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383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

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岩石碎裂了》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简单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认识到珍惜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究。

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多个角度探索自然界中引起岩石碎裂的环境因素。

难点

在设计实验时能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对岩石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走入情境:

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彬彬和波波到郊区玩。

他们被山上一块岩石吸引了。

产生问题:

这块大岩石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

2、这条裂缝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裂缝呢?

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探究活动吧!

3、板书课题:

11、岩石破碎了

走入情境

 

引发思考

 

齐读课题

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一:

岩石破碎的现象

1、在自然界中常能看到岩石破碎的现象,如山上裸露的岩石有大小不一的裂缝,山脚下常堆有碎石,河滩有很多的砾石。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碎裂的岩石?

3、在山上、在河滩上、在大自然中,岩石碎裂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活动二:

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一、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1、思考:

裸露在外的岩石都会逐渐碎裂。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关于岩石碎裂的猜想。

3、集体交流

4、得出猜想:

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

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

5、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岩石的变化过程。

二、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碎裂原因的猜想。

(一)模拟昼夜气温变化的影响实验

1、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昼夜气温变化是否会引起岩石碎裂?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模拟昼夜温度变化设计实验。

3、原理:

加热岩石可以模拟白天气温高而引起岩石的温度升高,让岩石冷却可以模拟夜晚气温下降引起岩石的温度下降。

将岩石进行一热一冷的处理就是模拟每天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4、自然界中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是成千上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虽然难以觉察每天的昼夜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影响就很显著。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和加快温差的变化,将缓慢的细微变化在短时间内变得明显。

5、实验步骤:

(1)利用酒精灯将岩石加热到泛红;

(2)将烧热的岩石马上放入冷水中冷却;

(3)用同样的方法加热、冷却,反复几次。

注意事项:

戴上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做好观察记录。

6、分小组实验,模拟昼夜温差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

7、现象:

岩石会碎裂,变小,碎石边缘比较锋利,用来冷却岩石的水中也有从岩石上脱落的碎屑。

8、得出结论:

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

(二)模拟碰撞摩擦的影响实验

1、水流、风等引起岩石的互相碰撞、摩擦是否也会使岩石碎裂呢?

怎样做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实验步骤:

把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中,拧紧瓶盖,然后用力地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

3、图片展示模拟实验方法。

4、分小组实验,模拟岩石的互相碰撞和摩擦对岩石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

5、现象:

岩石被撞裂、撞碎,碎石边缘比实验前圆滑,瓶子中产生许多碎石、沙子和细粉。

6、结论:

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三)模拟植物根系的影响实验

1、出示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图

2、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

3、怎样做模拟实验?

4、课后实验准备:

鸡蛋壳、透明玻璃杯、土壤、水、盘子、植物幼苗

(鸡蛋壳模拟岩石;幼苗模拟在岩石中生长的植物)

5、实验步骤:

(1)在鸡蛋壳中填满土壤,放置在玻璃杯内。

(2)在土壤中种植植物的幼苗。

(3)将玻璃杯放置在盘子上。

并放到温暖明亮的地方。

(4)每天适量浇水,持续观察几周,记录蛋壳的变化情况。

备注:

尽量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

6、总结:

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三、拓展:

1、河岸边的鹅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2、小组讨论,尝试解释河岸边鹅卵石的变化。

3、出示图片

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同时岩石之间长期互相碰撞和摩擦,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圆滑。

经过漫长的作用,就形成了鹅卵石。

活动三:

科学阅读

1、昼夜的气温变化、各种环境原因引起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等自然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碎裂、不断变小。

问题: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越变越小,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2、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科学阅读”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过程,然后用自己语言向同学介绍。

3、出示:

从岩石到土壤

在开裂的岩石周围和土壤里常常可以见到碎石和砂粒。

岩石、砂粒和土壤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岩石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会逐渐碎裂。

造成岩石碎裂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炽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温度突然降得很低,岩石就可能出现裂纹;被风刮起的碎石和砂粒不断地碰撞岩石,使其表面出现窟窿和裂缝,然后慢慢地扩大,直到碎裂;在流水的冲击下,大块的岩石也可能会碎裂;植物的生长同样能使岩石碎裂。

岩石碎裂形成的碎石和砂粒,在气候、生物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松软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4、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并向同组同学介绍岩石的变化过程及阅读心得。

5、总结:

通过科学阅读,我们知道了岩石在阳光、流水、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地碎裂,越变越小。

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碎石,再由碎石变成沙粒,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土壤。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变化过程,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随堂练习

1、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2、巨大的岩石块会变成(碎石),再由(碎石)变成(沙粒),最终形成颗粒更细小的(土壤)。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总结

 

思考交流

提出猜想

集体交流

 

归纳猜想

 

明确任务

 

思考

设计实验

 

明白实验的原理

 

交流

 

学习实验步骤

 

分小组实验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思考

 

学习实验步骤

 

分小组实验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观察图片

指名读

思考

准备实验器材

 

了解实验步骤

 

总结

 

思考

小组讨论

观察图片

了解形成过程

 

指名读

思考

 

阅读资料

 

边读边思考

 

总结交流

 

完成练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二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布置作业

完成模拟植物根系的影响实验。

课堂小结

长期的昼夜温度变化、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流水、风等自然因素会引起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使其碎裂!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松软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板书

11、岩石碎裂了

昼夜温差变化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摩擦

植物根系生长

岩石碎裂碎石沙粒土壤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

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

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

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

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

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

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

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

学具准备:

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

问题:

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

思考:

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乐器发声的秘密

问题:

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

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器类似?

汇报:

学生回答。

小结:

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

任务:

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

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

(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试管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

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

汇报:

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小结:

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

讨论:

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

小结: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

由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

2.活动2:

振动与声音

任务:

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

问题:

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

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

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

实验:

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

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

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

提问:

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讨论:

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实验:

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否还有声音发出。

汇报:

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

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

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声音的产生

古筝

排箫大鼓

橡皮筋试管小鼓

其他物体

音叉三角铁

……

小结: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答卷时间40分钟,全卷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分员

一、填空。

(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果实和()成熟后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生长。

通常情况下,()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2.由蚕卵孵化出来的(),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成熟并吐丝()。

经过()天,()在茧里发育成()。

()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

3.卵生是一种普遍的动物繁殖方式。

()、()、()、 ()、鸟类等大多数种类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4.鸟的繁殖过程包括()、()、()、()、()、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5.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质的特征。

例如,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观察()的颜色;用()矿物,观察它的();将矿物分别与玻璃、金属物品和蜡块比较,观察其()。

6.花岗岩中常有()、()和()等矿物。

7.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铁、铜等金属制品,其原料就是从()、()等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8.花岗岩的颜色是()色,有较粗的(),很()。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

A.幼虫B.卵C.蛾

2.利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后代的是()。

A.番茄B.柳树C.马铃薯

3.靠风来传播种子的植物是()

A.椰子B.蒲公英C.樱桃

4.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来传播种子的()。

A.车前草B.松子C.睡莲

5.用手触摸岩石,我们感觉表面的()。

A.颜色B.纹理C、粗糙程度

6.有多种深浅不同的颜色的是()。

A.云母B.长石C石英

7.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将岩石加热后,迅速放进水中冷却,然后在加热,冷却,反复多次,岩石会碎裂。

B.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不会碎裂。

C.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不会是岩石碎裂。

8.石墨在生产和生活中可用于()。

A.铅笔B.眼镜C.硝酸磷肥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24分)

4.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很像蝴蝶。

()

5.鸡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

6.在东北著名的鹤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美丽的丹顶鹤常常在春季翩翩起舞。

它们通过洪亮的叫声、优美的舞姿等方式来传递情感。

()

7.羊通过卵生来繁殖后代。

()

3.将岩石制成标本,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常见的岩石。

()

4.敲打岩石时,不用带上护目镜,很安全的。

()

5.石英乳是白色,半透明或透明状,硬度不大。

()

6.由坚硬的岩石变为松软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

四、正确的写出蚕一生中的四个时期。

(8分)

————————————————————

五、简答题。

(14分)

1.举例说明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7分)

 

2.鸡和猫繁殖后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7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调研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种子种子 

2.幼虫结茧10-15蛹蛾蚕蛾蚕卵

3.昆虫两栖类爬行类 鱼类

4.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

5.痕迹手电筒照射透光度光泽度

6.石英云母长石

7.铁矿铜矿

8.浅灰颗粒硬

二、选择题

1.B2.A3.B4.B5.C6.A7.A8.A

三、判断题

1.×2.×3.√4.×5.√6.×7.×8.√

四、正确的写出蚕一生中的四个时期。

五、简答题。

1.石墨可以制作铅笔;石棉制作石棉瓦;石英应用在眼镜上;磷灰石可以生产硝磷酸肥。

2.尽管都是有性繁殖,前者是卵生,后者是胎生,前者是通过受精卵在体外经过一定的温度恒温孵化,后者在母体中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成熟个体分娩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