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7627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语段阅读L.docx

文言文语段阅读L

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

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

以骁勇,累迁裨校。

王逵攻边镐,行逢别(分兵)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抓获)其将李建期。

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互相依靠)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感情深厚非常亲近)。

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参考译文】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

年少时游手好闲,不侍奉家人,不从事生产,曾经违犯法律,(脸上刺字)发配到静江充军。

凭着骁勇,多次升迁后做了裨校。

王逵攻打边镐时,行逢分兵攻破益阳,杀了唐兵两千多人,抓获了唐兵的将领李建期。

在这个时候,隶属朗州刘言部下的指挥使有十个,他们都凭着通晓军事而知名,行逢善于谋划事情,张文表善于战斗,潘叔嗣行事果断勇敢,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

等到王逵做了武安节度使,任命行逢为集州刺史,做王逵的行军司马。

显德元年,拜行逢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

潘叔嗣既杀逵,遣其客将李简率朗人迎行逢为帅。

行逢入城,或请以潭州与叔嗣,行逢曰:

“叔嗣杀主帅,罪当死,若与武安,是吾使之杀主公也。

”召以为行军司马。

叔嗣怒,称疾不至。

乃阳以武安与之,召使至府受命。

至则遣人执之立庭下,责之曰:

“汝为小校,无大功,王逵用汝为团练使,一旦反杀主帅。

吾未忍斩汝,乃敢拒吾命乎!

”遂杀之。

【参考译文】

显德元年,任命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暂时管理潭州的军政事务。

潘叔嗣杀了王逵后,派他的客将李简率领朗州人迎接行逢为主帅。

行逢进城后,有人请求把潭州交给叔嗣,行逢说:

“叔嗣杀了主帅,(按法律)应该判死罪,如果给他武安,这(表明)是我指使他杀害了主公啊。

”拿行军司马的职位征召叔嗣。

叔嗣发怒,称病不到任。

于是假装把武安给他,下令让他来自己的官府接受任命。

叔嗣到了就派人逮捕他让他站在庭下,责备他说:

“你作为小小的校官,没有大功,王逵任用你做团练使,(你却)突然反过来杀了主帅。

我不忍心杀你,你竟然敢抗拒我的命令吗!

”于是杀了他。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

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

“汝才不堪为吏。

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与之农具而遣之。

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约束简要,吏民便之。

【参考译文】

行逢以前是农家子弟,出身低微,知道民间疾苦,振奋精神进行治理,大公无私。

他的女婿唐德请求补充为官吏,行逢说:

“你的才能不能做官。

我现在偏袒你,是可以的;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

”给他农具并送走了他。

他征召任命幕僚和下属,都选择廉洁正直的读书人。

政令简明扼要,吏民都感到很方便。

又性勇敢,果于杀戮,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

大将十余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呼壮士曳下斩之,一军皆畏服。

民过无大小俱死,妻勋国夫人严氏谏曰:

“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滥杀?

”行逢怒曰:

“此外事,妇人何知!

”严氏不悦,绐曰:

“家田佃户,以公颇贵,不力农,请往视之。

”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行止之,不从曰:

“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一日行逢往就之,劳曰:

“吾贵矣,夫人何自苦?

”严氏曰:

“公思做户长时乎?

民租后时,常苦鞭抶,今贵矣,奈何忘陇亩间邪?

”行逢命群妾强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

“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行逢为之稍损。

【参考译文】

他的性格勇敢,对于杀戮很果决,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他)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

有十多个大将,阴谋作乱,行逢召集宴请诸将,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叫来武士把这些人拖下去杀了,全军都害怕他服从他。

老百姓犯了过错无论大小都判死罪,他的妻子勋国夫人严氏进谏说:

“人的性情有善有恶,怎么能够一律滥杀呢?

”行逢发怒说:

“这是家外的事情,你这个妇女知道什么!

”严氏不高兴,欺骗(他)说:

“家里种田的佃户,因为您非常富贵,不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请让我去巡视一下。

”到了那里就营造居室用来养老,过年时穿着青色的裙子押着佃户送租税进城,行逢过去阻止她,她不听从,说:

“税是官府的东西,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家的租税,用什么统率下面的人?

”有一天行逢去接她,慰问她说:

“我富贵了,夫人为什么要使自己这么辛苦呢?

”严氏说:

“您想起做户长的时候了吗?

老百姓交租税迟于规定的时间,(您)常常苦于被鞭打,现在富贵了,怎么忘了当时在民间的事情呢?

”行逢命令小妾们强行抱着她登上轿子,严氏最终没有留下来的意思,趁机说:

“您执法太严格因而失去人心,我不想留下来的原因,(是如果)仓猝之间灾祸发生,田野间容易逃命罢了。

”行逢因为她的话而稍微克制自己。

(选自《春秋十国》,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骁勇,累迁裨校迁:

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私:

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署:

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绐:

欺骗

1.A(迁:

升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阳以武安与之乃敢拒吾命乎

B.励精为治,公而无私与之农具而遣之

C.至则营居以老咸以知兵名

D.此外事,妇人何知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2.D(均为疑问代词,什么。

A.于是/竟然;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凭。

3.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A.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B.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C.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D.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3.C(根据语意而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行逢出生于低微的农家,年轻时不务正业,曾因犯法被发配充军,后凭着勇敢和谋略成了当时有名的军事将领。

B.潘叔嗣和周行逢都曾经是王逵的部下,叔嗣杀了王逵后请行逢为主帅,后因不听从安排被行逢骗离驻地加以杀害。

C.周行逢为官公正无私,以清廉正直和有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即使对自己的女婿也不例外,确实难得。

D.周行逢的妻子劝谏丈夫不要滥杀无辜,却遭责怪;后来又提醒他富贵后不要忘本,他仍没有接受意见。

4.D(“滥杀无辜”错误,依据原文“民过无大小俱死”可知;“仍没有接受意见”错误,依据原文“行逢为之稍损”可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

(4分)

译文:

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

(得分点:

“相须”“成功”“款”“昵”各1分)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3分)

译文:

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

(得分点:

“居官”“无状”“贷”各1分)

(3)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

(3分)

译文:

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他)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

(得分点:

“一”“绳”、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具瞻堂记

[宋]邓肃

大丞相李公,宣和初,以左史论时事之失,谪监沙邑筦库,期年而罢。

宣和末,以奉常还朝,与决大计,遂参左辖。

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

虏退,迁元枢,未几而出。

虏骑再至,则汴都不守矣!

【参考译文】

大丞相李纲,宣和初年,凭借左史的身份评论时政得失,被贬到沙县担任监管税务的官,一年后又离职。

宣和末年,以奉常之职重返朝廷,参与决定国家大计,于是官拜左丞。

金兵压城,李纲亲自(率兵)抵抗。

金兵被击退后,升任枢密使,不久调出京城。

金兵第二次进犯京城,汴京城也就保不住了。

今上即位之初,走使召公,再迁为左仆射。

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

不数月间,翠华①有维扬②之幸。

故天下识与不识,皆谓公之出入,系朝廷轻重,非近世名臣所可比也。

东坡曰:

“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吾今于公复见之矣。

【参考译文】

现在皇上刚一登基,急派使臣征召李纲,又拜为左仆射。

纲纪法规逐渐得到匡正,各地盗寇渐渐平定,但是李纲又被逐出朝廷。

没过几个月,皇上逃往扬州。

所以世人不管是否认识李纲,都认为李纲的去留关系到朝廷安危,不是现在的名臣所能相比的。

苏东坡说:

“儿童传颂司马光的名字,走卒也知道司马光。

”我现在在李公身上又看到了苏东坡称颂司马光的诗中的情形。

新安吕子之望,以智谋中科,得官九品。

筮仕之初,袭公筦库之职。

一日,居其堂而四顾曰:

“此非大丞相李公之所憩乎?

平日仰公如太山北斗,今以职事继公后尘,其瞻仰之诚,参前倚衡,如见公于上,虽食息謦欬③之顷,不敢辄忘。

请新其堂,而榜之曰‘具瞻’,所以致仆拳拳之诚,且与后来有知者共之。

【参考译文】

新安人吕之望,因智谋通过科举考试,获九品官。

做官之初,接任李纲的监税官职。

一天,他在李纲住过的房中四面打量说:

“这不是大丞相李公住的地方吗?

平时像泰山北斗般敬仰李公,现在继任李公官职,我诚心仰慕,无论站立行动,都像望见他一样,即使在饮食、休息、说笑片刻之间,总是不敢忘记。

请重新修整堂屋,并且(然后)用匾额题写‘具瞻’,用来表达我的真挚敬仰之情,并让以后到这里来的有识之士同来瞻仰。

堂成,余即造焉。

虽喜吕子趋向不凡,且为吕子危之。

李公直气充塞天壤,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几坑于奸佞之手。

有抗章以挽之者,皆斥窜流离,去朝廷数千里者,至于枭首通衢以竦天下。

吕子何恃而敢如此?

余窃为吕子危之。

【参考译文】

大堂建成,我立即前往拜访。

虽然喜欢吕子志向不凡,又替吕子担心。

李纲正气充满天地,却不能一天让他在朝廷安身,当时希望留下李公的人,差不多用万来计算,几乎被奸人陷害。

有抵制上奏来挽留他的,都遭到贬黜流放,离开朝廷几千里远,甚至在大路上被砍头,借此来恐吓天下人。

吕子凭什么敢这样做?

我暗中替吕子担心。

固以告之曰:

“前日死谏之士,今此去国之臣,皆子从游之旧,当时议论,子无不与者。

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

故去年省试,子虽优擢,有司观望,吹毛求疵,竟不获廷对。

今不省愆易虑,默默安职,复尔作为,是自贻咎耳,后悔其将追乎?

【参考译文】

于是我告诉他说:

“从前以死相谏的人,现在成了离开朝廷的罪臣,(这些人)都是您过去结交的人。

那时的议论,您没有不参与的。

朝廷大臣,本来(对您)已痛恨至极,只是没有办法发泄出来罢了。

所以去年省试,您虽然优异而被选拔上,(但)主管官员冷眼相待,故意找茬,竟然没有获得(在殿试中)廷对的资格。

(您)现在不去反省过错,改变思想,老老实实安于职守,还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后悔难道还能来得及吗?

吕子曰:

“诺。

坐此获罪,芬芳多矣!

谨俟之。

【参考译文】

吕之望说:

“好。

因这些原因获罪,我的品德添香也太多了!

我会小心地等候那一天到来。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记。

【参考译文】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作记。

【注】①翠华:

本指皇帝用翠羽装饰的旗帜,这里指代皇帝。

②维扬:

扬州的别称。

③謦欬:

谈笑,谈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走使召公走:

B.请新其堂,而榜之曰“具瞻”榜:

在匾额上题字

C.堂成,余即造焉造:

修建

D.几坑于奸佞之手坑:

埋没

9.B(A项,走:

使快跑,形容动作很快。

C项,造:

去、往。

D项,坑:

陷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其堂而四顾曰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且与后来有知者共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后悔其将追乎

其孰能讥之乎

D.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

忽魂悸以魄动

10.C(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A项,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转折。

B项,连词,表递进;副词,将。

D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朋友吕之望继任了名相李纲曾担任过的职务,又住在李纲曾居住过的地方,于是以“具瞻”名其堂,以志纪念,表达仰慕之情。

B.文章前两段叙述了李纲的事迹,强调李纲是身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后文则着重叙写吕之望对李纲的敬仰,突出李纲坚持操守的品格。

C.作者既赞扬吕子“趋向不凡”,又替吕子的安危担心,并断言吕子将会获罪,到时会后悔莫及,这都源于作者对当时险恶现实的认识。

D.作者详写自己的劝告和忧虑,略写吕子回应的话,主要是从侧面突出了吕子的耿介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心与挂念。

11.C(“断言吕子将会获罪,到时会后悔莫及”与原文意思不符。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

译文:

金兵压城,李纲亲自(率兵)抵抗。

(2)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

译文:

纲纪法规逐渐得到匡正,各地盗寇渐渐平定,但是李纲又被逐出朝廷。

(3)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

译文:

朝廷大臣,本来(对您)已痛恨至极,只是没有办法发泄出来罢了。

1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作者“为吕子危之”的理由。

(4分)

答:

13.①当时社会政治险恶(或答奸臣当道),正直之人(或主战派)常遭打击迫害;②吕子具有正直敢言的个性,曾参加了挽留李纲的行动;③省试后不获廷对,表明对吕子的迫害已经开始。

三、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察今

《吕氏春秋》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

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取法。

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经过(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

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参考译文】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一同保存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保存了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抛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

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他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知古代。

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他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有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肉的味道,全鼎肉味道调和得好不好。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参考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

那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

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参考译文】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改变了,时代不同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用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

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

所以说:

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成就功名,这就是古代帝王追求的日行千里的目标啊。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参考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就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移动了,而剑没有移动。

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参考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抱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其中的缘故,(他)说:

“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堂下之阴审:

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都:

都城

C.守法而弗变则悖悖:

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

糊涂

9.B(都:

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10.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

C项,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

D项,介词,从;介词,在。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11.A(原文并未对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否定。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13.①比喻论证。

以良医的比喻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不要追求“先王之法”的虚名,而要追求法令制度的实际效果,从而证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

(3分)

②举例论证。

以七十一位帝王的法令制度都不相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

(2分)

四、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断句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

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

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

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

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故其桥曰三峡。

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

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

石壁之趾,僧堂在焉。

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

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

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

问之习庐山者,曰:

“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参考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

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

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

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

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大得像雷霆,像千辆马车行进,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

所以那桥叫“三峡”(桥)。

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得像白练。

(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

(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

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

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

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

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

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

“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

“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

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

”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

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

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

孔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

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参考译文】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

“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

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听说,求道的人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

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