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442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1及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据此回答1~2题。

1.“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炭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解析:

鲁尔区交通便利,国内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从瑞典、俄罗斯等国家获得。

而且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型交通工具的发展,铁矿石的运费是不断降低的。

其他三项所述内容都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2.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  )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解析:

鲁尔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而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不断减少,但是规模在扩大。

钢铁企业所需要的铁矿石依然主要来自其他国家。

废弃的煤矿得到复垦,但是农业的地位没有不断提高。

答案:

A

(2014·全国课标文综Ⅱ)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解析:

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除以(径流量+蒸发量)的数值,绿水比例最大的地区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的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

答案:

A

4.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解析:

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除以(植物蒸腾+蒸发),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用显著,因此C正确。

而且ABD均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答案:

C

下图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完成5~6题。

5.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推行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6.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生产活动不合理,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我国西北农牧业分布的地区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沙漠化会不断地向东、向南发展。

答案:

5.D 6.A

下图为“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湿地被破坏后,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解析:

湿地能调节气温和河流流量,被破坏后其调节功能减弱,气温年变化和河流流量年变化增大。

答案:

B

8.下列有关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

人类对三江平原的开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答案:

D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9~10题。

9.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解析:

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地被大量侵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

答案:

A

10.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均耕地面积多

解析:

黑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多,粮食商品率较高。

答案:

D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通过该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及图示可以看出,此设计模拟的是生长着芦苇的湿地对水的净化作用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答案:

C

12.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

解析:

模拟实验中如果没有了植物,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也就消失,出水口的排水量会和进水口的进水量一样。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颗粒会随水分的流失而减少,土壤中的矿物质总量减少,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答案:

C

稀土用途广泛,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

由于生产无序、竞争无度,作为世界第一大稀土生产国的中国,不具有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

下表反映的是2009年中、美、日三国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

读表完成13~14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他

51

3

20

13.20世纪70年代我国稀土资源储量曾占世界总量的74%,而到2009年仅占世界总量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14.2009年打响的“稀土保卫战”初显成效,稀土价格正在由“土价”向正常价位回归。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大力开采,不断提高产量 ③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赚取外汇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13题,题干所问为资源储量的变化,有中国储量和世界储量两个变量,所以分析时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第14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提高资源的附加利润。

答案:

13.A 14.A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15~16题。

15.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B.加工工业

C.采掘业D.治金业

解析: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其经济核心部门主要是采掘业。

答案:

C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比1985年、1995年都低

D.2000年与1995年加工工业产值差不多

解析:

据图可直接得出答案。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解析:

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的面积多于后期增加的面积,旱地前期增加的面积少于后期减少的面积,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答案:

D

18.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注意“前后期”和“由退化趋于好转”的限定,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答案:

B

(2013·四川)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19~20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9.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解析:

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故选C。

答案:

C

20.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故D项正确;城市新增用地主要用于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A项错误;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项错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

答案:

D

图甲为“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图甲中2000~2007年耕地面积曲线变化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各年减少幅度不同,其耕地总量在1.2亿公顷以上;2002~2003年曲线的坡度最陡,说明减少最快。

答案:

C

22.2002~2007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从图乙可以看出各类土地的变化状况,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呈增加趋势,且林地增加较为显著;耕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快,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建设用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6分)

23.(14分)(2014·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历史上就有“北大荒”之称。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现在我国已停止了开垦“北大荒”。

(1)从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加以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停止开垦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三江平原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由不同年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图引出,考查了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利用和保护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可从图上直接读出,这种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2)题,从湿地的作用角度分析回答。

第(3)题,关键是提高生产力。

答案:

(1)变化:

面积大幅度减少。

原因:

沼泽湿地被大面积开垦。

 

(2)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14分)(2014·广东)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

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

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 珠江流域示意图(下图)。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河流特征及补给类型。

珠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补给类型应该是雨水补给,枯水期出现在降水较少的冬季。

(2)题,考查河流流域开发。

读图可知,珠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梯级开发的分布特征。

水能丰富的原因应该从落差和水量两方面回答。

第(3)题,考查外力作用。

珠江“入海口”多的原因应从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河流改道、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等入手。

答案:

(1)雨水 冬 

(2)梯级 亚热带季风气候,径流量大;流经地区落差大 (3)珠江口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易改道;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易形成新入海口;流域内降水多,面积大,径流量大。

25.(14分)(2014·郑州一模)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

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北起长江沿岸,南到海南,东到台湾,西到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全国总面积的22.7%。

红壤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现有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33%,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

材料二 有人在裸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试验数据,任选一个坡度范围的红壤分布区域,说出其合理利用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由材料知,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大;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易形成水土流失。

(2)题,图中显示,坡度在18°以下地区,流水冲刷不严重,水土流失较弱,可以修建梯田;而坡度在18°-24°的地区,流水冲刷严重,要注意植树造林;坡度大于24°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虽然减弱,但坡度过大易形成崩塌和滑坡,要禁止人类活动。

答案:

(1)水土流失。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或一定的坡度);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或多暴雨);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坡度在18°以下(或坡度较小)的地区,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用地。

 或答18°-24°(或坡度较大)的地区,退耕还林、还牧,作为林木业用地。

 或答坡度在24°以上的地区,禁止人类活动,以防崩塌和滑坡。

21.(14分)(2013·课标)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

(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

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

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发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

第(4)题,一方面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