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759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古典诗文

2012-05-090956

5d56b7b40102dwz2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题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懂,了解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1)注意分析诗题。

古诗题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注意利用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

(3)调动积累,推此及彼。

对于熟悉的,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

(5)辨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2分。

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

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一)诗歌类别

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

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又称古风

四言古诗

如《诗经》

古体诗的特点

①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

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为古体诗。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五言古诗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言古诗

如白居易《琵琶行》

 李 贺《李凭箜篌引》

杂言古诗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绝句

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四六八押韵。

七言绝句如杜牧《泊秦淮》

律诗

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

另外,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还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艺术手法上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从表现内容上分有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

古诗鉴赏的答题失误及矫正

  一、答非所问

  〖失误表现〗回答扣不住提问的角度,所答非问。

  〖失误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

  〖矫正〗细心审题,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使回答扣紧问题。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举例〗本诗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点评〗此答案从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发角度回答,与“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要求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故回答有问题。

本题的角度应该是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说理的特点。

可以如此作答本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壮阔雄浑,后两句紧承写景,即景生意,不仅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将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

  二、牵强附会

  〖失误表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时,作无端揣想或无根据归纳,答案牵强、生硬。

  〖失误原因〗就诗中个别词句来分析,忽视诗歌整体。

  〖矫正〗利用词题和注释等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归纳;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进行合理推想。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题〗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请指出幽草寓意。

  〖答案举例〗用幽草、黄鹂描绘出一幅幽静的涧边图,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由于没有抓住“独怜”这一关键的抒情词语,便不能理解鸣声诱人的黄鹂对安贫守节的幽草的陪衬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幽草的寓意———恬淡的胸襟。

  三、空泛不实

  〖失误表现〗需要具体分析的试题,只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回答空泛不切实际。

  〖失误原因〗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性的词语,不能结合原诗展开分析。

  〖矫正〗用文学评论的意识来理解试题,分析落到实处。

  〖举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实在而中肯。

 

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是0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

抒情

间接抒情

((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映衬

((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象象征

联想

想象

用典

对比

对照

动静

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例1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怎样的理想?

(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

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

《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诗词赏析积累

(一)唐宋绝句赏析37首

1、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此诗是写诗人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最易见出王维诗歌“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的特点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觉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犹如一幅重彩设色的工笔画;接着诗人才写到春眠于落花虚飘、莺语间关之中,山人睡得酣恬而闲逸,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

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

整首诗意境静美,情致高远。

本诗与孟浩然《春晓》之最大不同在于王诗先写境再写人,先设色构图描绘出一种清幽静美的画境,再展现山客高卧的形象,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孟诗则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春眠初起,后入境,想见一夜风雨飘零的阑珊春景,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

王诗如工笔画,孟诗犹如写意画。

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思乡之殷;“应知”云云,似近罗嗦,却表现出想了解故乡之事的急切心情,透露出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里,窗前的寒梅已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全诗语言质朴平淡,如叙家常,而诗味浓郁,情真感人。

3、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整首诗的意境显得清冷幽僻。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弹琴长啸,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写法,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4、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这是即景感怀诗。

首句写景,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感怀,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权贵官僚。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靡靡之音。

如今在这衰世之年居然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这两句以含蓄婉曲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豪绅权贵沉溺声色的辛辣讽刺和对国事所抱的深深隐忧。

5、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这首咏史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宣扬了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

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6、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7、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

“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

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

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

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

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数,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8、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三四句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9、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