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X年版任务分解.docx
《县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X年版任务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X年版任务分解.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X年版任务分解
####县第一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任务分解
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
(二)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医疗管理工作组)可提供24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责任部门:
医技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各临床科室)
(三)临床科室诊疗科目设置、人员梯队(医疗管理工作组负责统计)与诊疗技术能力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各临床科室负责统计项目完成情况,准备技术病历)。
(四)医技科室服务能满足临床科室需要,项目设置、人员梯队与技术能力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医技管理工作组负责统计所开展项目、人员梯队)。
二、科学规的部管理机制
(一)坚持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
(二)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实施住院医师规化培训工作。
(责任部门:
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
(三)将推进规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责任部门:
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医技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责任部门:
药事管理工作组;协助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六)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
三、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
(一)根据政府指令承担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
(二)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报告、救治、预防等任务(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责任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
(四)根据《统计法》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完成医院基本运行状况、医疗技术、诊疗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相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责任部门:
信息管理工作组)。
四、应急管理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
服从指挥调度,承担本县域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医疗管理工作组负责统计)。
(二)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医院有明确的应对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责任部门:
设备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五、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责任部门:
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
(一)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二)承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或承担本地区全科医师培养任务。
(三)有制度保障开展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四)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开展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调查研究,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取得成果。
第二章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疗服务(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协助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门诊部及各临床科室)
(一)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二)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有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三)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四)建立与上级对口支援医院以及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二、门诊流程管理(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门诊部)
(一)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二)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提前告知患者。
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三)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四)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配套医疗资源。
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
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急诊科)
(一)合理配置急诊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与一般急诊患者分区救治,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四)建立急诊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农药中毒、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与质量安全指标来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管理与定期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一)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协助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二)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与程序。
危重患者应当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协助部门:
护理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急诊科)
(三)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在主管部门组织下,医院应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门诊部)
(四)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责任部门:
医保办、后勤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服务收费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患者就医。
(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
六、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其权利。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二)主管医师应采取恰当方式、使用易懂语言,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代理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容应有记录,并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三)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试验)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
(责任部门:
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四)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信仰。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五)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医患沟通等培训,相关医务人员能够知晓并遵循。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
七、投诉管理
(一)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二)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投诉处理程序。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三)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责任部门:
全院各科室)
(四)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防及处理的专门培训。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一)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责任部门:
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组)
(二)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
(责任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
(责任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各临床医技科室)
(四)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责任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和管理措施。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责任部门:
后勤管理工作组)
(六)落实创建“平安医院”有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第三章患者安全目标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
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病历号等)管理。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科室:
各临床科室)
(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年龄、床号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医技管理工作组;执行科室: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各临床医技科室)
(四)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主要针对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等。
(责任部门:
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当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责任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
(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
四、执行手卫生规,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责任部门:
院感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二)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责任部门:
院感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药品名称相似、药品外观相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要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应有严格的贮存要求,高危药品如在病区储存,则必须做到专柜加锁,有高危药品的标识。
(责任部门:
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责任部门:
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确定“危急值”项目。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医技管理工作组)
(二)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医技管理工作组))
七、防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责任部门:
护理管理工作组)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的工作流程。
八、防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责任部门:
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
(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九、妥善处理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一)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知晓。
(二)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开展网上报告工作。
(三)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一)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作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二)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一)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各临床医技科室)
(二)医院有适当的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等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院感管理工作组、医技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信息管理工作组)
(三)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院感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诊疗指南。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
每二年一次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考核。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确保患者安全的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缓报和漏报。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医院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责任部门:
行政管理工作组、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信息管理工作组)
三、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建立医疗技术目录,并根据医院开展医疗技术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应按规定报批。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
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责任部门:
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组)
(五)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和“准入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四、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
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单病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医务科)
(一)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二)根据医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医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责任部门:
信息管理工作组)
(四)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出院30天出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信息管理工作组)
(五)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
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信息管理工作组)
(六)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信息管理工作组)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的同质化服务。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二)应用疾病诊疗规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科室)
(三)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四)规院会诊管理,明确院会诊职责,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五)为出院患者提供较详细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指南与质量安全指标,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七)对开展新生儿住院诊疗活动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的新生儿病室。
(责任部门:
院感管理工作组、行政管理工作组、后勤管理工作组)
(八)应按《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化诊疗指南(试行)》要求,规肿瘤诊疗活动。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记录在病历中。
(责任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责任部门:
各临床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
(责任部门:
院感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工作组;执行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切除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责任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责任部门:
各临床手术科室;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有适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建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和控制体系。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各临床手术科室)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责任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与麻醉后访视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与访视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责任部门:
麻醉科;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三)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责任部门:
麻醉科;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四)实施手术安全核查,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责任部门:
麻醉科;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五)设置麻醉复室,以保证病人安全。
全身麻醉后的复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责任部门:
麻醉科;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与程序,应按医嘱执行。
(责任部门:
麻醉科;监督部门:
医疗管理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