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2869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健康教育.docx

糖尿病健康教育

一、 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和遗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症;高血糖为这一综合症的共同标志。

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的作用障碍,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

它是危害健康且伴随终身的常见病,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包括眼、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皮肤、肌肉等。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可以通过积极干预控制病情,但目前尚不能治愈。

因此,患者必须接受和获取防治的健康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恰当的治疗。

   影响糖尿病情的因素很多。

正确合理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艰苦的过程。

目前虽然不能治愈糖尿病,但在医生的正确指导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下,是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的。

(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基本的特殊形式,是治疗的基础。

没有糖尿病健康教育,患者及公众无法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早期治疗和良好控制就无从谈起。

要通过社会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能够知道,什么是糖尿病?

如何防治?

那些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如何调整生活状态?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要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知识的教育,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重拾建立健康家庭的信心。

要通过对医护等相关人员的再教育,规范强化其防治知识和科学管理意识,正确有效地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获得糖尿病基本知识,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并对病情变化进行自我监测。

   2.保证患者长期稳定合理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

   3.让患者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症状,能得到及时处理,避免血糖波动,病情恶化。

   4.防止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基础知识教育

   

(1)糖尿病是一种尚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运用好科学、合理、先进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糖尿病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四种。

    

(2)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非典型症状为头晕、乏力、视力减退、皮肤瘙痒等。

   (3)血糖的正常范围(血浆葡萄糖浓度):

   空腹血糖:

(空腹13小时以上)

   餐后2小时血糖:

(吃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

   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WHO1999):

 

血糖浓度(mmol/L)

 

静脉血浆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全血

糖尿病:

空腹

≥7.0

≥6.1

≥6.1

服糖后2h

≥11.1

≥10.0

≥11.1

糖耐量减低(IGT):

空腹

<7.0

<6.1

<6.1

服糖后2h

7.8-11.0

6.1-9.9

7.8-11.0

空腹血糖受损(IGF):

空腹

6.1-6.9

5.6-6.0

5.6-6.0

服糖后2h

<7.8

<6.7

<7.8

 

   (4)糖尿对人体造成得所有危害都通过并发症体现。

据WHO统计,目前因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高达43%。

了解常见并发症对健康的损害,就能坚定患者控制2型糖尿病的信心。

   ①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率70%,心血管并发症是在代谢障碍和电解质紊乱基础上发生的心脏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纤维病变。

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②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29%,脑血管并发症是指患者由于血管官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局部血流下降或增加形成突发性脑血管破裂造成死亡。

   ③糖尿病肾衰,病程10年以上得患者死于糖尿病肾衰的约为53%;糖尿病肾衰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得肾小球病变,又名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由此引起得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也很常见。

   ④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38%,糖尿病高血压发病高峰期较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前约10年,死亡率也成倍增加。

   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15%

   ⑥糖尿病神经损害,糖尿病会引起神经损害和血管损害造成手、足及皮肤的敏感性下降和丧失,严重的会导致血流阻滞感染病变截肢等。

   ⑦高渗性昏迷,急性(合并症)。

   ⑧酮症酸中毒,急性(合并症)。

   ⑨低血糖反应,这是糖尿病传统治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并发症,轻度低血糖有饥饿、心慌、手发抖、出冷汗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这些并发症可以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5)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必须积极控制高血糖;此外,还与其他危象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运动量、饮食结构、遗传等。

除遗传因素外,其他危象因素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6)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或发生急性代谢紊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时,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

   (7)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须采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终身干预,千万不能中断治疗。

治疗中断后症状又会出现,且病情加重,甚至出现象急性代谢紊乱。

 

   2、心理矫正教育。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患者思想负担很重,左思右想,不是积极想办法治疗,而是整日考虑治不好怎么办。

短时间药效不理想或病情反复,就丧失信心,焦虑烦乱,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惶惶不可终日。

   《皇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强调一个人神智安宁,就能少生病,如果躁动不安就容易得病,也难治愈疾病。

糖尿病患者只有在保持心情舒畅的前提下,配合药物、运动和健康饮食,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情志抑郁,则草木无情。

   ①外向投射心理反映。

患者在明确患病后,对身体方面微小变化异常敏感,经常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责怪家人未尽心照料、好挑剔、任性、易动感情、人际关系紧张。

   ②内向投射心理反应。

性格内向的患者,表现为自我压抑,自我责怪,感到患病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抑郁、自责、消极厌世意念。

   ③症状轻微的患者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或者忽视后果,不节制饮食,不节制生活,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又后悔;还有一部分患者畏惧糖尿病不配合治疗;还有的患者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可以增加药量不必节制饮食;求治心切轻信商业广告的宣传,中断正规治疗计划。

 

   掌握这些心理情绪变化及时疏导,让患者明白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控制盒病情变化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对抗糖尿病需要的不单是药物,更需要一种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治疗方法的教育

   饮食、运动、药物是治疗糖尿病得三驾马车,对于已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应强调饮食、运动、药物三者的和谐与平衡否则药物治疗难以奏效。

 

   本手册将按三个章节分别详细阐述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专题讲座:

优点:

比较容易组织,规模大、受众多,现场气氛热烈感染力较强;局限性:

对授课人员得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交流和反馈受到限制。

   2.宣传资料:

优点:

不受时间场所限制,随时学习,可长久保存反复查阅;局限性:

学习效果反馈有局限,学员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解答。

   3.健康咨询:

优点:

能满足个体需求,方便快捷专业性较强;局限性:

咨询人员需具备较高素养。

   4.联谊活动:

优点:

社会影响大,形式多样,现场活跃,获取的知识最容易吸收消化;局限性:

组织者人力、物力花费较大,责任较大,参加活动人数局限。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以及全世界发病率都很高。

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在6%~10%以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在2%~4%。

到目前为止,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在3000万以上,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杀手"。

糖尿病可导致失明、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肢体坏疽以致截肢、昏迷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

约有25%~50%的病人有家族史,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两型均可遗传,而Ⅱ型的遗传几率更大。

同时,即使有遗传性,也需要有外因影响才能促成发病。

目前最主要的三大致病外因是肥胖、活动少和精神高度紧张。

  

认识和对待糖尿病的态度正确与否,对身体康复有很大影响。

首先要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和最后战胜疾病的信心.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心情坏到了极点,认为此病终身伴随,心理上很恐惧;有些人得了却满不在乎,不注意配合医生治疗,饮食不控制,也不服药.这些都不是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对身体有害无益.糖尿病是一种病情较复杂,且较难治愈的一种慢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不必为此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当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了解糖尿病知识,做好配合治疗,克服急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力求减轻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同样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糖尿病是终生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

但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

糖尿病必须依靠综合治疗,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分别是饮食治疗、运动、合理用药、自我监测及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是跑在最前面领路的马。

这五匹马要齐步并进,就需要一个好的赶车人,这个人就是接受过糖尿病知识教育的患者本人。

只有这样才能把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知多少?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

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多尿:

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甚至10升之多。

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

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份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增多。

  

多饮:

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应当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显低于肾糖阈,所以在未出现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确诊为糖尿病了。

另一方面,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而使肾糖阈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无糖,也不会出现多尿;再者,老年人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尽管体内水分丢失明显,而口渴中枢无感觉,也不思饮,这也就是老年人常见、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原因。

  

多食:

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应当注意的是在2型糖尿病早期,由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现餐前的明显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这往往是II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消瘦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

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其它症状:

  

1.疲乏无力:

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

据调查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

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3.皮肤感觉异常:

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视力障碍:

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5.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6.X综合征:

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对糖尿病最常见的几种错误认识  

  

糖尿病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减少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现状是非常落后的,有许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对疾病一无所知。

许多人不知道怎样检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的糖尿病。

另外,目前社会上仍经常可以见到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入歧途的巫医假药的欺骗宣传。

这些都说明健康的糖尿病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

糖尿病病友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糖的调节,才出现了血糖增高现象,所以,患糖尿病是因吃糖多了的说法不确切。

不过,糖尿病病友最好还是不吃糖为好。

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据文献报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发生糖尿病无明显关系,而且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糖尿病发病率并不比高蛋白饮食者为高。

但若过多食用白糖等单糖引起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

因为尿里有糖所以叫糖尿病,所以只要注意尿糖就可以了!

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是高血糖,尿糖含量在一般情况下是与血糖平行的,因此,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作为治疗疗效制定的指标之一。

但是并发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后,由于肾糖阈值增加,肾小球滤出糖减少,血糖可以很高而尿糖却很少或测不出,或虽然血糖增加但未达到肾糖阈,尿糖也可阴性;此外,肾小管病变,肾小管吸收糖减少,虽然血糖不高,尿糖也可阳性,此时称为肾性糖尿;尿中的果糖、乳糖或木醇糖等均可使斑氏液呈阳性反应;维生素c、四环素等也可呈假阳性,因此,诊断糖尿病主要依靠血糖值,而不是尿糖。

不吃饭血糖就不会升高!

人体摄入或自身合成的葡萄糖,除氧化功能和转变成其他化合物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外,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肌肉及其他组织,在空腹或摄入食物中糖分缺乏时,肝肾中的糖原可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再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

胰岛素可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

糖尿病病友由于胰岛素的作用降低,则使该酶活性增加,所以,尽管糖尿病病友不吃饭其血糖仍然可增高。

因为我有糖尿病,尿多,所以要控制喝水!

  

糖尿病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多尿是因为大量饮水造成的,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

口渴想喝水是人体保护性的生理调节。

*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

*喝水有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作用。

*酮症酸中毒时更应大量引水。

*喝水可改善血液循环,对老年患者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严重肾功能障碍,尿少、水肿时,要适当控制引水。

糖尿病不宜多活动!

不少病人一旦得病,什么事也不干。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环节,适量而定期的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减少病友服药的剂量,比如每日慢步走1~2小时,可减少降糖药剂量。

适合糖尿病病友的运动方法有慢步走、保健操、老年迪斯科或适当做些家务劳动,最好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劳累。

糖尿病确诊以后,须马上开始降糖药治疗。

给我开最好的降糖药……

只有当2型糖尿病并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控制饮食盒适当的运动治疗后,血糖仍未能有效控制,才考虑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经常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要求医生给开最好的降糖药。

决定降糖药好差不能光认为价格昂贵、降糖作用最好就是最好的药。

实际上降糖和引起低血糖是一种药的两个方面,如降糖药作用强引起低血糖的机会也就必然多,单从降糖的角度来看这种药是好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易引起低血糖,它又不是好药。

其实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只要降糖药适宜自己服用、不良反应不大、价格又便宜、以及又容易买到的就是好药。

“打胰岛素象鸦片一样成瘾,我坚决不打!

临床治疗中,有些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对注射胰岛素有顾虑,误以为打胰岛素像抽大烟一样上瘾,一用上就离不开,拒绝用胰岛素治疗或者随便停用胰岛素;有的造成反复发生酮症,以致丧生;有的发生严重的合并症,如坏疽的脚被截掉,双目失明,后悔莫及。

对1型糖尿病病友来说,因为口服药物对他们没有效果,因此他们别无选择,为了生存下去只得接受胰岛素治疗。

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友,要说服他们接受胰岛素治疗,往往是一件让许多医生都很头疼的事。

原因就在于这些病友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但却非常错误的观念:

胰岛素是鸦片,打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

这种观点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就在于我们曾经给两种糖尿病起了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个不恰当的名称已渐渐被医学界废弃不用。

另外,许多非专业医生的错误讲解和宣传也是造成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

关于胰岛素,在此我要为它鸣以下不平:

*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口服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

因此胰岛素治疗完全是因为病情的需要而定,而且胰岛素是正常人体激素,何以能用“鸦片”这种东西来形容它呢?

*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长期在口服药物刺激下的人体胰岛,使用外来胰岛素后,可得到很好的休息,胰岛功能恢复一段时间后,部分病人仍可能继续接受药物刺激,发挥分泌胰岛素的作用。

所以,使用不使用胰岛素与病情及患者的类型有关,无成瘾问题。

公共场所注射胰岛素?

不好意思……

有些糖尿病人不愿意在公共场所注射胰岛素,往往是因为他们担心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在扎吗啡的吸毒者。

注射时,你应摆正心态:

为了治疗糖尿病才注射胰岛素。

给那些注射胰岛素感兴趣的人们解释有关注射胰岛素的疑虑,使他们增长知识。

结婚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很多年轻的糖尿病病友担心结婚会使病情加重。

在结婚的前几天,糖尿病病友会因为婚事繁忙或过于劳累而使血糖有所波动。

但如果婚事操办的简单些,有些事委托亲朋好友代办,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婚后可能会因情绪或性生活频繁而使血糖不稳,此时只要注意糖尿病治疗,遵照医嘱用药,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把握自我,是完全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

糖尿病抽烟没问题,俗话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益。

即使吸烟量很小也不例外。

吸烟可使血管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可使血糖升高,损伤呼吸道粘膜,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呼吸道感染和肺癌的发生率。

糖尿病需进食保健品,而且我只吃糖尿病食品!

目前糖尿病病友越来越多,而且糖尿病饮食又较特别,所以,很多保健品厂家都盯着糖尿病人,名目繁多的无糖食品应运而生,如各种降糖奶粉、降糖茶、有降糖作用的各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等。

我们认为,保健品不管宣传得如何,既然是保健品,其作用就有限,就不能代替药品,糖尿病病友一定要保持一种平常心,与保健食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千万不可心太软。

其实,糖尿病病友只要食物多样化,保证蔬菜、水果、主食、副食的供应,一般既能保证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无需特殊补充。

有一定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的病友都应该知道:

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

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

病友们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没有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

中医、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但病友们如果盲信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糖尿病无法预防。

如果健康和智慧是人的两大最宝贵财富的话,那么健康更显重要,因为智慧是依附于健康之上的。

忧患意识不可无,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更是如此。

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防线"布设、构筑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的。

目前,糖尿病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性办法,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听之任之。

相反更应积极行动起来:

一级预防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如果你还不是个糖尿病患者,更要规范你的生活,使你的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最牢固的一条防线,若不注意,你很可能成为一名未来的糖尿病患者;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如果你已经是个糖尿病患者,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控制良好,是可以防止和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发生和发展的;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

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需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糖尿病足部小的创伤、感染不必在意!

每当皮肤有了裂口,细菌、霉菌和其他病原菌就会侵入并引起感染。

足部特别容易寄生细菌和微生物,因为鞋子为病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所以,当糖尿病病友发现脚上有损伤、溃疡、切伤或疮时,就应立即采取措施来防治感染。

足部溃疡是足部最大的感染源。

当溃疡受到感染时,微生物就会吃透皮肤层和骨组织,形成一个深孔。

而当感染扩散或变得更深时,那就只能截肢了。

得了糖尿病生活、饮食方方面面都受限制,令人感到很绝望!

糖尿病治疗最困难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病情发展是慢性的。

它不会自己消失。

患者能够很好地控制它,但觉察不到治病效果。

但为了使病情好转,又必须控制它。

也许最初患者能以满腔热忱坚持保健计划,认真执行进餐计划,尽职尽责地检查血糖水平、按时注射胰岛素。

但有时会感到十分厌倦。

这实在太难了——样样要做到最好。

所以,对某些患者来说,需要有一个伙伴帮助、支持、鼓励他。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更喜欢独自以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不论如何,重要的是找到适合患者自己的方法。

进餐计划要考虑到自己的喜好,进餐时间要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自己的计划能让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更能激发战胜疾病的热情。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两种不相干的疾病!

即使你控制了糖尿病,有时也可能会得心血管病或与循环相关的疾病。

值得庆幸的是,随时都在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诊疗程序。

当患有与循环不良有关的某种疾病时,最重要的是及早寻找治疗,使疾病不再恶化和引起更多病症。

不管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危人群,还是经历过的幸免者,都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关键是保持动脉清洁和血液流动,防止阻塞血管。

戒烟、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体育锻炼、减肥,平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对降低心血管发病危险性都有帮助。

此外,每日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中风和心脏病发生。

如果你属于心脏病发作的高危人群,有其已发作过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请教医生采取措施、减小发病的危险性。

  

  

糖尿病三大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一般人认为,患上糖尿病只需要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其他食物如肉类、蛋类、豆制品、花生等便可多吃,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食物,不论是粮食还是肉类、蛋类、豆制品等,都会在体内产生淀粉、影响血糖的含量。

治疗糖尿病,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