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804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docx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思考

论文摘要:

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是妇女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亟待完善的方面。

从宏观方面看,制定反歧视法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它可以从反面约束人们歧视妇女的行为;从微观方面看,修正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应该是一个最具可操作性的工作。

而且《妇女权益保障法》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已经逐渐露出了某些弊端,关于该法有哪些弊端以及如何校正这些弊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0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的纪念日。

各新闻媒体、相关机构就该法实施十周年以来的状况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如果对这种人声鼎沸的讨论声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我们即不难发现此种讨论渗透着人们对妇女问题的人文关怀。

质言之,妇女问题不仅是妇女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属于男性的问题、一个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形成了保障妇女权益的优良传统——这是当时革命的需要,更是由共产党这一政党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法律在保障妇女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构建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但是,2002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更有甚者,某些网络媒体还将其中的女主人公、饱受家庭暴力之害的梅湘南评为2002年“最命苦”的中国妇女!

此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妇女问题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妇女问题体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妇女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亦要求我们作出法律上的回应。

因此,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是切实保障妇女权益的前提;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调动妇女参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积极性、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根本途径。

就像没有法律就不会有当今奴隶的解放一样,没有完善的法律,妇女的权益就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我国现行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及其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注重并不断加大创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力度。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为根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制定,1997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制定,2001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

2001年12月29日由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无疑对这个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设定的妇女宏观发展目标相比照,现行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涉及到妇女在参政、劳动佣工、教育、家庭、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权利。

  为全面贯彻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还进一步建构了相应的组织保障。

据《中国妇女报》2002年9月8日报道,2002年我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地)级以上政府都建立了执法协调议事机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绝大多数县级政府也建立了这一机构。

除了法规和政策的保障不断完善,制定了一批政策性文件而外,关于这些法律法规的监督保障体制也逐步加强。

[①]

  现行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妇女撑起了一片法律的天空,它们对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使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进一步得到实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9月4日公布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反映了10多年来中国妇女地位在就业、政治参与、家庭生活、教育和健康问题等方面取得的进步。

而且调查显示“男女平等”已成为我国公众的主流意识,女性的能力得到普遍认可,传统两性角色分工受到挑战,女性的自主意识增强等[②].2002年4月,《中国妇女报》公布的一系列数字更能从微观方面表明近年来中国妇女的发展状况。

[③]恐怕没有谁会否认,这些深刻的变化与我国现阶段比较完善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看到我国推进两性平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以1995年至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为指标进行衡量,其中规定的十一类目标中仍有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和妇女保健两方面的指标没能实现。

另一方面,2001年公布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还表明,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总体差距和分层差距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女性就业率较低,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差距成扩大趋势;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与男性差距较大;妇女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

传统的歧视女性的性别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模式,而且这种文化模式还渗透并体现在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虽然显性的歧视女性的制度已经走入了历史,但歧视女性的文化模式以及人们歧视女性的心理——行为模式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遭到彻底的清算。

因此,为减少歧视妇女的现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我国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宏观措施——创制反歧视法

  法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

妇女权益的保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立法、严格实行法律的手段得以缓解。

作为关心两性平等问题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认为推动两性平等的事业必须健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而具体的措施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实有创制反歧视法的必要性。

  1.创制反歧视法是保障妇女权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是完善我国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应该说,没有专门的反歧视法是我国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一个重大缺陷。

从法律的角度看,保障妇女权益应该抓住两个环节:

其一,以授权性规范[④]为手段,从正面授予妇女应有的法律权利;其二,通过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要求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为某些行为或不得为某些行为,从反面保障妇女的权益得以实现或补偿妇女权益所受到的侵害。

我国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基本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强调妇女可以根据这些法律法规行使其权利;而问题的另一方面——限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不得实施歧视妇女的行为,对歧视妇女行为的处罚方面则规定得很少。

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措施只强调了“一只手”的作用,而忽视了反方面的另一只手。

  2.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歧视妇女的现象不容忽视

  相关调查显示,推进两性平等的事业在当前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十几年来,中国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了非比寻常的压力的同时,也使“效益优先”(特别是经济效益优先)的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由于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女性首当其冲地成了这种价值评判尺度的牺牲品。

例如,在生产领域,一些私营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置平等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在劳动佣工时公然不招收女性。

更有甚者,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秉此价值尺度行事,严重地侵害了妇女的权益。

在女性参政、受教育等各个方面,歧视妇女的现象都不容低估。

种种歧视妇女的现象呼吁反歧视法的出台。

  3.制定反歧视法,有利于改造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歧视妇女的行为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行为模式是文化模式的一个具体表象。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模式在两性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歧视女性的行为方式。

由于文化模式的相对独立性和惯性,歧视女性的行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还很有市场。

毕竟,中国乃至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同男性相比,女性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

这种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从两个方面塑造了人们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定型化。

也就是说,在男人看来,女人就应该做那些属于女人的事,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务、孩子、丈夫和家庭之上。

这种“女主内,男主外”的角色分工模式在男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女性也认同了上述的文化模式,并用该文化模式作为培养其性情和个性的标准。

而反歧视法的创制有利于校正人们的这种行为模式,为女性参与管理国家、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制定反歧视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人们歧视女性的心理态度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曾经指出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⑤]也就是说,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而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成为法律规制的目标。

但我们却不应从此出发,认为法律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具体言之,法律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思想的方式至少有二:

其一,从微观层面上,法律通过确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是法律影响人们心理的由外而内的作用模式;其二,从宏观层面上看,法律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确立某种价值观的方式实现的。

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行为人首先将法律确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尔后再用这种价值观念统帅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法律影响人们心理的由内而外的作用模式。

作为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反歧视法,完全可以按照上述两种渠道发挥作用,校正人们歧视女性的心理,这也是创制反歧视法的深层要求。

  5.创制反歧视法,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发展的要求

  法律的发展从来都不能排除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这两条便捷的渠道。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有自己的反歧视法,此立法经验当为我国所借鉴。

两性不平等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法等国家基于其具体的国情,都制定了反歧视法。

我们亦如法炮制、创制反歧视法,并不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做法的盲目效仿和简单照搬,毕竟我国同样大量地存在着歧视妇女的现象,这是基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得出的必然结论。

过去,我们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为消除歧视妇女现象提供了经济上的前提,我国没有歧视妇女的现象,这种心理也曾影响过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

可以说,我们陷入了制定反歧视法,即等于承认我国也存在歧视妇女现象这种两难的情结之中。

若抛开这一情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存在于社会诸领域中的歧视妇女的现象,我们就会看到制定反歧视法还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制定反歧视法的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

其一,要把反对歧视妇女的现象与歧视少数民族等其他可能存在的歧视现象结合起来。

其二,反歧视法即要规定对歧视妇女行为的处罚尺度,同时也应该规定对优先录用妇女等用人单位的奖励措施。

惟其如此,反歧视法才有可能不会形同虚设,具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微观方面——修正《妇女权益保障法》之我见

  反歧视法的制定,可以从宏观方面弥补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缺陷;而从微观方面修正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是完善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必要且更具可操作性的工作。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的、综合的、专门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专门大法。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必将陆续出台一些保障妇女权益的专门法规。

但这些法规更多地会涉及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