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05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docx

XXXXXX地铁保护监测

 

XXXXXXXXX地铁内部监测

技术方案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0、概况

XXXXXXXXXX基坑工程的开挖,会引起其周边环境受力的变化,因其东侧紧邻地铁隧道,为了及时掌握地铁隧道内部的变形信息,保证地铁隧道的安全,故需要针对地铁隧道内部进行监测。

1、方案编制的依据及目的

1.1方案编制的依据

本方案编制的依据如下: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招标文件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支护图纸等

方案编制以满足委托方要求为准则,并应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及时提供测量成果。

1.2方案编制的目的

在基坑开挖期间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地铁隧道实施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安全隐患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地铁隧道的安全。

同时其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用来评估基坑支护对地铁隧道的影响,丰富设计人员及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以利于专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

2、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本次监测内容如下:

1)地铁隧道收敛监测

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每组布置3个测点,共布置XXX组测点。

2)地铁隧道上部土体沉降监测

按设计要求布置测点,其位置位于地铁收敛监测点的正上方。

3)地铁隧道内部沉降监测

按设计要求,地铁隧道沉降监测可与隧道两侧收敛监测同点。

4)地铁内部水平位移监测

地铁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与隧道收敛监测点位置对应,共布设XX个。

5)现场安全巡视

巡视内容主要包括:

开挖基坑影响范围内地铁隧道及隧道上方地面环境。

2.1施工准备

2.1.1监测频率

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及基坑隧道内部监测设计要求,本方案中隧道监测频率详见表2.1,针对本次监测次数,按180天的工期计算所得。

表2.1

序号

施工阶段

监测项目

监测次数

1

开挖前

所有监测项目

1次

序号

施工阶段

监测项目

量测时间间隔

H=2M

H=5m

H>5M

2

开挖中

所有监测项目

1次

1次

1次/3天

监测次数

12次

序号

施工阶段

监测项目

量测时间间隔

1-15天

15-30天

30-60天后

60天后

3

地下结构施工

所有监测项目

1次/2天

1次/3天

1次/7天

1次/15天

监测次数

7

5

4

4

监测次数

33次

说明:

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甲方,必要时调整监测频率。

2.1.2监测仪器及其精度

各项监测内容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见表2.2。

 

表2.2各项监测内容所用监测仪器和精度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监测精度

1

水平位移监测

全站仪

0.5″,1mm+2ppm

2

竖向位移监测

水准仪

0.3mm

3

隧道收敛

收敛仪

0.06mm

2.1.3监测预警值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各项目的预警值为:

(1)土体沉降允许值为35mm,沉降速率≤2mm/天;

(2)地铁内部变形允许值,轨道铺设前,结构高程控制值为8mm,铺轨后结构高程控制值为4mm;铺轨以后轨道的变形要求为竖向位移+2mm~-3mm、水平轨距+4mm~-2mm,取控制值得1/3作为预警值,取控制值的2/3作为预警值,相邻监测点位的差异控制值为2mm。

2.1.4监测控制网平面和高程系统

本项目采用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和独立的高程系统。

2.1.5监测前准备

监测前,为保证控制网外业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首先组织实施人员熟悉测区环境、现场踏勘,初步确定基准点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业观测计划,确定人员的岗位职责等。

然后,根据监测内容及其精度要求,选择适宜的监测设备,确保其监测能力满足测量要求。

仪器的检校:

计划为本项目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应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

2.1.6基准点维护

为保证控制点的稳定性、有效性,安排定期对基准点点位的完好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当监测点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发生较大事故时应立即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2.1.7监测点的维护

现场监测点种类多,在施工期间,数量众多的监测点难免有丢失或人为破坏等问题。

因此,必须对监测点进行保护,措施如下:

1)加强与地铁施工单位的沟通,使之配合做好监测点标志的保管,避免人为破坏;

2)每次监测前对监测点的位置进行巡视,了解各类监测点的使用现状;

3)对丢失、破坏的监测点,应及时重新埋设、补测,以保证监测资料、成果的连续性。

2.2沉降观测

本项目沉降观测包含为地铁隧道内部沉降观测及地铁顶部土体沉降观测。

2.2.1基准点的埋设和观测

1)基准点的埋设

基准点是现场监测的基础。

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标志长期保存和观测。

根据我公司多年的沉降观测工作经验,考虑到监测体系的稳定性要求和本工程高精度要求,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区域布设两组沉降观测基准点,每组不少于3个点。

基准点埋设形式主要为深(浅)埋基准点和墙基点

深埋基准点形式如图2.1所示。

图2.1深埋基准点标志示意图(单位:

mm)

浅埋基准点形式如图2.2所示。

图2.2浅埋基准点标志示意图

稳定建筑物上埋设墙基准点。

其埋设方法为:

使用冲击钻在建(构)筑物的外墙表面距地面约40cm的部位开孔,然后将预制标志点打入孔内,再用水泥填料固定。

基准点标志形式如图2.3。

图2.3墙基准点单位:

mm

2)基准点的观测及数据处理

分别将基准网组成闭合的水准环。

采用Dini03数字水准仪和配套的条码尺,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往返观测两次,观测高差取平均。

假设基准网的起算点高程,用专业测绘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求得各基准点的高程,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数据。

3)基准点检查

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在每次使用前,应首先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满足要求时,再使用。

2.2.2监测点的埋设

1)土体沉降监测点埋设

本工程埋设XX个土体沉降监测点,其埋设位置与隧道收敛监测点在同一个剖面。

其埋设形式见图2.4。

图2.4土体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2)隧道内部沉降监测点埋设

隧道内部沉降监测点与隧道两侧收敛监测点共用,计划埋设26个。

2.2.3监测点的观测

(1)沉降观测点的观测:

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将沉降观测点与基准点布设成附(闭)合水准路线。

采用Dini03数字水准仪和配套的条码水准尺,按《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三等变形观测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做两个往返观测,每段往返观测的高差取平均,进行平差解算,求出各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

以后各期次观测采用往返观测。

每期观测前,认真清除沉降观测点附近的建筑材料,保证通视良好。

检查各基准点、沉降观测点是否被人为破坏并认真清除沉降观测点上的水泥颗粒。

每期观测时,对数字水准仪进行认真检查,保证水准仪i角误差在规范允许值范围之内,条码水准尺的水准器处于良好状态。

在观测过程中,为保证观测精度,仪器的水准气泡、条码水准尺的水准气泡应严格居中。

施测过程中的临时转点应采用钉大铁钉或木桩做成固定点,以减弱转点误差影响,提高观测精度。

做到每测站的前后视距差、基辅读数差等各限差均满足规范要求后,才可迁站,进行下一站作业。

(2)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表2.3

等级

变形点的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观测方法

三等

±1.0

±0.5

≤0.6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

n=测站数;摘自《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

各期观测成果均应进行精度统计和评定,观测的实际精度均应满足《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的要求。

(3)技术指标和作业方法

Ø观测顺序:

(奇)后-前-前-后;(偶)前-后-后-前;

Ø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计差≤6.0m,视线离障碍物距离≥0.55m且≤2.8m,重复观测次数为3次;

Ø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0.6mm。

(4)作业要求:

Ø每次沉降观测时:

Ø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Ø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固定观测人员;

Ø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Ø每站观测做到检查合格才能迁站;

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观测;

Ø在太阳下观测必须用伞遮光;

Ø温度较高、风力较大等自然条件差时不观测。

2.2.4内业计算及资料整理

(1)监测数据预处理

为减少人为因素,监测的外业成果,应优先采用电子记录方式。

记录的主要内容有:

a)记录项目:

每测段的始、末、工作间歇的前后及观测中气候变化时,应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大气温度、天气、成像等;

b)观测记录的整理和检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手簿,统计闭合差。

检查手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方可进行平差计算。

(2)监测数据平差计算

监测数据平差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c)应利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点;

d)应使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和可靠的软件系统;

e)应保证平差计算所使用的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准确无误;

f)应剔除含有粗差的观测数据;

g)平差计算除得出变形参数值外,还应评定这些变形参数的精度。

利用我公司《工程测量控制网外业观测与内业平差系统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解算出各监测点的数值。

2.3地铁内部水平位移监测

2.3.1基准点的埋设

测定水平位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视准线法、测小角法、激光准直法、引张线法、测细部法等。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基准点的埋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a)基准点必须稳定,便于保存;

b)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及定期检验。

采用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方法时,在隧道内部基坑变形区以外的地面上设置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

水平位移基准点的规格如图2.5所示。

图2.5地面水平位移基准点示意图

2.3.2基准点的观测及检查

(1)控制网建设

基准网分两级布设,首级控制网由两组固定点A、B、C、D和一个连接点K构成,固定点埋设在基坑变形区以外的地面上,次级控制网以A、B、C、D为起算点,与每期监测时的随机设站点相连接,布设成一条附合导线,导线点采用大铁钉为标志,标芯为直径1mm铜质材料镶嵌的圆。

采用leicaTCA2003全站仪(测距精度为1㎜+1ppm×D,测角精度为0.5″)进行观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对向观测各两测回或单向观测四测回,每测回进行四次读数。

(2)基准点检查

基准点是水平位移监测的基础,但各基准点受温度、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影响,可能会产生变形,所以为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每次水平位移监测实施前,必须对基准点间的距离、角度进行检查。

当变形监测点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较大震动、渗漏水、坍塌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加强对基准点稳定性的检查。

2.3.3监测点的埋设

隧道水平位移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部靠近基坑一侧的隧道壁上,其埋设位置与隧道收敛监点位置相对应,共约XX个。

监测点标志样式如图2.6。

图2.6水平位移监测点规格图

2.3.4监测点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每次监测时布设即时导线,设站点根据观测需要任意选定,并连接到基准点上,构成附合导线。

使用leicaTCA2003全站仪(测距精度为1㎜+1ppm×D,测角精度为0.5″)进行观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对向观测各两测回,每测回进行四次读数。

在即时导线点上采用双极坐标法进行水平监测点的观测,使用0.5″全站仪水平角观测一测回,观测距离一测回,获得监测点的坐标。

根据隧道的走向,设置虚拟基准线,计算监测点到虚拟基准线的距离。

周期性监测即可获得隧道水平位移值。

监测方法如图2.7所示。

图2.7水平位移监测示意图

2.4隧道收敛监测

净空收敛是采用收敛计测量开挖后隧道周边轮廓向其内侧发生的相对位移,我公司采用TL-SL03型数显收敛剂,其分辨率为0.01mm,测量精度为0.06mm。

按本工程施工监测设计方案布设净空收敛监测点,用挂钩连接两监测点予埋件,通过调整调节螺母,改变收敛计机体长度可产生对钢尺的恒定张力,从而保证量测的准确性及可比性,机体长度的改变量,由数显电路测出。

当两点间随时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在不同时间内所测读数的不同,其差值就是两点间的相对位移值。

3资源配置

3.1人员配备

为保证地铁隧洞的安全,如期优质完成本项目监测工作,我公司对参与人员进行了合理安排,以充分满足观测工作的需要。

本项目拟投入的人员见表3.1:

表3.1

序号

人员配置

专业

担任职务

1

高级工程师1人

工程测量

审核人

2

高级工程师1人

工程测量

项目总工程师

3

工程师1人

工程测绘

项目负责人

4

助理工程师1人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

安全员

5

测量技术员员3人

工程测量

现场监测

6

测量作业辅助员6人

工程测量

现场监测

3.2设备配置

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

序号

仪器型号

精度规格

单位

数量

产地

1

LeicaTCA2003

0.5",1mm+1ppm

1

瑞士

2

TrimbleDini03

±0.3mm/km

1

美国

3

TL-SL03

0.06MM

1

中国

所有仪器均经国家光电测距检测中心检定合格,并具有检定合格证书。

4质量保证措施

本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是满足委托方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产品质量合格。

为了达到这一质量管理目标,按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要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即从任务接收、项目合同评审、项目策划与审批、过程检验、测绘成果的最终检验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在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每一过程都有可操作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以确保成果文件输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安全保证措施

本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是遵循各项安全生产规定,杜绝人身伤害及设备事故发生。

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目标,首先要识别作业过程的全部活动、作业现场的所有作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中存在的危险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

5.1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在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地方以及我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做到职责落实、控制有效、检查到位。

5.2危险源的辨识

为保证本工程监测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首先必须对影响整个监测工作安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危险源主要如表8.1所示:

表8.1危险源辨识

作业活动

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事故

隧洞中

高空坠物

物体打击

在交通线上

车祸

车辆伤害

防护不当

财产损失

无标识

车辆伤害

使用电能

电源老化

火灾

电危害

触电

车辆进出入场地

超速

车辆伤害

超载

车辆伤害

酒后驾驶

车辆伤害

疲劳驾驶

车辆伤害

刹车失灵

车辆伤害

方向失灵

车辆伤害

5.3危险源控制措施

现场作业人员,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违章违章作业,并遵守如下纪律: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正确使用个人劳保防护用品。

在道路上进行测量的人员必须穿戴安全背心,测站位置近旁安置锥形桶,注意来往车辆。

⏹禁止酒后上岗作业,不准上岗作业。

⏹现场施工人员自觉服从安全员和委托方检查。

⏹现场施工人员自觉遵守施工现场和委托方安全治安方面的管理要求。

⏹对施测现场所使用的观测仪器注意安全放置,杜绝由于使用和放置不当而造成的事故。

⏹加强现场施工用电管理,用电应由委托单位请专业电工操作。

6监测成果

6.1监测成果的构成

根据监测依据的要求,本工程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以下监测成果:

1)监测报告

2)《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3)《竖向位移监测报表》

4)《沉降观测记录》

5)《隧道收敛监测报表》

6)时间—水平位移量示意图

7)时间—竖向位移量示意图

8)时间—沉降量示意图

9)监测点布置图

10)基准点埋设布置图

6.2编制监测成果的要求

1)监测资料齐全,过程数据可追溯,各级检查、审核已完成;

2)监测成果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现行规范要求;

3)监测成果真实可靠、文字论述条理清晰、表格数据准确、图件内容清晰、文字与图表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编排合理、方便阅读和存档。

7服务承诺

1)我公司坚持“精心设计、规范施工、遵纪守法、安全健康、节能降耗、防止污染、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的管理方针,保证每项作业、每项成果、每项服务都有可靠的质量,为顾客提供100%合格产品。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及时与顾客进行勾通,主动征求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要求,随时提供涉及监测工作内容的咨询服务,以优质服务达到顾客满意。

3)严格履行与委托单位订立的测绘合同,保质按时提交测量成果。

4)测量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严格遵守各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