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体会.docx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体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会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王宏
开学伊始,小学教研部组织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会。
学习活动中,我的体会颇深。
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使我更加清楚的解到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我最深的感触。
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相比,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
一、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分四个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标准》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标准》中改为: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数学是科学这一学科定位上,我体会到的是数学本质的回归。
在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将数学定位在一种过程,强调了数学是活动,课程是生成的,但却忽视了数学本身的性质,即:
研究数量及图形的关系的。
这将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关注数学本质,强化对“数”与“形”的研究。
三、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中改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基本理念,首先是在明确了数学是什么?
的基础上提出的。
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教学理念上的定位上,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与数学教育的公平性。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标准》中改为: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特别 关注了一些内容提法、
(一)注意 四个关注:
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创造意识。
小学阶段的知识,有很多都是为初高中学习做铺垫,所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课标修订稿里再一次强调了“创造意识”这说明我国对创新性人才的渴求,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创造意识,因此在小学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是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以什么样的载体去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想去创造,我认为创设情境和评价很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呢?
关键在于“问题解决”。
每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调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创新。
因此,教学中要树立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二) 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1.过程和结果;
2.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
3.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4.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每条中的前者,忽视了后者,使得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标准》中着重说明要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指明了数学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是辩证的统一,强调了学生经历对数学的抽象、通过计算尝试总结计算方法,通过数据收集与处理过程学会统计的方法,同时也强调了结果的正确性;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要各展其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是,不再单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承认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同步发展,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合情推理,不需要进行严格的论证;数学生活化与知识系统性是相互依存的。
(三)注意找准五个设计切入点:
情境、过程、操作、策略、联系。
这五个设计切入点,既可以当作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也可以当作教学的关注点。
在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强调了创设情境、体现过程、注重操作与策略多样,唯独没有强调“关注联系”。
这一点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强调不代表不要关注了,因此在《标准》中多次提出类似知识联系、教师讲授等,我们几乎要丢弃的传统的东西,重新唤醒对数学本质的关注。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是,今天我们要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探究过程,呈现给学生哪些学习策略与解题策略,以及用什么方式来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五、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
“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标准》中改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同时还提出了“两能”: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对学生培养目标。
多年来,“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的核心,在基础教育中影响深远,使孩子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
但仅仅是记住了知识,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上显得十分薄弱,也就是说缺少的是“创新”,标准中“四基”更加体现了发展性与创造性。
通过“四基”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也有变化、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
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标准》中改为:
: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七、教学注意六大核心理念: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随机意识、应用意识
核心的理念也就是各领域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这里可以与具体目标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各知识领域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学实践中的一条隐线,贯穿于每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课时目标的达成,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各种意识、理念。
八、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
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表述方式更加合理。
九、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总之,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注意减少课程难度,还增添了一些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
具体体现在给中小学课程里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点。
同时,在普遍增加新知识点,同时去掉一些旧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能够完成对中小学课程教育难度的调整,这个难度总体上来说是适当的降低。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知识点具体的变化,同时,要看到通过课程内容设置的标准调整,会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
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具体变化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
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