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29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ocx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所谓“数学学习困难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困难生”)。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尖子学生的外流,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

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困难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困难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一门中学的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至于数学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概括地说,学生的数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模式

(一)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剖析困难生的成因,按成因的不同性质将困难生分成若干类型。

2、明确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难点,并确定解决难点的若干策略。

3、提出转化困难生的若干策略,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生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针对产生困难生的成困,调整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减少困难生的产生,控制困难生面。

(二)模式

本课题研究采取下列几种模式:

1、学生自我监控调整模式

连续二次章节考试(会期中、期未考试)不合格者,视为“困难生”。

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自我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归属相应类型,主动调整学习态度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生互助组转(化)困(难生)模式

指定2-3名数学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困难生”组成学习互助组,帮助困难生学习。

3、教师个别指导转困模式

教师对困难生建立档案,分析成因,开展谈心和辅导活动。

从思想、学习方法、情感意志到学科知识等各方面进行辅导,并将学生变化情况情况记入档案,不断调整完善帮困策略。

4、课题小组研讨模式

对全体困难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现行教材体系中的难点,难点落实后课题组成员分头开展突破难点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难点的突破。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困难生成因分析

产生困难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观不正确。

由于教师(包括现任高中教师和过去的初中教师甚至小学教师)本身到数学观认识的不正确,或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形成了偏面、甚至错误的数学观。

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所具有的秩序、和谐和统一美的规律,他们为解题而学数学,也因解题而感到单调、枯燥和恐惧。

不正确的数学观影响着他对数学的看法,也影响着他的学习热情。

2、智力较差。

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运算和知识应用的能力确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智力不佳,无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而成了困难生。

3、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有正确的动机,以兴趣为先导,意志为后盾。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成就动机低,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他们认为数学难学,没有信心,不能正视和有效地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久而久之,发展成为困难生,这是绝大多数困难生的共性。

4、初、高中衔接不良

初中与高中在教材内容、教师教法、思维要求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九年义务制初中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高中数学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这是初、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的落差。

初、高中教师的教法也有所区别:

由于初中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小、教学要求低,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慢,而高中数学教学的进度较快,即使是重难点内容也不可“细嚼慢咽”,反复讲练;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生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这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初中数学较为形象直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数学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初、高中数学学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上述差异的存在,致使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一后感到无法适应,成绩开始滑坡,学习进入“困难期”。

5、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原因

造成困难生大量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学校教师及社会方面的。

为偏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教学中常会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等生培养轻困难生辅导等不良做法,又由于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方面差异的足够重视,教学中就会出现节奏过快、要求较高、教学模式及要求简单划一的现象。

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良,过高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望洋兴叹,自叹不如。

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困难生漠视,又会使他们消极悲观、自暴自弃。

社会对学校不尽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学校不正确的办学方向很容易使教师形成上述不良做法,这也是导致困难生不断产生的又一个原因。

(二)困难生类型

1、动机型:

这类学生由于数学观不正确,学习动机不强烈,缺乏内驱力,对学习数学缺乏应有的重视。

2、智力型:

这类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理解、记忆等能力较弱,对学好高中数学客观上存在着不利的先天因素。

3、意志型:

这类学生虽然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也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他们的意志较为薄弱,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长期坚持勤奋刻苦的学习状态,一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最终落入困难生的行列。

4、情感型:

这种学生性格内向,内心脆弱,常常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或是考试失利后遭到家长的责怪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会因此与师长产生隔膜,有的学生还会因为偶尔的考试失利而觉得无地自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5、学法型:

这里指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那部分学生。

(三)转化困难生的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教师可采取下列做法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数学观:

①揭示数学发展规律,展示数学结构特征;

②突出合情推理,重视原理数学;

③寓应用于教学之中,提高数学化的水平。

2、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减少困难生的出现,转化业已产生的困难生,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下列观念及由此产生的做法是亟需改变的:

①重教师讲轻学生学;②重进度轻落实;③重优等生轻困难生;④重智力开发轻情感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有效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为减少困难生的产生,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节奏、要求和难度,重视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那种“快马加鞭赶进度,腾出时间总复习”或“瞄准高考要求,力求一步到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对困难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相反,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和期望,增加感情投入,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使之轻装上阵。

3、创设互助的群体环境,营造有利于困难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群体环境对于其每个成员(特别是困难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困难生、人人愿意帮助困难生学习的良好风气。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成立四人学习小组,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后由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良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充当困难生的“小老师”,小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检查作业并帮助订正错误。

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

4、精心组织初高中衔接教学,防止分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长期在同一种环境中观察和思考问题,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对事物的认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难以有新的突破。

初中学生由于三年基本上是在同一环境中度过的,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加之从初中到高中,教材内容的脱节、教学要求的提高,高一学生感到不适应自在情理之中,为此,高一教师应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首先,应认真上好过渡课,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绝对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方程组及不等式的组解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判断与讨论等,在高一教学中可采取减缓坡度、分散难度等做法,确定“低起点、迈小步”的思想。

其次,要注意挖掘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联系,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统一体系,让学生体会到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自然和必要的延伸提高。

再次,应告知学生初、高中数学在知识、学法、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要求他们主动适应这样差异,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新角色。

1、加强对困难生的学法指导。

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概念理解不充分、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思想品质欠佳。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技能,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在《函数》一章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几个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讲评:

题1 已知函数y=x

-1(x∈A)为奇函数,求A。

面对此题许多学生感到不解:

明明是偶函数如何成为“奇函数”?

定义域又如何求?

经教师启发“奇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后,学生才明白过来,理解了题意后自然就可得出答案A={1,-1}。

通过此例向学生强调理解概念和弄清题意的重要性。

题2 已知f(x)=

+1,求其反函数,并指出点P(0,1)是否在反函数的图象上。

不少困难生会很“轻松”地得出“f

(X)=(X-1)

(X∈R)及P点在反函数的图象上”这一错误答案。

教师问:

反函数的定义域究意是什么?

学生答:

原函数的值域。

教师:

那请你求出原函数的值域来。

这时,学生才会意识到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反函数的概念而导致错误。

题3 讨论函数y=

-

的奇偶性。

“困难生”对此题感到困难的原因是缺乏对式子进行恒等变形的意识和能力,等教师提醒须对原式通分后,他们就不难解决了。

于是教师就对学生强调:

对代数式,简单超越式进行恒等变形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基本技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积累。

1,x∈[0,1]

题4 已知f(X)=

x-3,x

[0,1]求满足的f(f(x))=1

的X的取值范围。

对于这样一个难度不算很大的习题,那些困难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的试图求出f(f(x))的表达式,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浅层次性等特征。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先问:

若将条件式f(f(x))=1改成f(x)=1,则x取什么值?

(答:

x∈[0,1]或x=4),再问:

使f(f(x))=1成立,外层括号内f(x)可取哪些值呢?

学生立即答:

f(x)∈[0,1]或f(x)=4。

这时,学生已明白此题该如何解了。

解题结束后,问一位学生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什么,回答:

要想到先求出f(f(x))=1中外层括号内的f(x)应满足的条件。

教师指出,这正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的运用。

要想完整地解答本题,还需要有深入思考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这正是那些困难生所欠缺的。

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训练,不失为培养困难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6、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困难生在知识结构、智力、心理素质、情感方面与优秀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划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困难生适当放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以激起其参与意识并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听讲。

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

单元测验分AB两分卷子,规定困难生完成难度较小的B卷(困难生名单每学期调整一次)。

我们还尝试将一个教师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按数学基础好坏分成A、B两个班,在A、B班中按不同的教学要求上课,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可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对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难点的研究

通过调查与分析,将以下十项内容作为高中数学学习难点

①函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②二面角的计算;③不等式的证明和求解;④复数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⑤排列组合应用题;⑥数列递推式问题;⑦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⑧坐标平移;⑨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的意义;⑩求动点的轨迹。

四、效果与评价

本课题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分析了产生困难生的主要原因;对困难生的类型作了划分;并提出了一些防止困难生产生、促使困难生转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这为防止困难生的产生提供了不少经验,为更有效地做好转困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少接受“转困”的学生反映,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并不是厌弃他们,而是热情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找到了成绩差的原因,老师们的劳动不仅使他们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使他们明确了问题的根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对课题组老师来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观念,特别是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使自己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审视教学过程。

对数学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有了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困难生的看法,过去一味地认为成绩差的学生,要不是智力差就是学习态度不好,现在则会更多地从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进行反思,不断将其提高和完善,对教材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手法的建议,为新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表是对82名高二时被列为困难生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问卷形式)的统计结果

表1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

非常感兴趣

较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人数

1

5

12

27

38

40

49

25

比例

1.2%

6.3%

14.6%

34.1%

46.3%

50.6%

59.7%

31.6%

(注:

高二时82人参加调查,高三时79人参加调查,表2-表4同)

表2对数学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的调查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满意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不满意

不知道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人数

23

45

57

31

2

3

比例

28.0%

56.9%

69.5%

39.2%

2.4%

3.8%

以下是对学生有关数学观的调查结果

问题1你认为学好数学的衡量标准是()

A会解数学题

B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能用数学的形式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能用它探索未知世界

D其它

表3问题1的调查结果

A

B

C

D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人数

43

12

24

15

5

39

10

13

比例

52.4%

15.2%

29.2%

19.0%

6.1%

49.3%

12.1%

16.4%

问题2你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是()

A枯燥、乏味B解数学题富有挑战性

C数学具有一种简洁、和谐、统一的美D学得多,用的少

表4问题2的调查结果

A

B

C

D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高二时

高三时

人数

45

31

28

39

12

37

30

31

比例

54.8%

39.2%

34.1%

49.4%

14.6%

46.8%

36.6%

39.2%

下表是高二、高三时全年段学生单元考试(相对难度大体相同)优秀率、合格率的对比:

表5

优秀率(得分率85%以上)

合格率(得分率60%以上)

高二第一学期

高三第一学期

高二第一学期

高三第一学期

30.2%

32.1%

67.4%

78.0%

一、结题后的思考

转化困难生是一期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我们已对转困工作积累一定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象的不同,必定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策略,完善教学艺术。

我们认为以下是教师或学校或有关部门今后应该加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关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上述关于难点的描述中,部分难点是教师学生所公认的,但尚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研究。

2、困难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原因,很难适应快节奏快进度的数学课,而教师为了跟上普遍的教学进度,又不得不这样做,这对防止困难生的产生极为不利。

3、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自然会导致困难生的产生。

而对这些学生(特别是人数较多时)进行个别辅导,常常会因极大地牵制教师的精力,而让教师半途而废。

学校应该考虑分层次教学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行政上为分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林保平.关于高中生数学观的思考,数学通报,2001.4

2、罗正华.教育学,东北师大出版社

3、刘明祥.浅论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数学教学研究,2001.5

4、张顺燕.数学与文化,数学通报,20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