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879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x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2007年—2025年)

 

成都市旅游局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

2009年3月

目录

前言1

总纲3

(一)规划年限3

(二)规划范围3

(三)规划性质3

(四)规划目标3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4

(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4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4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4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5

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6

(一)指导思想6

(二)定位与战略6

(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8

(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8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9

(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9

(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10

(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11

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12

(一)产品体系12

(二)项目策划13

(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18

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19

(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19

(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19

(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19

(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20

(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20

(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20

(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20

(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20

(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21

六、目的地营销计划21

(一)营销策略及方式21

(二)加强专项营销22

七、旅游交通发展计划22

(一)完善快速交通体系22

(二)建设慢行交通体系23

(三)旅游集散系统23

(四)打造旅游风景道24

八、区域旅游合作计划24

(一)合作战略24

(二)对策与模式24

九、旅游保障系统规划25

(一)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25

(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机制25

(三)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5

(四)加强旅游立法26

(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26

(六)扶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6

十、旅游危机管理26

(一)防治旅游突发事件26

(二)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体系26

(三)建立旅游危机预警机制27

(四)应急响应27

(五)后期处置27

(六)应急保障28

(七)监督管理28

(八)龙门山旅游防灾减灾28

十一、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29

(一)各部门责任和协作分工29

(二)旅游建设项目建设时序安排33

图件39

前言

自1996年编制第一轮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7.97万人次、创汇2.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0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97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340.2亿元人民币,成功创建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多产业联动的大旅游业格局。

成都市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四川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对成都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设成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中转口岸和目的地的要求,为了保证成都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特在原有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修编。

2006年10月,经过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确定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深圳)作为规划编制单位,与成都市旅游局组成《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着手编制《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

经过规划大纲评审、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评审、规划成果评审后的多轮修订,于2007年5月25日通过专家和领导的评审认定。

结合《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对本规划进行了调整修订。

规划分析了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近20年时间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基本战略。

规划确定“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确定国际化战略、中心地战略和三个一体化战略作为规划期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确定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成都市旅游业三大主要产品。

规划中提出未来成都市旅游发展的“一区两带”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和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地网络体系,为加快“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业,提出了全市近期发展的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明确了各区(市)县的旅游发展定位和主要产品。

规划还提出了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目的地营销计划、旅游交通发展计划、区域旅游合作计划、旅游保障系统规划、旅游危机管理规划,并将规划的内容进行了部门分工和时序安排以保障规划的实施。

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规定,本规划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为了推进本规划的落实,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应按照规划内容和职责分工,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和区(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协调组织实施。

总纲

(一)规划年限

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周期同步,其中近期为2007年—201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2016年—2025年为远景期。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成都市行政区域10区4市6县,即: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高新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

(三)规划性质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是成都市今后18年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主导战略、市场主体行为导向和产业发展重点,体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巩固和发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核心,以国际旅游为重点的市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出整合全市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指导成都旅游实现国际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目标

规划围绕进一步提升成都旅游的产业地位,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成为海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最佳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成都旅游发展总体框架,科学制定成都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经济指标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高低悬殊、错落有致的地貌类型构成了成都市独特的“立体地理景观”,形成海拔高低导致的“立体气候”,呈现出“东暖西凉”并存的格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地区江河沟渠纵横,交织成水网覆盖全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市辖10区4市6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数为1103.4万人,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总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成渝经济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古蜀文化、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组成了成都鲜明的文化背景。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即自然观光生态类旅游资源(简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文史资源)、休闲娱乐度假类资源(休假资源)和商务餐饮购物类资源(服务资源)。

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高品味旅游资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即:

密集的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聚集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的保护地)、奇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对高差最大的城市)、鲜明的休闲文化资源(吃喝玩乐,天下耍都)、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道教起源,佛教重地)、独特的乡村度假资源(农家乐的发源地)、发展潜力巨大的商务会展资源(西南商务中心)等七大特色。

其旅游资源分布区划为:

都市多功能中心旅游资源区、环城休闲旅游资源区、西北精品遗产旅游资源区、西南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区、东部观光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区和南部多功能度假旅游资源区。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40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324.1亿元,增长18.9%。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8.0万人次,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增长14.8%。

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多个。

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46家,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89家。

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7895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我国西部地区异军突起。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观光为主导,休闲产品缺乏多元性,度假产品体系尚未形成,专项旅游特别是商务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养生疗养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客源结构中除入境游客与国内游客的比例较低外,省外游客与省内游客的比例也比较低;消费结构中呈现以大众消费为主、中高端消费相对较低的特征。

2、城市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近年来,成都对于旅游形象做过多种探索,分别提出过:

东方伊甸园、休闲之都、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等形象口号,在对应的产品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相应支撑,尚待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和切实有效的营销行动计划。

3、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较低。

具有国际潜力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配套,目的地城市形象国际认知程度较低,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距离国际化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入境旅游市场尚待开拓。

4、旅游城市软竞争力不强。

作为西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成都在旅游创新、辐射能力、空间组织等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少具有较大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旅游企业品牌,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居民对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认知不高,与国际接轨的细节与服务及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软环境欠缺。

5、区域竞争和合作战略不够明确。

作为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旅游中心地城市,成都在国家旅游空间结构和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旅游合作战略和面对区域竞争所应采取的竞争策略,如在休闲品牌和美食品牌方面所采取的竞争和合作战略都尚显不足。

6、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

四川省汶川“5.12”特大地震使成都市的龙门山旅游带遭受重创,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的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景区资源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环境修复、旅游接待设施恢复重建、旅游市场恢复与振兴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全国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落实“四位一体”、“三个集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旅游业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先导作用,在“全域成都”的总体框架下有效推进旅游业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发展的模式,坚持旅游“国际化、品牌化、集约化、带动化”的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旅游产业进程,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立足当期,加快龙门山旅游带灾后恢复重建,尽快恢复与重塑旅游形象;利用好现有资源,强化宣传营销,抓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深化提升,做大旅游产业规模。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开发建设旅游重大项目,打造旅游精品品牌。

立足长远,在新的历史机遇中选择最佳的角色和定位,构建有机的产业形态与业态,确立具有成都个性的旅游形象。

加强都市旅游区、龙门山、龙泉山“两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提供满足国际国内多元化需求的复合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改善旅游消费结构。

从目的地形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旅游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成都旅游国际化的措施,加快成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最佳、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定位与战略

1、总体定位是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1)在国家级层面上,成都定位于城市商务休闲与乡村休闲度假并举的中国休闲之都。

休闲作为成都最大的资源优势、最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深入都市和乡村,使得成都能够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双料型休闲度假城市——最具休闲特色的城市度假地和最具休闲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地。

(2)在区域级别层面上,成都定位于西部旅游的中心地和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成都应发展成为西部旅游中心地,辐射云南、贵州、西藏、甘肃、湖南和陕西等地,特别是秦岭以南区域的客源市场。

(3)在大成都层面上,作为四川的首府,成都市作为全省旅游的形象载体和产业中心应整合全省的资源,携手川渝城市群,构建大成都旅游圈。

2、发展战略是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心地战略和三个一体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强调未来成都发展的重点和国际化大方向,中心地战略明确成都发展的根本动力,三个一体化战略明确成都旅游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城市·文化·产业·旅游四位一体的战略原则。

(1)推进国际化战略。

在产品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管理营销等方面具有国际标准、国际眼光和国际规范,实现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和服务国际化三个分目标战略。

(2)推进中心地战略。

逐步在区域旅游协作基础上推进成都作为西部旅游中心地的战略,首先在大成都旅游圈协作方面推出实质性举措,然后在更大范围的城市之间,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使成都站到战略高度整合和利用资源,真正成为西部旅游的中心。

加快交通中心地、信息中心地、组织中心地、创新中心地的建设。

(3)推进三个一体化战略。

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功能,促进城市与旅游的一体化、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旅游与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

3、目标市场定位是以国际市场为重点拓展市场、以国内远程市场为主要推动市场、以近程区域市场为主力市场

国际市场上采取主抓龙头的战略,主攻遗产与生态旅游、遗产与文化旅游、美食旅游和乡村度假四类产品。

国内远程市场中确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为市场龙头,主攻遗产旅游产品,城市休闲,乡村休闲产品。

近程区域市场中确立川渝城市群,离成都市200公里以内的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比如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毗邻省份的市场为龙头,主攻休闲度假与会展商务产品。

4、产业定位是强化和巩固旅游业在成都市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

巩固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拉伸第三产业链条经济,将更多的产业要素纳入到旅游产业体系中来,强化要素之间的配合,优化产业链。

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不断调节产品市场的供需矛盾,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5、产品定位是构建以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三大主打产品

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世界遗产旅游、城市商务会展旅游、川菜美食旅游和中国式乡村度假国际旅游产品,形成其他多元化旅游产品为辅助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在规划期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近期(2007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和远期(2016年-2025年)。

到2010年实现接待海外旅游者约88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超过3.01亿美元,分别保持约4%和5%的高增长率;国内旅游者达到4854万人次,实现年均增长4.5%,国内旅游收入464.3亿元,年均增长5.5%;旅游业总收入为485亿元。

到2015年实现接待海外旅游者约170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6.3亿美元,在分别保持14%和16%以上的高增长率;国内旅游者8179万人次,年均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1062亿元,年均增长18%;旅游业总收入为1106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比2005年翻两番的计划。

到2025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441万人次,为2005年的8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63亿美元,为2005年的10倍;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4648亿人次,为2005年的4倍,国内旅游收入2755亿元,为2005年的10倍;预测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892亿元,为2005年的10倍。

(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1、形象定位

(1)面向国内市场的形象定位是:

“成都,中国人的休闲之都”。

成都的休闲是天府之都丰饶的物产和道家养生观念衍生出来的城市本底气质。

因此,成都的休闲比中国现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加生活化,更有中国人特色。

成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佳的休闲度假城市。

(2)面向国际市场的形象定位是:

“成都,中国式的休闲之都”。

对于国际游客来说,“中国式的休闲之都”的总体形象在延续“休闲之都”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式”三个字,突出成都式的休闲带有浓郁的中国本土气息。

2、形象口号

(1)面向国内市场的形象口号是:

“成都,中国人的休闲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面向国际市场的形象口号是:

“Chengdu,HomelandofGiantPanda”(中国成都,熊猫家园)

“IncredibleChengdu,UndiscoverdChina”

(精彩成都,你还没有发现的中国)

“Chengdu,ChineseAnswerforEnjoyment”

(成都,中国享乐之城)

“Chengdu,ChineseCharm”(成都,中国之美)

“TheTwenty-eightFacesofChina”(中国变脸艺术之乡)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跨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着眼于中国的大西南,强化成都与四川、重庆、西藏、云南、贵州、陕西等周边地区的旅游空间联系,实现跨区域共同发展的“一主三翼”框架结构。

其中“一主”指“西部旅游中心地”成都,“三翼”指的是川渝黔旅游金三角区、川藏滇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川陕甘青生态旅游圈。

2、大成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主要以成都为区域旅游中心地的“一心两片四圈”式空间布局,构建由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共同组成的大成都旅游圈。

“一心”指的是“大成都旅游圈的领导者”成都;“两片”为川南旅游区和成渝门户旅游区;“四圈”包括九环线旅游圈、成乐环线旅游圈、西环线旅游圈和三国文化旅游环线旅游圈。

3、成都市域旅游业发展布局。

以“中国人的休闲之都”为旅游开发建设设计主题,结合成都城市规划发展的圈层结构布局,构建“一区两带”的极带式产业发展布局,逐步改变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供给配套的集中程度不同而呈现的“倒梯层”结构,形成休闲、旅游活动多元化的格局,全面统筹市域范围内旅游业的发展。

“一区”指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城市休闲旅游区,“两带”指龙门山国际旅游度假带和以“两湖一山”为核心的龙泉山旅游度假带。

(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市区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确定为:

一心一圈两带四组团。

“一心”指中央游憩区,即以一环路以内为核心地区,重点片区有天府广场中心区、春熙路商业圈、三国蜀汉文化旅游片区、汉赋唐诗文化旅游片区、老成都都市民俗旅游区。

重点项目包括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特色步行街区系统。

“两带”指城市滨水游憩廊道和城市环城生态休闲带。

“四组团”指东部运动休闲组团、西部文化美食旅游组团、南部商务会展娱乐组团和北部生态旅游组团。

“一圈”以绕城高速为发展纽带,向内辐射至成都市三环区域,向外拓展至温江、郫县、新都、龙泉驿、双流的部分区域,包括:

城东观光休闲旅游板块、城南民俗休闲旅游板块、城西花木观光旅游板块、城北文化旅游板块。

市区旅游系统包含下属子系统:

市区夜游系统、市区旅游步行系统、市区博物馆系统、市区美食系统和市区休闲商业系统。

1、市区夜游系统。

构建“三带一轴八片区”的结构布局,即:

三条夜游娱乐带包括人民南路娱乐带、羊西线餐饮美食娱乐带和锦江夜游娱乐带。

“一轴”,指人民路南北轴方向的大商业带。

八大片区主要由“一品天下”餐饮文化街片区、歌舞影剧院娱乐片区、府河休闲观光片区、春熙路商业片区、唐诗汉赋文化片区(琴台路)、三国蜀汉文化片区、音乐学院附近休闲娱乐片区、城南休闲娱乐片区。

2、市区旅游步行系统。

以成都私人博物馆系统为核心对所有步行街进行有机链接,形成“一带十六街”的结构布局,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步行线路最长的城市。

“一带”为锦江滨水步游带。

16条特色步行街包括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支矶石街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商业文化街区、“一品天下”餐饮文化街、青华路古玩购物街、琴台路商业文化街区、锦里商业文化街区、春江花月休闲娱乐街、学道街-督院街-走马街林荫景观街区、春熙路、正科甲巷购物街、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大学路文化特色街区、玉林休闲娱乐街区和桐梓林欧洲风情街、锦绣工场——休闲步行街。

3、市区博物馆系统。

形成“五点一圈”式结构布局,分别由唐诗汉赋博物馆群、青羊宫博物馆群、永陵博物馆群、三国文化博物馆群、金沙博物馆群和青华路琴台路私人博物馆集聚核心圈构成。

4、市区美食系统。

形成“一带三圈”的结构布局,“一带”指以琴台路、芳邻路、青华路、锦里、春江花月夜、廊桥、玉双路、望平街为核心的府南河文化美食旅游带。

“三圈”指打造以沙湾商务美食街区、羊西线国际美食街区、府南新区火锅美食街为核心打造蓉西国际美食旅游圈;以玉林—中华园美食区、科华路—领事馆路美食街、人民南路南延线休闲餐饮一条街为核心的蓉南美食圈;以春熙路、总府街为核心的成都小吃美食圈。

5、市区休闲商业系统。

以“一圈两轴六区”为主要布局结构,“一圈”,指核心综合商业圈。

核心综合商业圈以天府广场为中心,涵盖盐市口——春熙路——大慈寺片区在内的大型核心购物圈。

两条商业网点发展主轴线为人民路(南北向轴线)以及蜀都大道——东大街——老成渝路(东西向轴线),成十字交叉。

“六区”包括文殊院旅游休闲商业街区、武侯祠旅游休闲商业街区、府南河滨水旅游休闲商业街区、水井坊旅游休闲商业区、浣花溪——青羊宫旅游休闲商业街区、空港旅游休闲商业区。

(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成都市旅游发展“一区两带”的极带(圈)式产业发展布局,从城镇的中心性、周边旅游吸引物数量与品位、交通便捷程度及枢纽性,确定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包括三级旅游中心地及旅游开发轴。

一级旅游中心地为成都市主城区、都江堰市;二级旅游中心地包括温江区、龙泉驿区、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蒲江县、新津县、郫县、崇州市、新都区。

三级旅游中心地包括天台山镇、火井镇、南宝镇、西岭镇、花水湾镇、、西来镇、安仁镇、、黄龙溪镇、洛带镇、元通镇、街子镇、龙池镇、虹口镇、龙门山镇、白鹿镇、泰安镇、青城山镇、、新繁镇、城厢镇、赵镇、五凤镇、茶园镇、古城镇、华阳镇、永宁镇、万春镇、寿安镇、平乐镇、怀远镇等城镇。

地震灾区灾后旅游镇恢复重建为都江堰的虹口乡、向峨乡、龙池镇、青城山镇、大观镇,彭州市的龙门山镇、小鱼洞镇、丹景山镇、葛仙山镇、白鹿镇、磁峰镇、通济镇、桂花镇、新兴镇,崇州市的街子古镇、鸡冠山乡、文井江镇、三郎镇、怀远镇,大邑的安仁镇、花水湾镇、西岭镇、鹤鸣镇、新场镇,邛崃的平乐镇、天台镇、火井镇。

旅游镇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