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学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386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武传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武传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武传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武传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武传学生.docx

《苏武传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学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武传学生.docx

苏武传学生

《苏武传》导学案(学生)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

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

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

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永平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

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

他被任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

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

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

终年61岁。

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

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

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

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

《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

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平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

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

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

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

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

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

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

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

第一课时预习案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始以疆壮出                

探究案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          

                            

   兄弟亲近          

   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

   

   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      

   武等实在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2)空以身膏草野    

   (3)反欲斗两主      

   (4)单于愈益欲降之   

   (5)何久自苦如此    

   (6)王必欲降武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2)羝乳乃得归        

   (3)杖汉节牧羊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5)惠等哭,舆归营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何以女为见

   

   (4)子卿尚复谁为乎

 

   (5)何以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检测案

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zhòng)负国   扶辇(niǎn)   单(chán)于

B、弋(yì)射     纺缴(zhuó)  驽(nú)怯

C、熅(yūn)火     牧羝(dī)   廪(lǐn)食

D、啮(niè)雪     自分(fēn)   马畜(x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谋)

B、(虞常)私候胜曰(拜见)

C、而收系张胜(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定罪、治罪)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状语武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女为人臣子,不顾思义

B、自分已死久矣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武闻之,南乡号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B、单于壮其节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其一人夜亡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第二课时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苏武的一生是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一生!

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探究案

1、口头翻译课文

 

2、请用标题化的语言概括课文情节

 

3、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检测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乃引刀自刺。

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子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

1、把下面的四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译: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译:

                                                                                                               

(4)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译: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3、在这段文章里还写到了同去的张胜以及卫律,他们三人被扣留在匈奴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用是什么?

答:

                                                                                                                 

                                                                                                                      

                                                                                                                     

4、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幅对联概括苏武在胡地的生活状况和情景。

 上联:

                                  

 下联:

                                  

第三课时、

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3)、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

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

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

客或谓吉曰:

“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吉曰:

“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

“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

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

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吉乃叹曰:

“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

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

”掾史由是益贤吉。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吉止驻,使骑吏问:

“逐牛行几里矣?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

“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是以问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五凤三年春,吉病笃。

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

放长假,使……离职。

②刺取:

刺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

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

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