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428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7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doc

康复功能评定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康复功能评定

属于操作意义上的概念,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2、康复功能评定学

专业基本课程

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

1、1980WHOICIDH-1

①残损(Impairment):

疾病解剖结构组织

外伤生理功能异常变化器官功能障碍

发育障碍心理功能系统

②残疾(Disability):

能力障碍,活动受限+残疾

③残障(Handicap)

2、1996WHOICIDH-2

3、2001WHOICF

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

1.康复评定

2.设定康复目标

3.制定治疗计划

4.实施治疗计划

5.康复疗效评定

四、康复评定的目的

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

2.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

3.确定康复治疗项目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5.判定康复疗效

6.判断预后

7.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8.评估投资-效益比

9.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

第二节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

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

采集病史

检查、测量量

确定存在的问题

确定残存功能

或能力

寻找功能障碍的原因

寻找功能性活动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学诊断

检查、测量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

一、收集资料:

1、采集病史:

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疗过程、功能史、生活方式、康复目标和期望、职业和家庭状况。

2、检查与测量

物理检查及各种功能障碍、能力障碍和社会障碍的评定。

三个层面的康复评定

功能障碍的评定

能力障碍的评定

社会性障碍的评定

l人体形态

lADL

l居住环境

l关节功能

l生产性活动

l社区环境

l肌肉功能

l休闲活动

l社会人文环境

l运动发育

l生活质量

l运动控制

l感觉

l有氧运动能力

l神经心理学

二、分析资料

三、解释评定结果

(一)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形成障碍学诊断

(三)设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资料计划

四、记录

(一)记录的基本要求

1.内容真实、可靠。

2.描述精炼、重点突出。

3.记录格式规范、系统。

4.记录及时。

5.保持记录的连续性。

(二)记录方法SOAP格式

S(subjiective):

主观资料,是患者及家属的陈述。

O(objective):

客观检查所见,观察、检查或测量的结果。

A(assessment):

评定,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制定目标。

P(plan):

计划,治疗计划和具体治疗方案。

五、康复评定的时期

1.初期评定

2.中期评定

3.末期评定

4.随访

第三节康复评定的类型与实施方法

一、康复评定的类型

1.定性评定:

肉眼观察,问卷调查

2.半定量评定:

Brunnstrom六个阶段,MMT,Barthel指数,FIM

3.定量评定:

ROM,步态分析

二、常用的康复评定实施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量表法:

等级量表(Brunnstrom六个阶段,MMT),总结量表(Barthel指数,FIM)

4.仪器测量法

5.视觉模拟尺法

三、检查与测量方法的评估

(一)信度(可靠性)

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包括:

1.测试者内部信度:

同一测试者

2.测试者间的信度:

不同测试者间

(二)效度(准确性)

指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测量工具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的。

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康复评定的原则(评定方法与评定工具)

1.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工具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评定方法

3.根据评定目的在同类工具中教学选择

4.评定与训练方法的一致性

5.根据障碍的诊断选择具有专科特点的评定内容

6.选择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方法

7.考虑时间因素

二、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标准化评定方案时需进行严格的培训。

2.检查应从筛查开始,如有必要,则应在筛查的基础上进行收入的详查。

3.避免滥用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4.重视和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患者,患者家属,其他专业人员)。

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指测定身体整体与局部的长度、周长、距离和容积,内容包括身长、体重、坐高、胸围、腹围、头围、指距、四肢长度和周径、皮下脂肪厚度以及人体姿势。

第一节测量标志点

一、颅区体表标志点

1、乳突

2、枕外隆突

二、胸部体表标志点

1、胸骨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连接第2肋,相当于第4胸椎下缘

3、剑胸关节连接第7肋,相当于第9胸椎下缘

4、剑突

5、肩胛冈第3胸椎棘突

6、肩胛下角第7肋

三、骨盆体表标志点

1、髂前上棘ASIS

2、髂棘

3、髂后上棘PSIS

四、上肢体表标志点

1、锁骨

2、肩峰

3、肱骨大结节

4、肱骨小结节

5、肱骨结节间沟

6、肱骨内、外上髁

7、尺骨鹰嘴

8、桡骨茎突

9、尺骨茎突

五、下肢体表标志点

1、股骨大转子

2、股骨内、外侧髁

3、胫骨内、外侧髁

4、胫骨粗隆

5、腓骨小头

6、内、外踝关节

第二节测量内容与方法

包括身长指标(身长、四肢长、残端长)、体重和周径(躯干和四肢)指标、皮下脂肪以及姿势的观察。

一、身长

测量时,应保持头正、颈直、挺胸、收腹、双下肢伸直,赤脚,足跟并拢在一条线上,足尖打开约30-40度。

二、体重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正常(normal)24kg/m2

超重(overweight)>24kg/m2

肥胖(obesity)>28kg/m2

三、四肢周径

1、皮尺围绕肢体的松紧度以皮尺在皮肤上稍松动为宜,通常每隔5cm测量一次,并两侧对比。

2、常见测量部位在大腿周径,测量点在髌骨上缘及上方5、10、15、20cm处。

髌骨上缘5-10cm处反映出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的情况,15cm以上为大腿全部肌群。

四、四肢长度的测量

(一)四肢长度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点

上肢长

坐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上臂长

同上

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前臂长

同上

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手长

手指伸展位

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起始到中指末端的距离

下肢真性长

仰卧位,骨盆水平,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髂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或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下肢外观长

仰卧位,双下肢对称伸展

脐到内踝的距离

大腿长

同上

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间隙的距离

小腿长

同上

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足长

踝关节中立位

足跟末端到第2趾末端的距离

(二)下肢真正长度差异与外观长度差异的区别:

外观长度差异:

髋关节屈曲或内收畸形,或骨盆倾斜

真正长度差异:

胫骨或股骨短缩

(三)胫骨或股骨短缩的鉴别方法:

仰卧,双膝屈曲,双足平放在检查台上

1、肢体短的一侧膝关节低――胫骨短缩

2、肢体短的一侧膝关节低并且较另一侧靠后――股骨长度变短

五、截肢残端的测量

残端长度分为实长和有效长。

有效长为实长与其左右径或前后径之比。

(一)截肢残端的周径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

上臂残端

站/坐

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前臂残端

同上

从尺骨鹰嘴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大腿残端

站立位

从坐骨结节开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小腿残端

坐位

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起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截肢残端的长度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

上臂残端长

站/坐

测量腋窝前缘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前臂残端长

同上

测量尺骨鹰嘴沿尺骨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大腿残端长

站立位

测量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小腿残端长

坐位

测量髌韧带中央至残端末端的距离

(三)截肢残端左右径与前后径

1、残端左右径

大腿:

立位,在坐骨结节水平从大腿内侧水平位至大腿外侧面的距离

小腿:

坐位,髌韧带中央部的宽度

2、残端前后径

大腿:

坐位,长收肌肌腱到坐骨结节的距离

小腿:

坐位,髌韧带中央到腘窝的距离

六、脂肪厚度的测量(mm)男女

1、上臂:

肱三头肌肌腹部位10.417.5

2、腹部:

右腹部脐旁1cm处5-1512-20

七、人体姿势的评定

1、正常的姿势有赖于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平衡功能的正常以及良好的姿势习惯。

2、姿势的观察包括对头颈、肩胛骨、脊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足的观察。

3、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测量,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铅垂线:

是将铅锤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下垂线。

(一)后面观

1、正常所见

头颈:

无侧倾或旋转

双侧肩峰、肩胛下角:

平行

双侧骨盆:

同高

臀纹:

同高

双侧腘窝:

在同一水平线上

双侧内踝:

在同一水平线上

跟骨底与跟腱:

在同一条线上,并与地面垂直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脊柱棘突、臀裂、双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头颈部:

有无侧偏、旋转或向前

肩胛骨:

双侧是否同高,与脊柱距离是否相等,,有无翼状畸形

骨盆:

双侧髂棘是否在同一高度

股骨大转子:

双侧是否同高

膝关节:

有无内外翻,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有无弯曲,双侧腓骨头是否同高

足:

有无内外翻畸形,有无扁平足,有无多足畸形(toomanytoessign)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

头颈:

直立,无侧倾或旋转

双侧肩峰:

等高并对称

双侧骨盆:

同高

髌骨:

位于正前面

腓骨头:

双侧同高

足:

双侧内侧弓对称

2、检查方法与内容

头颈部:

有无侧偏、旋转或向前

肋弓:

有无侧方隆起与旋转

骨盆:

手放在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

膝:

有无反张、内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

足:

有无内外翻畸形,有无扁平足,足大趾外翻

(三)侧面观

1、正常所见

(1)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四个生理性弯曲:

颈椎前突,胸椎后土,腰椎前突,骶椎后突。

(3)骨盆无旋转,膝关节0-5度屈曲,足纵弓正常。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肩峰、大转子(髋关节后面)、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外踝前约2cm

(2)观察内容

头颈部:

是否向前伸

胸椎:

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

腰椎:

前突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