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678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

2019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专题

棠湖中学期末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宝应元年,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的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14.C  

15.思念家乡的愁苦。

诗歌前四句暗示诗人身在家外,“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怀才不遇的感叹。

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对亲友的怀念。

“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

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喜悦心情的期盼。

成都一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众 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扰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抹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莽:

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旦:

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15.(6分)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C2分)。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2分),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2分)。

(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达州一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路难

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

同“敝”:

破旧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15.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6分)

14.D。

第七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蟠龙。

15.

(1)表达了“湘东行人”淹留他乡的羁旅之愁。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之久,归家不得的乡愁;

(2)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弊裘羸马”“饥寒”等写出游子窘境,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

(3)抒发了“湘东行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龙蟠泥中”喻指“湘东行人”时运不济,“不能生彼升天翼”则表达了“湘东行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境遇的愤懑。

资阳一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谢寺双桧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

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

桧:

一种常绿乔木。

龙象界:

佛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3分)(“古桧曾与禅客为伴”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15.(6分)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

(3分)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

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3分)(意思对即可)

成都外国语学校一诊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

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

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及12月襄、樊粮道被蒙军切断之事。

文天祥自幼爱读忠臣传,敬佩屈死的直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二句,写深秋时节,溪水下降,溪中的石头自然露出,刻画出秋景的特点。

B.“挑灯看古史”两句,写诗人读史书,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万千。

C.第五六句从前面写景转为写事,朋友之信捎来时局的消息,“急”字暗喻时局的紧张。

D.“塞马谁得失”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深山里的人信息闭塞,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

 

15.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4.D   (解析:

D项“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不准确。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是朋友信中之语,是安慰诗人罢官归隐故乡本是祸,但能避免权贵的进一步的迫害和危局带来的灾难,这又是福)

15.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危急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每点2分)

(解析:

前四句写出了秋景的自然清新,结合最后一句中的“自适”二字,可知表现了诗人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

这可得出。

中间四句,写朋友写信来问候,也捎来了时危的信息,朋友安慰诗人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这可得出。

最后四句,诗人想到史书记载的直臣大多是受屈而死,不禁感慨得眼泪双流,庆幸生在这圣明的时代,如渔夫樵夫一样,在山水间自得其乐。

但作为一位国家的忠臣,这其实是诗人的愤激之言,是为不能纾解国难出力而忧伤。

这可得出。

南充市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増。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

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C.诗歌结尾“鲲鹏”“图南”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哀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广元市第一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4-15小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

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

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15.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你认为谁更有道理?

为什么?

(6分)

14.D“显得突兀生硬”理解有误。

15.(6分)

(1)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马嘶”可见人多声杂,“待船归”的人也心情急迫,故而“群鸥”不安惊起,可见江边渡河的情景并不宁静:

诗人至“斜晖”“苍茫”之时还在一片喧哗中汲汲皇皇等着渡船,可见其在纷纷扰扰中忙碌,内心并不宁静而是无比厌倦;正因为诗人感到厌倦,所以他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这样心境中写出的诗自然难以说“宁静而充满生机”。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白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观点1分,分析5分。

答案仅供参考。

回答此题时,可从诗句理解、意境创造、诗歌主题、表现手法等多角度思考。

如有其它答案,能够联系作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白网其说亦可。

乐山市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试卷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翁灵舒冬日书事南

宋•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注】翁灵舒:

翁卷,字灵舒。

与徐照同为“永嘉四灵”之一。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是“冬日书事”,首联就点出时令,带出“事”来,叙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

B.诗中“思闰月”、“误春花”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C.冬日漫长,年关将近,诗人双鬓花白,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愁思无穷。

这一切,使他产生了想要搬家的念头,避免眼前景致,触动忧愁。

D.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内,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

徐照这首冬日书事诗,虽然是和作,但不为和韵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

15.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6分)

14。

B。

(诗人希望凛冽严寒的冬天早些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些到来。

15.第一问:

园苗新长而欣慰,园鬓已华而哀伤。

 (由喜而哀,起伏变化)(2分)第二问:

 

(1)诗歌塑造了一位儒雅贫穷,品性高洁,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 

(2)诗歌叙写敲:

煮荼,思梅赏枫、麦苗新长,传递了悠闲自适的生活追求;两鬓花白、寻屋移家事件传递了园年华己逝不愿睹物伤情的内心情感。

 (4分)

 

 

南平一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吴融:

浙汀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

别业:

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而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15.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4.(3分)A15.(6分)

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厦门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塞下曲

【唐】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朝走马”强调时间紧迫,“直指”表现目标明确,写出行人奔赴边关的急切。

B.三四句既交代蓟城地处边陲,直通漠北,又以“万里”突出离别的痛苦,情调悲凉。

C.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军情紧急、战火不断的氛围。

D.七八句将同一时节不同空间的画面叠映,上承战事,下启春光,节奏由紧张转向舒缓。

15.“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两句有何精妙之处?

请简析。

【答案】14.C   15.“汉宫柳”与“胡地桑”相对,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婀娜的柳枝、青青地桑条,景象柔美清丽,融入了戌边将将上的思乡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类试题考生要先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认真核对与选项内容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

选项C,“五六句直接描写边地的现实景象”理解有误。

根据理解“沙中百战场”,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

是有虚写想象的成分。

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类试题要先明确诗句中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理解分析其手法的效果,最后是扣住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根据对原诗句“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的理解,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

根据以上理解此处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虚写“长安宫中柳”,实写“胡地桑”,虚实结合体现了景物的一派昂然,抒发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综合赏析诗句类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明确手法,最后要扣住诗歌的情感主旨来作答。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龙岩期末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

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上阙前三句,从视听的角度,写出早春合肥城里的“巷陌凄凉”的情景,着一“空”字,让原本衣衫单薄的诗人更觉内心凄恻。

    B.“正岑寂”两句,承上启下,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

寒食将至,柳色可怜,使诗人内心有暂时的慰藉。

    C.“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写出恐春成秋的伤感。

“自碧”两字,以景语作结,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

    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写出切入骨髓的体验。

15.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福州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曾经历黄巢之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

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6分)

  14.(3分)A【解析】“穷”并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

  15.(6分)

  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

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漳浦一中2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15.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B(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抒情。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期末联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丁未:

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

即今吴江市。

第四桥:

城外的甘泉桥。

天随:

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

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

活。

C.“今何许?

”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

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

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15.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两句。

(6分)

14.D(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15.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2分)。

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2分)。

(答寓情于景亦可。

青山清寂愁苦,天空昏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