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366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docx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

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师:

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

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

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完成板书: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

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

怎么办呢?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

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

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

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

(板书:

应用)

师: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目标。

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

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

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

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

无数个。

师连问:

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请你猜一猜?

生A:

和长有关。

生B:

和宽有关。

生C:

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

教师通过提供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

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

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

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

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

(板书:

实验)

师:

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

我们需要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

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

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

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

发现)。

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

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

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

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板书:

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

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

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

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

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

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

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

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

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

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

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

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

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

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

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

长6分米,宽4分米。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

只要想()()=24(平方分米)

师:

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

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

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

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整堂课临近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

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

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

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板书: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总评:

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

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思想,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