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022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docx

04175食品添加剂自考整理

04175食品添加剂

先行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食品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添加剂:

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包括营养强化剂

2、食品防腐剂:

加入食品中能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的食品添加剂。

3、食品着色剂:

是指赋予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4、食品乳化剂:

是指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容的流体均匀地分散成乳浊液的物质,是一种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

5、食品护色剂:

本身不具有颜色,但能使食品产生颜色或使食品色泽得到改善的食品添剂

6食品漂白剂:

是指能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7、酸味剂:

是指用于改变或维持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8、甜味剂:

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

9、鲜味剂:

是指增强食品鲜味感的一类物质,包括风味增强剂

10、食品营养强化剂:

是指为了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价值)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也被称为食品强化剂、营养供给剂。

第1章绪论

一、掌握

1、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p5四方面

色香味形品质需要;赋予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保证储存和货架期品质;加工工艺技术需要

2、食品添加剂选用方法,p175条

正确的使用目的;绝对禁止的行为;使用合法的;规范的使用;经济性是限定使用的条件

3、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p23-----1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安全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復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管理规定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二、熟练掌握

1、食品添加剂分类

来源;天然/人工合成

功能:

23类GB2760①酸度调节剂;②抗结剂;③消泡剂;④抗氧化剂;⑤漂白剂;⑥膨松剂;⑦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⑧着色剂;⑨护色剂;⑩乳化剂;⑪酶制剂;@增味剂;逬面粉处理剂;Q4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

养强化剂;⑰防腐剂;逬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20增稠剂;创食品用香料;(£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約其他。

安全性评价等级将其分为A、B、C三类

A类是JECFA已经制定ADI(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暂定ADI者:

B

(2)类是JECFA未进行过安全评价者。

C类是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应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

C

(1)类JECFA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者;

C

(2)类是JECFA认为应该严格限制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应用者。

三、理解

1、毒理学评价方法,四个阶段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2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短期喂养试验;

3亚慢性毒性试验一一90d喂养试验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4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2、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办法,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3、法定编号

分类代码(5位,前2位类目标识,后3位该类目中编号代码。

例04.001丁基羟基茴香醚)以属性和特征为分类依据,并排列顺序(英文字母顺序)作为鉴别的唯一标准。

第2章调色类食品添加剂

一、掌握

1、着色剂发色机理、

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

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有吸收带的基团,称为发色团。

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带,但与发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长移动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着色剂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组成,它们相互作用会引起化合物分子结构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着色剂的颜色。

2、食品调色技术要点注意色素表现力所具有的特定条件、对象及使用要求。

3、常用合成色素的性能及应用

1、苋菜红(食用红色2号)

偶氮色素。

紫红色粉末。

易溶于水。

0.01%水溶液为玫瑰红色。

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碱性9溶液中变暗

红色。

耐光性、耐热性、耐盐性、耐酸性良好。

耐氧化性、耐还原性差。

遇铁、铜褪色。

易被细菌分解,不适合于发酵食品。

着色力弱。

最大使用量:

0.05~0.10g/kg。

使用注意: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溶解。

不可曝晒。

2、胭脂红(食用红色7号)

偶氮色素。

红色或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

易溶于水。

耐光、耐热、耐酸性强,耐还原性弱,遇碱变褐色,耐细菌性差。

着色力弱。

最大使用量:

0.025~0.10g/kg。

3、柠檬黄(食用黄色4号)

偶氮色素。

性质:

橙黄色粉末。

易溶于水。

0.1%水溶液为黄色。

在柠檬酸、酒石酸中稳定,遇碱稍变红。

耐光、耐热、耐盐性好,耐氧化、还原性差。

易着色,坚牢度高。

最大使用量:

0.02~0.10g/kg。

4、日落黄(食用黄色3号)

橙红色粉末或颗粒。

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黄橙色。

耐热性、耐光性强,还原时易褪色,遇碱变红褐色。

着色,坚牢度高。

最大使用量:

0.1~0.2g/kg。

5、靛蓝(食用蓝色1号)]

非偶氮类色素。

深蓝紫色粉末。

易溶于水。

对热、光、酸、碱、氧化、还原均敏感,耐盐性及耐细菌性较

弱。

着色力强。

最大使用量:

0.01~0.20g/kg。

'

6、亮蓝(食用蓝色2号)

非偶氮类色素。

红紫色粉末或颗粒。

易溶于水。

性质稳定:

耐光、热性好,对酸、碱稳定,耐盐性好,耐还原性较强,但水溶液加金属盐后会缓慢地沉淀。

最大使用量:

0.02~0.10g/kg。

7、叶绿素铜钠盐

由天然物质经一定的化学处理而来,相对较安全。

叶绿素为四吡咯衍生物,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处理之

后为铜。

性质:

墨绿色粉末。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蓝绿色。

水溶液加入钙离子会沉淀。

耐光性比叶绿素好。

加热至

110C以上会分解。

着色坚牢度强,色彩鲜艳。

生产工艺:

一般是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然后进行化学处理。

最大使用量:

0.5g/kg。

4、常用天然色素的性能及应用

3-胡萝卜素:

性质:

为紫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晶体粉末。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溶液。

稀溶液呈橙黄或黄色,浓度增大时

呈橙色至橙红色。

本品对光、氧不稳定,ph2-7比较稳定,不受抗坏血酸等还原剂的影响,重金属离子尤其

是铁离子可促使褪色。

本品对油脂性食品着色性能良好。

制备:

目前,市售商品为化学合成法生产。

有可利用发酵法或从天然物中提取,如用三孢布拉氏霉发酵淀

粉等原料,或从胡萝卜、花椒、蚕粪、盐藻等中提取。

水溶性3-胡萝卜素的制备:

3-胡萝卜素不溶于水,

必将限制在饮料中和其他水基食品中的使用。

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以羧甲基纤维素、糖类为壁材,制成

分散性好的胶粒鲜化制剂,可增加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可扩大使用范围,可广泛用于桔汁等果汁饮料中。

使用:

用于油性食品,可先将其溶于食用油中。

在水基食品中使用,一定要采用水溶性产品。

本品容易氧化,应密闭置于冷处保存。

辣椒红素

主要着色成分是呈紫红色的辣椒红素和呈橙红色的辣椒玉红素,一般混合,可分离开。

属于类胡萝卜素。

性质:

深红色粘性油状液体或晶体粉末。

不溶于水,可任意溶于食用油中。

耐酸性好,乳化分散性好,耐

热性好。

耐光性差,紫外光可促进其褪色。

Fe3+、Cu2+、Co2+等重金属离子可使其褪色。

着色力强,色

调随稀释浓度不同由浅黄色至橙红色。

提取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现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红色素。

使用:

可应用于冰淇淋、糕点、雪糕、饼干等食品。

目前辣椒红1号在饼干喷涂使用中,已经基本普及。

使用注意:

本品不耐光照,应尽量避光。

L-抗坏血酸对本品有保护作用。

使用时,应将其乳化制成水溶性或

水分散性色素。

梔子黄

属类胡萝卜系列。

性质:

黄色至橙黄色结晶粉末。

易溶于水,不溶于油脂。

色调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偏碱性环境

中黄色更鲜艳。

在偏酸性环境中可能会发生褐变。

耐金属离子、耐光性、耐热性、耐盐性、耐还原性、耐微生物性均较好。

但是与铁离子会变黑。

对蛋白质及淀粉染着效果好,对亲水性食品有良好的染着力。

使用注意:

避免使用铁容器,以免变黑。

避免在酸性条件下使用,可能发生褐变等。

5、护色剂作用机理,

亚硝酸的发色机理:

主要是亚硫酸盐添加后产生的亚硝基(一NO,并与肌红蛋白产生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

6、漂白剂作用机理

还原型的漂白机理:

①SO2与碱反应可得到不同的亚硫酸盐,在酸性环境下生成还原性的亚硫酸,亚硫酸再被氧化时可以将着

色物质还原,而呈现强烈漂白作用。

②亚硫酸盐的还原作用会抑制或破坏植物类食品引起褐变的氧化酶的氧化系统,阻止氧化褐变,同时,SO2的强氧化性使酶促褐变的某些中间体逆转,防止酶促褐变③SO2抑制非酶褐变

氧化型的漂白机理:

利用本身氧化作用破坏着色物质或发色基团,以达到漂白的效果。

二、熟练掌握

1、食品着色剂使用要点和注意事项----6条

1使用食用色素时,应注意务必使用经国家批准的食用色素,称量准确,以免形成色差。

2着色剂一定要配成溶液再使用,以免形成色斑;配制溶液要使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尽可能不用金属器皿,最好现配现用。

3染色要适度。

4使用混合着色剂时,要选用溶解性、浸透性、染着性等性质相近的着色剂。

5加工过程中,色素的加入尽可能在最后。

6水溶性色素易吸潮,密封、干燥、阴凉处保存。

2、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使用要点和注意事项

(1)发色剂:

①护色剂一般与护色助剂共同所有;②由于考虑到护色剂安全性问题,应限制护色剂的使用量;③使用时,一定要将护色剂与原料混匀再进行加工;④必须防止误用而引起中毒。

(2)还原性漂白剂:

①还原性漂白剂是亚硫酸类物质,各种亚硫酸类物质中含有的有效SO2含量不同;②食品中如存在金属离子时,可将残留的亚硫酸氧化,而且金属离子还能使还原的色素氧化变色,从而降低漂白剂的效力;③用亚硫酸盐类漂白

的物质,由于SO2消失容易复色,所以通常在食品中残留过量的SO2,但残留量不得超过标准;④亚硫酸不能抑制果胶酶的

活性,会有损于果胶的凝聚力;⑤亚硫酸盐能破坏硫胺素,故不宜于鱼类食品;⑥亚硫酸盐易与醛、酮、蛋白质等反应;⑦柠檬酸(0.0025%)等可作为复配薯类淀粉漂白剂的增效剂。

三、理解

1、食品着色剂分类

按其来源和性质分类:

可分为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

、食品天然着色剂

来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

化学结构:

六类:

四吡咯衍生物(卟啉类)、多酚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醌类衍生物、其他。

溶解性:

水溶性和油溶性

2食品合成着色剂:

可分为偶氮类(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着色剂和非偶氮类着色剂。

2、漂白剂分类:

按作用机理分氧化型/还原型漂白剂

第4章调味类食品添加剂

一、掌握

1、食品酸味剂的特性和使用技术

1大多数食品PH在5-6.5之间,呈弱酸性,无酸味感,PH在3以下,酸味感强,难以适口。

2酸味阈值,有机酸3.7-4.9;无机酸3.4-3.5,通常对有机酸敏感。

3酸味感时间长短与PH不成正比,解离速度慢的酸味感时间长。

4不同有机酸有不同酸感特征,相同PH下,酸味强度:

乙酸>甲酸>乳酸>草酸>盐酸。

酸味剂与甜味剂有拮抗作用,与苦味咸味无拮抗作用;涩味会使酸味增强

2、甜味剂的特性和使用技术

1天然糖类甜味一般碳链增强而减弱。

2糖的甜味随浓度增加而提高。

3较低温度时,大多数糖的甜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

3、鲜味剂的特性和使用技术

二、熟练掌握

1、食品酸味剂分类:

有机酸味剂、无机酸味剂、盐类酸度调节剂

2、甜味剂的分类方法

按来源:

(1)天然甜味剂。

如蔗糖、淀粉糖浆、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合成甜味剂。

如糖醇、糖精、帕拉金糖等。

按其生理代谢特性:

营养型甜味剂。

包括糖醇类甜味剂和果葡糖浆。

非营养性甜味剂。

包括高甜度甜味剂和异构麦牙酮糖、L-糖。

3、鲜味剂的分类方法:

按来源:

动物性、植物性、微生物、化学合成

按化学成分:

有机酸类(氨基酸类;核糖核苷酸类、正羧酸类)、天然提取物类增味剂。

三、了解特殊用途咸味剂的特点

KCL稍酸多苦更咸,加L-赖氨酸可屏蔽“金属苦味”。

第5章调质类食品添加剂

一、掌握

1、影响增稠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1)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

一般,容易形成网状结构或具有较多亲水基团的增稠剂具有较高的粘度。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粘度也越大。

(2)温度:

一般增稠剂溶液在温度升高时粘度下降,温度下降时粘度上升。

(3)浓度:

随着食品增稠剂浓度的增加,含有食品增稠剂的溶液的粘度也增加。

(4)ph

2、常用食品增稠剂的性质

(1)明胶:

与琼脂相比,凝固力较弱,5%以下的浓度不凝成胶冻。

其凝固物的状态与琼脂相比,柔软性较好,且富有弹性。

明胶溶液也可因甲醛的作用而变成不可逆的不溶性明胶。

明胶有很大的保护胶体的功能。

有稳定泡沫的作用,本身也有起泡性,特别是在凝固温度附近的明胶,其起泡性很强。

(2)琼脂:

琼脂在沸水中极易分散成溶胶,在冷水中不溶,但能吸水膨胀成胶块状。

琼脂的吸水性和持水性高,琼脂凝胶的耐热性较强,因此热加工方便。

琼脂的耐酸性比明胶与淀粉强,但不如果胶。

(3)海藻酸钠:

在酸性时易生成凝胶,并具有吸湿性。

海藻酸可形成纤维和薄膜。

在医药及化妆品中有降胆固醇效果,对重金属离子有络合效果。

(4)果胶:

对酸性溶液比碱性溶液稳定。

果胶在应用过程中将会发生降解,pH在3.5左右的果胶最稳定

(5)CMC:

易分散于水中成为胶体,具有吸湿性。

其水溶液对热不稳定,其年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6)黄原胶:

可完全溶解于冷水和热水中,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对温度、pH、电解质溶液及酶的作用不敏感。

黄原胶有良好的分散作用、乳化稳定作用和悬浮作用,有很强的粘合作用和防胶体脱水作用。

槐豆胶、瓜尔胶相互作用形成凝胶时,黄原胶有显著的增效性,并与其他增稠剂、乳化剂、防腐

(7)瓜尔胶:

白色至浅黄褐色自由流动粉末,无臭无异味;浓度1.2%以内,粘度随温度升高降低,温度回降时粘度缓慢升高,降至一定程度,粘度急剧升高;很强耐酸碱性;良好一价耐盐性;与亲水胶体协同增

效;凝胶柔软易变性,具有热可逆性。

(8)刺槐豆胶

3、食品乳化剂作用原理,

4、常用食品乳化剂特性、使用特点和选用方法

(1)单硬脂酸甘油脂:

①在面包中除单纯使用单硬脂酸甘油酯外,为提高对面团的强化效果,常常将单硬脂

酸甘油酯与其他乳化剂配合使用;②在液状油脂中加入0.6%单硬脂酸甘油酯及其他一些乳化剂,即可用作

糕点的起酥油;③在生产饴糖时使用单硬脂酸甘油酯,可防止食用时粘牙。

(2)蔗糖脂肪酸酯:

①用于面包、蛋糕克防止老化,还可提高发泡效果,使用HLB值大于11的蔗糖酯;②

用于人造奶油、起酥油、冰激凌,可提高乳化稳定性,使用低HLB值蔗糖酯;③用于巧克力可抑制结晶降

低粘度,使用HLB值为3〜9的蔗糖酯;④用于饼干可提高起酥性、保水性和防老化性能,,还能减少饼

干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的破损,并可以改善操作性,使用HLB值为7的蔗糖酯;⑤用于胶姆糖基可使胶体

易于捏合,能防止坚硬性随温度而变化,可改善保香性,使用为HLB值为5〜9的蔗糖酯;⑥速溶食品、

固体饮料、速溶可可、乳粉等可起助溶作用,减少沉淀,使用HLB值为15的蔗糖酯。

(3)司盘类乳化剂、

(4)吐温类乳化剂。

二、熟练掌握食品乳状液体系特点

三、理解食品乳化剂分类

四、了解凝固剂、疏松剂、抗结剂、水分保持剂、胶姆糖基础剂作用原理、特性和应用

第6章食品防腐剂

一、理解

1、食品防腐剂分类

天然防腐剂

合成防腐剂。

无机防腐剂(亚硫酸及其盐类、CO2亚硝酸盐、游离氯、次氯酸盐)

有机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乳酸)

二、掌握食品防腐剂作用机理

1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或改变其渗透性,使其酶类和代谢产物溢出细胞外,导致微生物正常生理平衡破坏而失活。

2作用于酶,干扰微生物的正常代谢通常作用于微生物呼吸酶系统。

3作用于蛋白质,导致蛋白质部分变性、交联而使其他生理作用不能进行。

三、了解常用食品防腐剂的特性

(1)苯甲酸及其盐类:

①苯甲酸常温下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醇等有机溶剂。

其防腐的最适pH为2.5〜4.0。

因其在水中

溶解度低,实际应用时,通常加入适量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用90C以上的热水溶解,将其转化成苯甲酸钠后再使用。

其毒性

为:

ADI值为0〜5mg/kg(体重)。

②苯甲酸钠极易溶于水,其防腐效果小于苯甲酸,在较酸性食品中,苯甲酸钠的防腐效果好。

1.18g苯甲酸钠的防腐效果相当于1.0g苯甲酸,在食品中使用时,可以与苯甲酸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其ADI值

与苯甲酸相同。

(2)山梨酸及其盐类:

①山梨酸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而对嫌气性细菌几乎无效。

山梨酸为

酸性防腐剂,在酸性介质中对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随pH增大防腐效果减小。

其毒性为:

ADI值为0〜25mg/kg(体重)

②山梨酸钾有很强的抑制腐败菌和霉菌的作用,其毒性远低于其他防腐剂。

在酸性介质中,山梨酸钾能充分发挥防腐作用,在中性条件下防腐作用降低。

1g山梨酸钾的防腐效果相当于0.746g山梨酸。

其ADI值与山梨酸相同。

(3)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能在较宽范围内对各种霉菌、酵母菌具有抑制作用,在pH为4〜8的范围内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其毒性较苯甲酸要小得多,且在代谢过程中几乎从肾脏全部排岀,而且没有刺激性。

在有淀粉存在时,其抗

菌能力有所减弱。

(4)丙酸及丙酸盐类:

①丙酸钠溶于水,对光的稳定性好。

丙酸钠对霉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对细菌抑制作用小,对酵母

菌无作用。

丙酸钠是酸型防腐剂,起防腐作用的主要是未解离的丙酸,所以应在酸性范围内使用。

其ADI值没有限制性规定。

②丙酸钙抑制霉菌的有效剂量较丙酸钠小,但它能降低化学膨松剂的作用,故常用丙酸钠。

丙酸盐对霉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酵母菌几乎无效。

丙酸盐是通过未离解的丙酸起防腐作用的,故在酸性条件下有效,特别适合pH5以下的防腐保鲜。

四、熟练掌握

食品防腐剂合理使用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7章食品抗氧化剂

一、熟练掌握

1、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有三种: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主要是还原型和螯合型两类作用机理归纳起来为原型抗氧化剂

主要是通过本身的还原活性,与环境氧反应,降低食物中的氧分含量,另外可与自由基反应,以中断氧化过程中的链式反应,阻止氧化过程进一步发生;螯合型抗氧化剂(HB则是将能催化或引起氧化反应的金属离子封闭,形成稳定的酪离子形式

2、抗氧化剂使用注意事项

1应充分了解抗氧化剂的性能。

2正确掌握抗氧化剂的添加时机,

3抗氧化剂及增效剂的复配使用

(最好是通过实验来确定最适宜的抗氧化剂品种)

(应当在食品处于新鲜状态和未发生氧化变质之前使用)

(在油溶性抗氧化剂使用时,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氧化剂复配使用,或者是抗氧

化剂与柠檬酸,抗坏血酸等增效剂复配使用,这样会增加抗氧化效果。

4选择合适的添加量(使用浓度要适当,油溶性抗氧化剂的使用浓度一般不超过0.02%,水溶性抗氧化剂一般不超过0.1%)

5控制影响抗氧化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光、热、氧、金属离子及抗氧化剂在食品中的分散性。

光、热能促进抗氧化剂分解挥发而失效;应采取充氮或真空密封包装,以降低氧的浓度和隔绝环境中的氧,使抗氧化剂更好地发挥作用;金属离子的存在会促进抗氧化剂的迅速被氧化而失效,应尽量避免这些混入食品;使用时必须使之十分均匀地分散在食品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掌握

1、常用食品抗氧化剂特点

(1)BHA:

对热稳定性高,在弱碱性条件下不容易破坏。

BHA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BHA溶于丙二醇,成为乳化态,具有

使用方便的特点。

BHA与其他抗氧化剂或增效剂复配使用时,可以大大提高其抗氧化作用,BHA除了抗氧化作用之外,还

具有抗菌作用。

(2)BHT:

化学稳定性好,对热相当稳定,抗氧化效果好,与金属反应不着色。

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好,抗氧化

作用较强,没有BHA的特异臭,并且价格低廉,但是它的毒性相对较高。

BHA与BHT混合使用时,总量不得超过0.2g/kg。

(3)PG:

对热比较稳定,抗氧化效果好,易与铜、铁离子发生呈色反应,变为紫色或暗绿色。

具有吸湿性,对光不稳定易

分解。

PG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强,它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BHT强,但是它的毒性相对较高。

PG使用量达0.01%时

即能着色,故一般不单独使用,而与BHA、BHT,或与柠檬酸、异抗坏血酸等增效剂复配使用。

(4)TBHQ: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大多数油脂均有防止氧化腐败的作用,尤其是植物油。

遇铁、铜不变色,但如有碱存在可转为粉红色。

TBHQ的抗氧化性能优于BHA、BHT、PG,还能有效抑制细菌和霉菌的产生,并且对黄曲霉毒素B1的产

生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TBHQ可以与BHA、BHT及柠檬酸、维生素C合用,但不得与PG混合使用,避免在强碱条件下使用。

三、了解

1、一些天然抗氧化剂的性能及应用

(1)常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

BHA、BHT、PG、TBHQ等。

(2)常用的水溶性抗氧化剂:

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3)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

生育酚、茶多酚、植酸、甘草抗氧化物、迷迭香提取物、竹叶抗氧化物。

第8章食品酶制剂

(1)熟练掌握食品酶制剂品种、分类

(2)掌握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常用食品酶制剂特性、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一些食品酶制剂的应用

第9章食品营养强化剂

一、掌握

1、维生素类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氨基酸:

赖氨酸是玉米、大米、小麦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我国以大米、小麦粉等为主食,强化赖氨酸十分重要,若体内缺乏赖氨酸则引起蛋白质代谢障碍及功能障碍。

儿童发育期、患病后恢复期和妊娩期、授乳期对赖氨酸的营养需要更高。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几乎不能在人体内产生,必须由外界供给。

虽然维生素在人体中含量极微,但它们具有调节生理作用的机能,一旦缺乏,将会产生许多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死亡。

矿物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钙、镁、钠、钾和磷,这类矿物质人体需要量大,称为常量元素;一类是铬、铜、碘、铁、锰、钒、硒、硅、钼、锌等,人们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在生理上同样重要,称为微量元素。

三种矿物质(钙、镁、磷)和六种微量元素(铜、氟、碘、铁、锰、锌)强化剂常用于食品的强化。

2、氨基酸类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一、L-赖氨酸盐酸盐:

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保持蛋白质代谢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二、L-赖氨酸-天门冬氨酸盐:

1.529g相当于1gL-赖氨酸盐酸盐,既可作为营养强化剂,又可作为调味剂;

三、牛磺酸(2-氨基乙磺酸):

它对消化中脂类的吸收是必须的,对促进儿童,尤其是幼儿大脑、身高、视力等生长、发育其重要作用,除营养作用外,尚有解热、镇疼、镇静、肌松、抗惊厥、兴奋呼吸、强心、抗心率失常、降血压、抗血糖、抗

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故作为营养强化剂,主要用于幼儿食品,如用于乳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