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98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从耒耜到曲辕犁】

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代)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提示:

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重点知识解析】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

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第四,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

春秋时期

(2)产生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

1

(3)特点:

①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

不必外求。

②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③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

④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⑤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①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

精耕细作,在封建社会的形

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

②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生产力发展(消极)。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随着国家出现,阶级分化,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

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出现。

2、井田制瓦解:

(1)原因:

a、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直接原因是各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2)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3)废除: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时间:

战国时期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

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地主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自耕农私有土地:

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1)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

(2)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3)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发展历程:

(1)产生:

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3)普及:

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

营方式。

(4)深化: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2、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原因:

土地兼并。

3、租佃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

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佃农要接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略)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

【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衣被天下】

 

【从烧陶到制瓷】

1、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

陶等。

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

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

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

剥夺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

(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

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

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重点知识解析】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1)含义: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

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2)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从属于农业。

②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动力来自于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⑤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⑥手工业生产布局与经济重心的自北南移成相应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认识:

尽管古代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居于领先地位,但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手工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由于自耕农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注意:

雇佣关系只能是发生在私营手工业中且只能发生在明中叶之后的中国。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商业的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

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2、发展:

(1)商朝:

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繁荣原因: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5)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

(6)元代:

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7)明清:

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④白银广泛使;⑤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积聚。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朝:

(1)管理上:

①地域限制:

县以上设市;②时间限制:

定时启闭;③官府控制:

商业交易

受官府的严格监控。

(2)布局上:

采用坊市制。

(3)功能上: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

(1)管理上:

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严4

格监控。

(2)布局上:

坊市界限打破。

(3)功能上: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繁荣。

3、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稠密。

【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

矛盾。

2、推行过程:

(1)产生:

(战国时期)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

(2)发展:

(西汉时期)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囤积居奇,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

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松动:

(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商人地位提高。

(4)强化:

(明清时期)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为了防止沿海人民

与海外势力勾结,威胁统治,明代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清初海禁更严。

这些政

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

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3、评价:

(1)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

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

到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时间:

14-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2、发展表现:

(1)农业:

①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②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③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广泛引进好种植,广泛植棉。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

①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②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兴起工商业市镇。

3、影响:

①推动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②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③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4、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为后者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

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2、产生时间:

明中叶以后;地点:

江南地区。

3、产生条件: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5

4、特征:

①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②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③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

5、表现:

(1)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6、阻碍因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6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欧洲:

①通过贸易和掠夺,西欧开始崛起。

②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美洲:

①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②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好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

成为猎获黑奴的场所,1502年开始黑奴贸易。

(葡萄牙人最早开始贩卖黑奴)

(4)亚洲:

白银大量流入,刺激经济发展。

(5)世界:

①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②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的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了解)

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好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1、葡萄牙:

(1)扩张方向:

非洲和亚洲

(2)占领地区:

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海岸等

(3)方式:

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2、西班牙:

(1)扩张方向:

美洲

(2)占领地区:

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

(3)方式:

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

【海上马车夫】

1、条件:

(1)16世纪荷兰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上贸易发达。

2、特点:

(1)贸易范围广,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好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2)殖民手段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西印度公司)是重要竞争手段

3、殖民扩张方式:

建立大型商业公司,以政府为后盾,以雄厚的资本为基础,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4、影响:

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2、英国殖民扩张方式:

①海盗是掠夺;②发动商业战争;③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④从事黑奴贸易。

3、黑奴贸易:

7

(1)参与:

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得主角。

(2)影响:

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

的社会经济。

【重点知识解析】

1、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

(1)对殖民国家

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对殖民地

①破坏性:

是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使现代落伍的历史根源之一。

②建设性:

带来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对世界

①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

②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市场

格局的重大变化。

2、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

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1、兴起于英国

(1)前提:

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条件:

①政局: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稳定;

②经济:

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

③市场:

到18世纪中期,海(人们迎来“铁路时代”;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

3、影响:

(1)使生产力飞速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时代到来。

(2)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5)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

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6)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8

【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1、概况:

(1)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成就:

A、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发电机。

B、19世纪80年代初,英国先后建成了水力发电站和火力发电站。

C、电灯、电话、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②影响:

A、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

B、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

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C、使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3)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

(4)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2、影响:

(1)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推动了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导。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

(1)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

代。

进入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2)特点:

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2、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大企业时代到来了。

(2)特点:

大企业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经营;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1)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

(2)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3)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重点知识解析】

1、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生产力方面: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结果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方面:

两者都推动了社会的极大进步,引起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和国际关

系的巨大变化。

(2)不同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向欧美和其他各国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是在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同时进行。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主要源于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而非基于自然科学研究的

基础之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开始了紧密的结合,科学成为技术

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9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日本、俄国等几个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蒸汽时代到来的影响

(1)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促使新兴工业城市兴起,因此称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2)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在海上交通方面,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于1807年问世,洲际联系加强。

(3)蒸汽机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

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注:

形成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1)形成过程

①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形成方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的扩大;武力威逼;人口的流动;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

(3)影响:

①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经济联系和依赖性加强,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和速度将大大提高。

②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来说:

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得到传播,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民族工业又受到欧美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限制和阻碍。

3、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技。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或答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经济(小农经济)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侵略。

②外国商品的冲击

(2)主要表现:

①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纷纷破产;②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

中的自给成分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买办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3、如何认识小农经济的开始解体?

利:

①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②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弊:

①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纷纷破产;②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与官办企业】

10

1、根本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或维护封建制度)。

2、背景:

11

(2)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4)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6)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3、表现: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

(3)1928—1937年,民族工业得到更快发展。

4、特别提示:

1912—1919年被称作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1919—1927年由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从而说明了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1927—1937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5、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具有什么特点?

(1)发展时间十分短暂;

(2)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等地区;

(3)轻工业发展迅速;

(4)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民族工业的萎缩、萧条】

1、时间:

1937—1949年

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2)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

①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②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破坏中国经济。

(侵略方针:

“适地适产主义”实质:

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①凭借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与专卖制度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

②官僚资本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中国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促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