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26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植物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植物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植物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植物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docx

《植物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理.docx

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含水量

Ø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

水生植物——鲜重的90%以上

地衣、藓类——仅占6%左右

草本植物——70%~85%

木本植物——稍低于草本植物。

Ø一种植物,不同环境下有差异

荫蔽、潮湿>向阳、干燥环境

Ø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组织不同

根尖、幼苗和绿叶——60%~90%

树干——40~50%休眠芽——40%

风干种子为8%~14%

v生命活动较旺盛的部分,水分含量较多

束缚水:

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而不能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

未与细胞组分相结合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百分比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不参与代谢作用,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3种方式:

1未形成液泡的细胞,靠吸胀作用吸水;

2液泡形成以后,细胞主要靠渗透性吸水;

3另外还靠与渗透作用无关的代谢性吸水;

在这3种方式中,以渗透性吸水为主。

化学势(chemicalpotential,μ)每偏摩尔物质所具有的自由能。

用希腊字母μ表示。

可用来描述体系中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本领及转移的潜在能力。

如果物质带电荷或电势不为零时的化学势称为电化学势(electrochemicalpotential)。

物质总是从化学势高的地方自发地转移到化学势低的地方,而化学势相等时,则呈现动态平衡。

水势(waterpotential)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就是说,水溶液的化学势(μw)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的纯水的化学势(μw0)之差(△μw),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所得的商,称为水势。

偏摩尔体积(partialmolalvolume)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浓度下,1摩尔某组分在混合物中所体现出来的体积,称为该组分在该条件下的偏摩尔体积。

偏摩尔体积的单位是m3·mol-1。

纯水的水势定为零,

溶液的水势就成负值。

溶液越浓,水势越低。

水分移动需要能量。

水势高水分水势低

2.细胞的渗透性吸水

(1)渗透作用(osmosis)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就称为渗透作用。

蒸腾作用:

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2.生理意义

(1)是植物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促进木质部汁液中物质的运输。

(3)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1g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收的能量:

在20℃时是2444.9J,30℃时是2430.2J)

4)有利于气体交换,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2)部位

幼小——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木本植物长大后——皮孔蒸腾(约占0.1%)

植物的蒸腾作用绝大部分是在叶片上进行。

角质蒸腾(仅占5%~10%)

叶片蒸腾两种方式{

气孔蒸腾

保卫细胞(GC)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3.气孔运动的机理

(1)淀粉—糖转化学说

消耗CO2,使细胞内pH增高

淀粉磷酸化酶水解淀粉为G1P

水势下降

从周围细胞吸水

气孔张开

GC在黑暗中进行呼吸作用

释放CO2,使细胞内pH下降

淀粉磷酸化酶把G1P合成为淀粉

水势升高

向周围细胞排水

气孔关闭

(2)无机离子泵学说

气孔运动和GC积累K+有着密切的关系

GC质膜上具有光活化ATP酶-H+泵

水解ATP,泵出H+到细胞壁,造成膜电位差

激活K+通道和Cl-通道,K+和Cl-进入GC

ψw降低,水分进入GC,气孔张开

(3)苹果酸代谢学说

GC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消耗CO2pH增高(8.0-8.5),活化PEP羧化酶

PEP+HCO3-→草酰乙酸→苹果酸

苹果酸根使细胞里的水势下降

从周围细胞吸水

气孔张开

K、Ca、Mg、S、P、N、Si、Cl、Fe、Mn、B、Zn、Cu、Mo、Ni、Na及C、H、O共19种元素为多数植物必需。

A)大量元素:

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0.1%以上的元素。

包括C、H、O、N、P、K、Ca、Mg、S等9种元素。

Si

B)微量元素:

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包括:

Cl、Fe、Mn、B、Zn、Cu、Mo、Ni等8种元素。

Na

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

A)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

如:

磷存在于磷脂、核酸和核蛋白中,钙是细胞壁的重要元素。

B)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

如:

钾是40多种酶的辅助因子,还可促进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C)起电化学作用及渗透调节。

如:

铁在呼吸、光合和氮代谢等方面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D)作为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信使。

如:

1)Nitrogen(N)生命元素 

N约占干物重的1-3%。

吸收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尿素、氨基酸等。

A)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组成

核酸、蛋白质和酶、磷脂、叶绿素、光敏素、植物激素(如IAA、CTK)、维生素(如B1、B2、B6、PP)、生物碱等都含有氮;

B)参与物质和能量的代谢

高能三磷酸化合物(ATP、UTP、GTP、CTP、ADP等)、辅酶(CoA、CoQ、NAD(P)、FAD、FMN等)和铁卟啉等。

缺氮生长矮小叶片黄化产量降低

N过多时导致叶色深绿,茎叶徒长,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差,易受病虫危害,茎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贪青迟熟。

2)Phosphorus(P) 植物以H2PO4-和HPO42-形式吸收磷素。

生理功能 

A)组成成分:

核酸、磷脂、辅酶、能量物质等。

B)参与能量代谢:

直接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合成    ATP(ADP+Pi→ATP)。

C)参与糖的代谢和运输。

D)磷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合成。

E)组成缓冲体系。

P的缺乏症:

 

生长特别矮小;新叶色深,呈墨绿色;分枝少,老叶和茎基部常变红。

过多叶片产生小焦斑,妨碍某些植株对硅的吸收,易导致缺锌。

3)Potassium(K)

钾离子进入根部,只以离子形式存在植物体内,主要集中于代谢旺盛部位。

A)调节水分代谢:

渗透势,气孔,蒸腾作用.

B)酶的激活剂:

60多种酶的激活剂,如丙酮酸激酶、谷胱甘肽合成酶、淀粉合酶等。

C)提高抗性:

抗倒、抗病虫。

D)参与物质运输:

K+作为H+的反离子

E)钾促进蛋白质和多糖合成。

F)参与能量代谢:

促进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K的缺乏症

A)植株茎秆柔弱,易倒伏,抗逆性差。

B)老叶枯死有褐色烧焦状斑点--"焦边",叶片缺绿,生长缓慢。

C)“杯状叶”。

3.6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根毛区是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区域

2.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1)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相对吸收

✓相互联系,相互独立

☐2)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对同一溶液中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K+、Na+)

✓生理酸性盐(NH4)2SO4、生理碱性盐NaNO3、生理中性盐NH4NO3

☐3)单盐毒害和离子对抗

✓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不能正常生长,最终死亡

✓不同族金属元素的离子之间具有对抗性质

3.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1 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在根部细胞的表面(H+和HCO3-)

✓间接交换和直接交换

2 离子进入根的内部:

✓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p91

3 离子进入导管:

✓a.被动扩散(木质部离子浓度低)

✓b.主动运输(可被ATP合成抑制剂抑制)

3.7根外营养(叶片营养)

1植物根外营养的吸收特点

A)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为叶片,故又称为叶片营养;

B)营养物质可经气孔或角质层进入叶内,并经胞壁中的外连丝抵达质膜,再进入细胞,最后到达叶脉韧皮部。

外连丝:

是叶片表皮细胞通道,它从角质层的内侧延伸到表皮细胞的质膜。

 

2根外施肥的优点

☐在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时或营养临界期时,可根外施肥补充营养;

☐某些肥料(如磷肥)易被土壤固定而根外施肥无此现象,且用量少;

☐补充植物缺乏的微量元素,用量省、见效快;

☐土壤缺少有效水分时。

☐植物的氨同化

3.9植物氮代谢

一植物的硝酸盐还原

1.1植物硝酸盐还原的主要过程

A)硝酸还原HNO3硝酸还原酶HNO2电子供体:

NADH

B)亚硝酸还原HNO2亚硝酸还原酶NH3电子供体:

还原态铁氧还蛋白

二植物的氨同化

植物氨同化的主要方式

1)还原氨基化:

氨与α-酮酸结合生成相应氨基酸;

2)氨基交换作用:

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到一种酮酸上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和酮酸;

3)氨甲酰磷酸化:

氨与二氧化碳、ATP结合形成氨甲酰磷酸;

4)酰胺化作用:

氨与氨基酸结合形成酰胺。

三生物固氮

4.1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1.1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成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依据呼吸过程中是否有氧参与,可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型。

⏹4.1.1.1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是指生活细胞利用氧(O2),将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生产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如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则有氧呼吸的总过程可用下列总反应式来表示:

4.1.1.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分解称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

微生物中称为发酵

4.1.2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主要以ATP形式贮存起来,来满足植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

需呼吸作用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离子的主动吸收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种子萌发等。

不需要呼吸直接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干种子的吸胀吸水、离子的被动吸收、蒸腾作用,光反应等。

2)为有机物质提供合成原料

3)为代谢活动提供还原力在呼吸底物降解过程中形成的NADH、NADPH、UQH2等可为脂肪、蛋白质生物合成、硝酸盐还原等生理过程提供还原力。

4)、增强植物抗病免疫能力。

植物受到病菌侵染时,侵染部位呼吸速率急剧升高,以通过生物氧化分解有毒物质;受伤时,也通过旺盛的呼吸,促进伤口愈合,使伤口迅速木质化或栓质化,以阻止病菌的侵染。

呼吸作用的加强还可以促进具有杀菌作用的绿原酸、咖啡酸的合成。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是指负责传递氢(H+)或电子到分子氧的一系列传递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所组成的总轨道,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

☐呼吸传递体的类型:

☐1、氢传递体:

既传递电子,传递质子;

☐如NAD+、FMN(FAD)、UQ等

☐2、电子传递体:

只传递电子,不传递质子;

☐如细胞色素系统、某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等。

☐4.3.2氧化磷酸化

☐NADH等还原性物质中的电子经电子传递体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每吸收一个氧原子与所酯化的无机磷分子数之比,或每传递两个电子与产生的ATP数之比,称为P/O比,是衡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活力指标。

☐呼吸链的四个复合体,复合体I、III和IV是ATP的形成偶联部位,复合体II不能偶联ATP的形成。

☐解偶联作用(Uncoupling):

有些化合物能消除跨膜的质子梯度或电位差,使ATP不能形成,从而接触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作用。

☐解偶联剂(Uncoupler):

如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DNP),呈弱酸性和脂溶性,可结合H+并进入膜内,从而消除跨膜质子梯度,抑制ATP的形成。

4.3.4末端氧化系统的多样性

末端氧化酶(Terminaloxidase)是指处于呼吸链的末端将电子传给O2,使其活化并形成H2O或H2O2的酶类。

4.3.5抗氰呼吸及其生理意义

☐抗氰呼吸最典型的例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其呼吸速率比一般植物高100倍以上,呼吸放热很多(形成的ATP少),使组织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出10~20ºC。

抗氰呼吸又称放热呼吸(Thermogenicrespiration)。

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

(1)放热效应:

有利于早春时节植物的开花或种子萌发。

(2)促进果实成熟:

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呼吸跃变现象,与抗氰呼吸速率增强有关。

(3)增强抗病力:

抗黑斑病的甘薯块根组织的抗氰呼吸速率明显高于敏病品种。

1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1.1叶绿体的外部形态:

高等植物叶绿体多呈扁平椭球形,主要分布在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

1.2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A)被膜:

有外膜和内膜两层,内膜具选择透性。

B)基粒:

由类囊体垛叠而成的。

光能的吸收、传递、转换场所。

C)间质:

为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

主要是可溶性蛋白质(酶),为CO2固定与转化场所。

1.3叶绿体的主要成分

水分(75%)

蛋白质(30%-45%)

脂类(20%-40%)干物质

色素(10%)(25%)

无机盐(10%)

2光合色素

2.1光合色素的种类

光合色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

1)叶绿素:

主要有叶绿素a(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呈黄绿色)

2)类胡萝卜素:

主要有胡萝卜素(多为β-型,呈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藻胆素:

蓝藻、红藻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常与蛋白质结合为藻胆蛋白。

2.2光合色素的分布

1)叶片中的分布

正常叶片中:

A)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约为3:

1

B)chla与chlb的分子比例也约为3:

1

C)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约为2:

1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有两个:

640-660nm;430-450nm

1概述---光合过程几点认识

A)光合作用过程相当复杂,光合作用靠光发动,但并非全过程都需要光。

根据需光与否,可将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B)从物质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CO2和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的过程。

C)从能量代谢角度看,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依此可将光合过程分为3大步骤:

1)原初反应: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为电能;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

3)碳同化:

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2原初反应

2.1原初反应的概念

为光合作用最初的反应,它包括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的具体过程。

2.2参加原初反应的色素

1)作用中心色素:

为少数叶绿素a分子,既能吸光,又能在吸光后被激发,释放一个高能电子,并发生光化学反应。

2)聚光色素:

为大多数色素分子,只吸收光能,不引起光化学反应,仅把吸收的光能传

到作用中心色素,又叫做天线色素。

3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3.1水的光解H2O是光合作用中O2来源,也是光合电子的最终供体。

水光解的反应:

2H2O→O2+4H++4e-

锰、氯和钙是放氧反应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影响放氧。

1)PSⅠ和PSⅡ的概念

PSⅠ:

作用中心色素为P700,P700被激发后,把电子供给Fd。

PSⅡ:

作用中心色素为P680,P680被激发后,把电子供给pheo(去镁叶绿素),并水裂解放氧相连。

2)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连接两个光反应系统、排列紧密而互相衔接的电子传递物质被称为光合链。

由于各电子传递体具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负值起越大代表还原势越强,正值越大代表氧化势越强,据此排列呈“Z”形,又称为“Z方案”。

3.3.1光合磷酸化的概念

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酸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ADP+PiATP

1)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PSⅡ所产生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在细胞色素复合体上引起ATP的形成,继而将电子传至PSⅠ,提高能位,最后用去还原NADP+。

这样,电子经PSⅡ传出后不再返回。

2)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从PSⅠ产生的电子,经过Fd和细胞色素b563等后,引起了ATP的形成,降低能位,又经PC回到原来的起点P700,形成闭合回路。

3.3.3光合磷酸化的机理------P.Mitchel的化学渗透学说

光合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内外电位差和质子浓度差(二者合称质子动力势)即为光合磷酸化的动力。

H+有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的趋势,当通过ATP合酶返回膜外时做功:

ADP+Pi→ATP。

A)卡尔文循环(又叫C3途径):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且只有该途径才可以生成碳水化合物.

B)C4途径(又叫Hatch-Slack途径)

C)景天酸代谢途径(CAM).

C4和CAM途径都是C3途径的辅助形式,只能起固定、运转、浓缩CO2的作用,单独不能形成淀粉等碳水化合物。

卡尔文循环

三个阶段:

1.固定

2.还原

3.更新

C3途径与C4途径的比较

植物种类

CO2的受体

CO2固定后的产物

CO2固定后的场所

CO2还原的场所

ATP和NADPH的作用对象

CO2固定的途径

C3植物

C5 

C3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C3

C3途径

C4植物

PEP

C5 

C3

C4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C3途径) 

C3

C3途径

C4途径

光补偿点:

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时的光照强度。

标志植物对光照强度的最低要求,反映植物利用弱光的能力。

如:

棉花(1000-1500lux);水稻(600-700lux);大豆(500lux)

光饱和点:

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当光合速率达到恒定、不再增加时的光强。

反映植物利用强光的能力。

如:

阳生植物玉米高粱(100,000lux);稻麦(30,000-50,000lux);大豆(25,000lux)

阴生植物人参、三七、姜、兰:

<10,000lux

CO2饱和点:

再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环境CO2浓度。

反映植物利用高CO2的能力。

光照充足(11,000ppm)时:

CO2饱和点为1200ppm,CO2常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温室栽培的优点

CO2补偿点:

净光合率等于0时的环境CO2浓度。

反映植物利用低CO2的能力。

空气中需保持一定的CO2浓度:

C3植物:

50ppm;C4植物2-5ppm

蔗糖形式运输优点:

①溶解度很高(0℃时,179g/100ml水)。

②是非还原性糖,很稳定。

③运输速率很高。

④具有较高能量。

适于长距离运输

1、光——能量来源

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

调节光合碳循环某些酶的活性。

强光导致光抑制(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攻击光合膜)。

(1)光照强度

光合有效辐射PAR(Wm-2):

指对光合作用有效的可见光。

光抑制作用Photoinhibition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表现为强光下光合速率降低。

光强超过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数量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反而下降,光合器官甚至会受到破坏

(2)光质红光光合效率最高,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2、CO2——光合作用的原料

3、温度

4、水分

水分亏缺光合下降,幼叶光合降低受缺水影响更大。

(1)气孔因子。

这时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呈线性正相关。

(2)非气孔因子。

光合产物输出、光合机构、光合面积

5、矿质营养

(1)光合器官的组成成分。

N、Mg——叶绿素,Fe、Cu——光合链电子递体。

Zn——碳酸酐酶。

(2)参与酶活性的调节。

Mg——RuBPCase和PEPCase等,Mn、Cl和Ca与放O2有关。

(3)参与光合磷酸化。

Pi——ATP,Mg++、K+作为H+的对应离子。

(4)参与光合碳循环与产物运转。

P、K、B

(5)此外,K+能调节气孔开闭,对光合作用影响也很大。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消耗)×经济系数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收获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套种或间作。

延长生长期:

如育苗移栽、套种、适时早播、防止早衰。

补充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积:

合理密植,改善株型:

杆矮、叶直而小、叶片厚、分蘖密集。

加强光合效率:

提高CO2浓度:

通风、施CO2(干冰)、施有机肥、碳铵,抑制光呼吸:

光呼吸抑制剂,如α-羟基磺酸可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

提高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压力流动学说

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两端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1)源端:

水势降低,吸收水分,膨压增加

2)库端:

水势提高,水分流出,膨压降低。

3)源库间产生压力梯度,光合同化物可源源不断地由源端向库端运输。

三个条件:

(1)源库两端存在溶质的浓度差;

(2)源库两端存在着压力差;

(3)源库之间有畅通的运输通道。

二个特点:

(1)在一个筛管中运输是单向进行的;

(2)运输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

一.同化物源和库

代谢源(metabolicsource)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有机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长成叶片)

代谢库(metabolicsink)

是指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幼叶、根、茎、花、果实、种子等)

是指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幼叶、根、茎、花、果实、种子等)

相互关系:

库对源有依赖作用;库控制源的制造和输出

1 源与库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1)源强的量度

源强是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

A.光合速率

B.磷酸丙糖的输出速率

C.蔗糖的合成速率:

蔗糖磷酸合成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

2)库强的量度

库强是指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库强=库容*库活力

库容是指能积累光合同化物的最大空间,“物理约束”。

库活力是指库的代谢活性和吸收同化物的能力,“生理约束”。

可以用蔗糖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的活性衡量库活力或库强

源是库的供应者,而库对源具有调节作用。

库源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①源限制型源小库大,疏花疏果

②库限制型库小源大,保花保果(环割)

③源库互作型(共同限制型)同时增大源和库。

二.同化物分配的特点

1.按源库单位进行分配

植物体内供应同化物的叶片(源)与接受该叶片同化物的组织、器官(库)以及连接它们之间的输导系统合称为源库单位.

2.优先供应生长中心

3.就近供应,同侧运输

4.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5.同化物和营养元素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光形态建成:

由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光形态建成的光受体:

光敏素(F、FR),隐花色素(紫外光-A受体),紫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