道。

如此道可汇集于心中:

“唯此真道集在虚心。

”(成玄英疏)心因虚而居,道因虚而重返于心,人因虚而突破有限而重返无穷道境:

“道将为汝居。

”(《知北游》)如此虚心则是道:

“虚即为道矣。

虚者道之所在。

故曰唯道集虚。

”[8]p63

总之,庄子的虚、心斋是剥离、洁净,是“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的做减法功夫。

虚的主体、对象均是己,所以虚实为虚己、虚己心。

虚是得道之方:

“虚室生白”(《庄子·德充符》),成玄英疏“虚其心室,乃照真源”,真源即道;又是逍遥人世之法:

“心中能虚则无往不适也”(景元注《则阳》)、“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山木》)、“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庚桑楚》)如此庄子完成了其人生论建构也即逍遥游的最后一环。

六、以“虚”解《庄》

《庄子》七篇被公认为庄子自作,故以虚解之:

《逍遥游》主旨或云为至人无己:

“其实一部《庄子》归根结底皆所以明至人之心。

”[9]p350或云“逍遥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是天籁、齐物之论。

”[10]p85我们可追问无己、平等观、齐物论的前提又是什么?

平等观、齐物观皆由心造,故唯有虚出自我中心观念、去其拘心才能顺任自然即无待而逍遥。

故《逍遥游》乃至《庄子》的主题是虚己以逍遥。

庄子以许由、肩吾、惠子例明之。

《齐物论》的主旨钟泰认为是“不过当、不违则”[11]p26;释德清则认为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徐晓认为是“吾丧我”[12]p36。

我们认为诸说缺少一个前提即怎样才能不过当不违则、了无人我是非之相、吾丧我?

陆树芝认为本无是非言论,一切源于成心;虚明为本体,人必须清虚才与道为一。

[13]p11故我们认为此篇的主旨是虚己有限心即我执而朝向无限大道以超然物外、立于道枢。

具体说来南郭例说明要虚私我来达到天籁;朝三暮四例说明虚出有己之心应任自然安排;梦饮酒例说明虚出执著现实心视人生如梦;罔两之影说明人本无自性故需虚洁有我之心不妄定是非言论;庄周梦蝶例说明唯虚出执著于形骸之念方可物化而通道境:

“无我故不拒绝,物化故不失我。

”[11]p63

逍遥还要养性不以世务伤神:

神为生之主。

“《养生主》的主题如篇名所说即养护生命的主宰。

主宰者,精神也。

”[14]p69那养生的前提为何者?

故《养生主》主旨是虚出有为心、循虚道以养生。

“虚无之道所以养其神者也。

”(褚伯秀注《养生主》)庖丁解牛例子喻若虚己顺物理而为则可养性;右师之介、泽雉例说明因不能虚出贪欲心则受其害;老聃死、薪尽火传说明若圣人不能虚情明死则不能虚静参化让性长存。

《人间世》主要讲虚己以游世,是逍遥游在人间的实践。

其功夫是心斋、坐忘即虚心。

人世险恶,“苟非虚而待物,少有才情求名之心则不免于患矣。

”(释德清注)颜回例说明与统治者相处最好方法是心斋即虚去名智心,如此道才会汇集于心;公子高出使齐国例说明与君主相处有阴阳、人道之患,唯虚心安命、忘身方才解厄;支离疏例说明虚心乘物、与物泯化乃得神全;颜回为太子师例子说明与储君处难,方法是虚己以顺应物性与之委蛇;社树例说明要虚出争抢之心,无用乃为大用。

《德充符》章主要讲虚出习心方可识德。

王骀例说明虚出逐物心、生死心而超脱;无脚趾例申说孔子因不能虚出好名心故不识死生一体、是非平齐;申屠嘉例说明执政者不能虚出歧视心故不识天人;哀骀它例说明虚形骸心能全其德;惠子与庄子讨论例说明唯虚情炽心,方可德充其形。

《应帝王》讲得道真人应世为帝王虚心无为而治以彰显大道之用。

“无为则游于虚,有为反有大害。

”[7]p88肩吾见狂接舆、无根问无名人、阳子居见老聃、列子师壶子、混沌例说明治天下要虚有为心、居功心、主宰心、矜名心、知巧心。

《大宗师》讲真人因虚而得道境。

坐忘、“三外”等均是“虚”的途径。

若视成为人为大喜而呼则是有碍大化流行,人要观化、参化、安化如此能恒久而在。

本章以大量篇幅说明真人能虚去得失心、妄念心、杀戮心、虚荣心、有为于天下心、恋生心、仁义心等才能通大道。

钟泰认为“七篇则反覆发明圣外王之学者也。

”[11]p2但此说也需前提。

而通过上述分析,《庄子》七篇皆是“虚”在不同层面的展开可以之贯通,外篇、杂篇也如是。

哲学形上体系之建构不可能无限倒退,故我们认为《庄子》主旨可归纳为虚己以逍遥。

虚己是逍遥之前提心理条件,它一以贯之于整部《庄子》之中是其基石。

庄子之学实为虚己哲学、心学。

五对庄子虛学的反思

(1)庄子之虚学目的是放下人成为人的高大心理、自我中心意识最终虚己以参化即参与到大化流行(道)中去,若人认识到生命可以朝向一个比尘世更广阔、更纯净的世界,生命就有可以从物质的世界、从外在的层层包裹里突破出来,如蚕在无缝的茧中咬开一个缺口,从而让生命透气,进而能提升生命。

(2)庄子虚学产生背景是面对黑暗世界庄子不认为人能在尘世中找到精神安顿处,从而在心开拓出纯净的世界以与外在世界相对抗。

他需要否定现实才能让自己不被同化,才能建立别样世界来。

庄子注定是孤独的精神守望者。

对黑暗现实的痛苦而深沉的感受是庄子人生哲学即虚学的起点,它开始于对人的现状的分析。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人之所以要虚出那么多的东西,是因为在庄子眼里人是“不祥之人”(《大宗师》):

现实世界的丑陋、污浊等种种不堪使人不祥;人自身的卑污、人对人的战争、人相食于人(《庚桑楚》云:

“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等等事实让人对于人实为不祥;就连人自身最宝贵的、最本己的生命只是气之聚散,不为人所有: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气是真实的、惟一的、不变的本体,而肉体是暂时的、无定性的、虚假的。

人自身对人而言也是不祥的。

(3)庄子“残酷”的否定现实以及人自身目的是为使人回归纯净、齐等、自在之道,从而让生命重新新鲜起来,将已死之心复活,让生命突破其局限而朝向高远之道:

逍遥即消摇,消摇即做虚的功夫使之进入道境。

因为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是人自己将通道之途阻塞。

通过以道观人观世,使人反观自身之卑微乃至卑劣。

人若虛去成心、习心、固有思维方式等以最平常、最自然的童心去看世界,道就在我们的身边(《知北游》云道无处不在在瓦砾甚至屎溺)乃你我的肉身。

道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新鲜世界,其目的是颠覆现有观念,重新还原人、世界的本然面貌。

庄子以道替泥淖生命打开一个缺口,使苦海挣扎者得以喘息,人可以再次为“人耶人耶”欢跃:

仰望道帝与之同化,从而生生不息,精神永得安顿。

归道式的心游净化了不堪重负的灵魂,从此人们在精神世界里就可以完成畅游而不必远游避世。

(4)庄子虚学与老子守柔、处下之虚柔之学不同。

一为向道之术,一为处世之术;一为否定现实开创新世界(道或建德之世)即革命派,一为承认既成世界(守柔、处下本身就暗示有刚强者在上以致于不得不“清虚”“卑弱”,柔、下是作为刚、上补充面出现的,所以老子至少是承认乃至维护现实秩序的)而希冀人君无为而治让老百姓有存活空间的改良派。

二者境界有高低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