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830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之欧阳家百创编

名词解释

欧阳家百(2021.03.07)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

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

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

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

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7、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代表作家:

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解答题

1、《废都》的时代文化象征意义

(1)小说反映了90年代的整个社会尤其是文化界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废都"意识和"废都"人格形态。

(2)体现了旧文明机制的崩溃,新旧事物交织并存,精神上是旧的惯性与新趋势的矛盾斗争,预示了当代文化中知识分子精神危机、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及世界文学中的"世纪末情结"。

小说表现的社会反文化沉沦触目惊心,寄意深刻而沉痛。

2、余秋雨散文的特征

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

(1)文化题材和文化意识,通常以游记的方式进行一种文化的思考,赋予景物一种人文的关怀和个人的思考,并且不断在作品中进行传统文化以及人格精神的寻觅和批评思考。

例如《西湖梦》、《白发苏州》。

(a.探求文化形成的奥妙,通过历史的遗留物来追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出极大的神往。

如《莫高窟》。

b.在追寻文化的同时,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

如在《道士塔》中,隐含了对文化际遇的深沉感叹,也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文化批判和审视的精神。

c.对文化缔造者的赞美。

如《都江堰》

d.尤其关注文人的命运,描述一代代正直的文人的悲惨命运。

(2)强烈的感性色彩与知性色彩的融合,情感深沉浓烈,重视个人的感悟和联想,自然生成一种理趣,叙事的小说化,场景营构的戏剧化,议论化的抒情。

通过对文化的一种审视,不停寻找一种理想的美好的人格,并以一种极为深沉与悲壮的情绪表达出来。

(3)诗性化的语言,议论化的抒情,前者如《西湖梦》,后者如《风雨天一阁》。

3、巴金的《随想录》的特征及意义

特征:

(1)内容方面: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痛失亲友进行追忆。

如《怀念萧珊》;在揭露和谴责"文革"残酷和荒诞的同时,对自己心理行为进行解剖,表现了一种对现实,历史的坚定的介入,干预的姿态。

如《小狗包弟》

(2)艺术方面:

说真话,抒真情,形成热情峻急的风格;文字朴实,记叙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痕迹。

意义:

巴金的《随想录》是"文革"心灵的博物馆,深刻再现了"文革"期间其人其事其感。

所具有的说真话的品格,表现了一个老艺术家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4、90年代消费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人文性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在中国基本成形,文学与政治逐渐疏离,传播空间得到拓展,文学与市场结合,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文学市场效应和娱乐休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

同时一些学者也把人文精神的衰落和文学式微看作是消费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5、寻根小说的基本特征

(1)寻根文学是寻找民族整体生存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形态,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并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3)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

以寓言式象征展开对人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思考。

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4)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寻根作家大多有知青背景,对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描写。

比如张承志《黑骏马》。

(5)多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

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6、马原小说的基本特点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被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他的小说以元叙事为特点,把如何"叙述"提到了小说本体的高度,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作者或朋友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不断交织拼贴的结构构成非逻辑叙事结构。

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暗示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

《冈底斯的诱惑》是其特征的具体呈现。

7、汪曾祺小说的特征及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

特征:

(1)小说篇幅几乎都是短篇。

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也就使得小说多为回忆性叙述。

(2)取材于故乡,对故乡民俗风情的描绘,使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风俗不仅作为形成人物性格的环境,而且成为小说主题的组成部分。

(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4)文艺性的叙事。

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5)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意义:

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破除了传统的审美认知模式,表征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8、先锋小说特色。

(1)叙事上采用"元叙事""元小说"策略,暴露作品虚构化和人物、情结、结构的编造过程,凸显作家的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主体性。

(2)文学概念上实现了"形式即内容"的革命,认为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怎么写"是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为形式主义小说。

(3)语言上则高度感觉化和游戏化,通感泛滥,比喻奇特。

话语的叛逆性。

(4)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

先锋小说的价值观:

"去尊重每一个人--确确实实的每一个人--是一项真理。

"余华: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余华:

《活着·前言》)。

(5)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形态多样化。

先锋小说完成了从审美精神、文本形式到生存哲学的现代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中国化实际转折。

9、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

先锋小说从语言功能,文本构成形式,写作及生存观念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

(1)马原被称为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者。

他的作品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将"元叙事"运用的炉火纯青。

如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开篇就写到"当然,信不信都有你们",这就成了先锋小说的一个文本基调。

故事叙述人不断在文中出现,在叙述人成和叙述角度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难以捉摸的叙述迷宫。

作者又不断在故事之外揭露将这些故事时对于文本的结构等的构思,营造出了"似真幻觉"的迷津感。

(2)孙甘露则钟情于语言实验,经常做语言的游戏。

语言诗化的意味有其浓烈,形成了语言美学试验的极端化。

如《信使之函》中,出现的"诗是……"的定义达数百种,构成了强烈的诗化意义世界及极大的阅读挑战。

(3)余华则对生存状态作了更多的探索,对人性恶,暴力,死亡的表现和冷漠化叙述是其基本特征。

余华沉迷于赅人暴力的描写中,同时其叙述基调又完全是一种局外人毫无情绪冲动的纯客观,冷漠化,描写内容与叙述基调间构成强烈反差,以世界的"恶"本质,非理性世界来解构性善,理性世界。

论述题

1、结合作品论述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1)叙事立场:

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平民化叙事。

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

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

--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

新写实小说作者消解了其是非,善恶,褒贬等主体价值先设和介入,以冷漠化的不动声色讲述故事。

如《一地鸡毛》,在展现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让人看不到作者的爱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2)叙事话语:

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日常生活叙事--食色、性、结婚、生小孩、油盐柴米将醋茶,为了生存找门子拉关系等等。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食。

《伏羲伏羲》--色。

新写实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下层庸庸生命的注目与关怀,尤其是对琐屑零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如《一地鸡毛》中塑造的小林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所记叙的事业就是他在家里的日常生活。

(3)叙事法则:

新写实主义小说大量地借鉴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

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

其二,移植新的叙事手法。

写生活流。

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

(4)叙事风格:

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原生态叙事。

所谓原生态叙事,就是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客观自然地描写生活,不仅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而有意识地展示生活底层的东西,写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注重情节,人物上的"非典型"化。

新写实小说在写法上谨遵"流水帐"式的生活本来面目的原生态呈现,即所谓的"还原"。

如《烦恼人生》中,写印家厚普通一天的生活,作者所要展现出这种平凡人日常生活的还原。

2、分析海子《麦地》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因为神性体验和生命理念对其创作的渗入,海子的麦地意象使得诗歌空间呈现出空前的广阔和深邃。

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

麦地之于海子,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

海子对麦地的体验是复杂的。

(1)诗的第一节,乡村随处可见的麦地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乡村世界。

看似是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

他不张扬,始终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2)接下来,诗人在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说:

"在歌颂麦地时,我要歌颂月亮。

"

(3)第三节则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流露着乡村气息的图景。

他把自己的博爱的精神升华,由爱父爱,爱劳动人民到爱大自然的小生灵,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4)下文中,"麦地"这个意象不断的出现,反反复复,这正是因为它也是作者耗尽生命竭力吟咏的对象。

那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

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

《麦地》让读者享受到了宁静,同时也明了了诗人海子的内心世界,懂得了他对静谧灵魂的追求,对劳动、创造和生存的赞美,以及他自己的生存理念。

3、《白鹿原》的史诗性特征

(1)时空跨度大,结构宏阔,全方位的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社会内容。

小说展示了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以一个小村落白鹿村为支点,以白,鹿两家的宗法族权斗争为线索,家族斗争与社会政治生活变迁的明暗两线的结合,加之性关系的辅线暗藏,既曲折复杂又井然有序,大气磅礴与精微细致兼具,全面的展示了儒家文化。

(从民间视角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人物命运浮沉尽收眼底,既有对中国农业社会状貌的全景式,史诗式展现,又有对民族文化深层特征的深入发掘,构成"民族灵魂的秘史"。

(2)主题宏大深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品中融入了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间,如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但作者却以民间视角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形象尽收眼底。

a.对社会风貌的展现:

讲述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白鹿原上的人、事也随之此起彼伏,沧桑浮沉,搅得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

如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等。

b.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和民间特征。

如白嘉轩是作为儒家"仁义"和道德理想的现实维护者;鹿子霖是作为与农耕文化相对的商业负面文化象征;鹿三是代表忠与勤的底层农民。

c.小说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对于性政治的描写。

小说中,诸多性关系成为了政治、权力斗争的另一个战场,作为一条辅线也构成了"民族灵魂的秘史"的另一个隐喻体系。

田小娥的性经历则深刻的再现了这一特征。

(3)风格凝重、苍茫,具有悲壮的历史感和深沉的命运悲壮感。

迭用长句、排比、博喻,使得文章气盛理畅,再加上意象鲜活,通俗传神,更具感染力。

所以成就了这部大气磅礡的民族史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