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06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8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docx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考研笔记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学习重点问题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以行政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监督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

  所谓行政关系,就是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具体包括以下两类:

  1.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在对外进行管理过程中与管理相对方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

  2.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同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行政机关与法律授权的公共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属于监督行政关系,行政主体居于被监督、被审查的地位。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1.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关系为基础,但不等于行政关系。

只有当行政关系为行政法调整,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时才转化为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法律关系,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的存在,是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先决条件。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能由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商约定。

当事人既不能自由选择权利、义务,也不能随意放弃权利、转让义务,只能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首先,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行政主体一方当事人往往处于支配地位,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职权的行使。

其次,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不以双方主体意见一致为必要条件,行政主体可以单方面地设立或变更行政法律关系。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总是交叉重叠的,权利与义务很难分开,从这方面看是其职权或权利,从那方面看则是其职责或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行政争议实行行政主体先行裁决制度。

行政程序不同于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程序也不同于解决民事争议、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因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

既可以是物质形式,也可以是货币形式;既可以是消费资料,也可以是生产资料。

  2.行为。

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行政主体的行为,也可以是行政相对方的行为。

  3.精神财富。

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学术著作、专利、发明等。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即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被监督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除必须存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具有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根据,即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

没有行政法律规范的确认和调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就无法确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2.具有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没有法律事实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规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事实就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法律事实,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等。

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有意识的能产生相应法律后果的活动,如行政主体的治安管理处罚行为、行政相对方申请某种许可证的行为等。

既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就是指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变更。

包括: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主体的增加、减少或改变。

  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物、行为或精神财富的变更。

  3.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变更。

权利义务发生变化。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消灭。

包括:

  1.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消灭;

  2.权利义务内容的消灭。

原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已实现或为新的内容所代替。

  五、行政法的法源、特点与分类

  

(一)行政法的法源

  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根据制定主体、效力等级以及制定程序的差别,行政法的法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宪法。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据。

其中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行政法的各种具体规范起统率作用。

因而宪法中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组成及基本职权、职责、活动原则,公民在有关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等的规定即是行政法的法源之一。

  2.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作为行政法渊源的法律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某一项法律的全部法律规范均属于行政法规范;二是某一项法律的一部分或某一条款属于行政法规范,其他部分或条款属于其他性质的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部门规章则是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行政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关于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活动方式等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范是行政法的重要渊源。

  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以及有权进行解释的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对有关行政法规范所作的解释,也是行政法的渊源。

  6.行政法的其他渊源。

包括我国政府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中有关行政管理的内容、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有关法律文件等。

  

(二)行政法的特点

  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有下列五个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行政法是由各种形式的、分散的行政法律规范组成的总和。

  2.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

  3.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行政法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各个领域。

  4.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稳定性相对较差,但拘束力与强制力突出。

  5.行政程序性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三)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2.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分为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3.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

 六、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与刑法、民法并列的我国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

  行政法在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2.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分类

基本原则

具体要求

合法性的要求

合法行政

法律优先(行政活动不得违背现有法律);法律保留(行政活动应当依照法律的授权进行)

程序正当

行政公开(保障知情权);公众参与(表达意见陈述申辩);公务回避(实体回避与程序回避)

权责统一

行政效能(赋予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行政责任(行政违法或不当应承担法律责任)

合理性的要求

合理行政

符合正常理智;公平公正对待;考虑相关因素、不考虑无关因素;符合比例原则

高效便民

行政效率(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履行职责);便利当事人(减轻当事人程序负担)

诚实信用

行政信息真实(行政机关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保护信赖利益(行政行为不得随意变更)

 第三章行政主体概述

学习重点问题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这是行政主体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个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行政职权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依其来源一般分为两大类:

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

  行政职权具有多样性。

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权力: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许可权;(3)行政确认权;(4)行政检查权;(5)行政奖励权;(6)行政物质帮助权;(7)行政处罚权;(8)行政强制执行权;(9)行政合同的签订权;(10)行政复议权;(11)其他行政职权,包括行政指导权、行政裁决权等。

  行政职权具有以下特征:

  1.强制性。

行政职权是法定权力,具有国家强制力。

  2.不可处分性。

行政职权体现着国家意志,未经法律许可,不得转移或放弃,不得自由转让或处分。

  3.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行使职权也就是履行职责。

  三、行政职责的含义与内容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相应变化。

  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具体内容包括:

  1.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定职权,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履行职务,不得失职、越权或滥用权力。

  2.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避免程序违法。

  3.行政主体的行为必须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避免行政失当。

第四章行政机关

学习重点问题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的、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