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784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docx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讲解

常见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病因:

六淫外袭,以风邪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

尤以身体虚弱,卫气不固,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常时尤易罹患。

配穴方一大椎

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罐,以微出血为度,留罐5-10分钟起罐。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消除程度决定拔罐次数。

如病情不减,可在原部位连续拔罐1-2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主治:

风寒感冒。

配穴方二风门、列缺、外关。

头痛配风池、印堂;声哑配天突、鱼际,并可用照海。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

每日1次。

主治:

流行性感冒。

配穴方三主穴:

风池、大椎、风门;配穴:

膏肓俞、心俞、胆俞、委中。

方法:

风寒感冒,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用走罐法、闪罐法,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风热感冒,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罐法,留罐15-20分钟。

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

各型感冒。

配穴方四主穴:

大椎、大杼、肺俞、膏肓俞、膈俞;配穴:

气海、百会、印堂、太阳、神庭、头维。

方法:

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

留罐15-20分钟,每日施术1-2次。

主治:

风寒、风热型感冒。

配穴方五大椎至胆俞止的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两侧循行线。

方法:

采用走罐法(涂刮痧油润滑患部),推至皮肤紫红色为度,然后将罐留在大椎穴、肺俞穴上15-20分钟。

也可用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改用3-5日1次。

主治:

各型感冒。

配穴方六背部膀胱经的循行线上(共4条)。

方法:

令患者俯卧或座位上伏案,光露背部,沿着膀胱经的循行线抹上刮痧油。

然后取中号罐1只,把罐吸在患者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来回走罐多次,直到循行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四条循行线均应走罐。

接着可把罐停在大椎穴上,留罐5分钟,最后用纱布把油擦尽。

每日1次。

主治:

感冒。

二、头痛

头痛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发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头痛一证,急性为“头痛”,慢性为“头风”。

可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又因其病邪随经络而致,故又有前额痛、后头痛、巅顶痛和偏头痛之分。

见证不同,治当详察。

病因:

致因随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

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会之长”,为病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

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

故又有肝火头痛、痰浊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

症状:

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配穴方一前额头痛取太阳、印堂;偏头痛取太阳;头顶及后头痛取大椎或百会。

主治:

顽固性头痛。

配穴方二大椎、风池、太阳。

风寒头痛配风府、外关;风热头痛配曲池、肺俞;肝阳(火)头痛配百合、太冲(只点刺)、胆俞;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头痛配百会、膈俞;肾虚头痛配肾俞、气海、太溪。

方法:

以上头痛均可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

均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配穴方三按头痛的部位取穴。

前额痛(阳明经),取印堂、上星、四白、解溪、大椎;偏头痛(少阳经),取太阳、胆俞、风池、足临泣、行间;后头痛(太阳经),取大椎、大杼、风池、风门、天柱、昆仑;巅顶头痛(厥阴经),取百会、风池、肝俞、太冲。

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

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三、三叉神经痛

现代医学之三叉神经痛,统属祖国医学的偏头痛范畴。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发病,其中部分患者与月经周期有关;男性亦可发生,而以中老年人为多。

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多沿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日发作数次、电击或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来去突然。

在鼻旁、口周、牙龈等处可有压痛点(扳机点),如果触及这些部位可以诱发,通常多发于三叉神经的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单发于眼支(第一支)者较少见。

其痛多从上下唇、鼻翼、眼眶等处开始向外放射。

本病多为慢性,可延至数年或数十年。

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配穴方一三叉神经第一支痛取攒竹、丝竹空、阳白、中渚;第二支痛取迎香、四白、禾髎、角孙、合谷;第三支痛取下关、大迎、颊车、翳风、内庭。

风寒阻络型配风池、外关;风热阻络型配曲池、大椎;肝火上逆型配曲泉、俠溪、支沟;气虚血瘀型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

均可采用单纯拔罐法。

风寒阻络者可用闪罐法;风热阻络、肝火上逆者还可用刺络拔罐法;气虚血瘀者也可用留针拔罐法。

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大椎、风池、合谷、太阳、胆俞、膈俞。

方法:

均采用单纯拔罐法,对风热、肝火、血瘀型也可用刺络拔罐法,气血不足者可用留针拔罐法。

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配穴方三委中、曲泽、手三里、肝俞、足三里。

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闪罐、留罐和走罐法。

每周拔罐1-2次。

四、偏头痛

病因: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是由于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头痛,现代医学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其痛多在一侧;多呈周期性发作。

本病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发病,其中部分患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男性亦有发生,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偏头痛多痛在一侧或两侧,时痛时止,一发作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以后逐渐减轻而至缓解。

常在入睡后完全缓解。

配穴方一天宗、太冲、三阴交、风池。

每隔1周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委中、大椎、外关、胆俞、肝俞。

方法:

采用留罐、闪罐和走罐法。

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2-3日1次。

配穴方三太阳(患侧)、太冲(患侧)、肝俞(患侧)印堂、合谷。

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

先用三棱针尖刺后拔罐10-15分钟,以出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

五、支气管炎(咳嗽)

配穴方一分两组:

一为风池、身柱、风门、外关;二为天突、经渠、大椎。

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

风寒咳嗽。

配穴方二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第1-7胸椎两侧各穴及胸骨上面诸穴。

采用单纯拔罐法。

每日1次。

第1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15分钟;第二次拔第1-7胸椎各穴及胸骨部位诸穴。

每次留罐15-20分钟,交替使用。

严重者可在脊椎两侧用走罐法,3-5日拔1次,5次1个疗程。

主治:

久咳不止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配穴方三分两组:

一为大椎、风门、膻中、中府;二为身柱、肺俞、大杼、膏肓、丰隆、曲泽。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5-20分钟。

2组穴位,每次选1组。

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配穴方四大椎、肺俞(双)、神阙。

急性咳嗽配风门、身柱;慢性咳嗽配脾俞、肾俞、足三里;咳喘配定喘。

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0-15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五大杼→膈俞、大椎→至阳、孔最→尺泽、足三里→丰隆、天突→膻中。

方法:

采用走罐法。

先令患者取俯卧位,显露背部,在背部涂适量的刮痧油,沿着膀胱经和督脉所选的穴位来回走直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淤血为止。

起罐后将背部的油迹擦干净,然后令患者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的经穴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淤血为止。

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选2-3条经脉走罐。

主治:

急性支气管炎。

六、关节炎(痹证)

关节炎,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两种,均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

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居多。

病因:

本病之作,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邪阻经络,气血运行失畅所致。

症状:

关节疼痛,酸麻重痛,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甚则畸形。

如疼痛游走不定,多为风邪偏甚,属风痹;痛处固定而痛剧,多为寒邪偏甚,属寒痹;痛虽不甚,但肢体重着者,多为湿邪偏甚,属湿痹;痛剧而红肿灼热,多为湿热之邪偏甚,称热痹。

配穴方一大椎、阿是穴。

病在上肢配肩贞、肩髃、曲池、绝骨;病在躯干者配命门、肾俞、肝俞;病在下肢者配秩边、殷门、委中、承山。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均留罐15-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

痹症(关节炎,筋骨、肌肉痛)。

配穴方二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均取两侧穴)。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配穴方三曲池、外关、阿是穴。

膝关节炎配梁丘、血海、膝眼、阳陵泉、委中、足三里。

配穴方四随患部位取穴。

肩关节炎:

取肩髃、肩髎、肩井、天宗、或局部压痛点。

肘关节炎:

取曲池、天井、手三里,或局部压痛点。

腰髋关节炎:

取腰阳关、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秩边、环跳,或局部压痛点。

膝关节炎取梁丘、血海、膝阳关、曲泉、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或局部压痛点。

踝关节炎:

取绝骨、解溪、丘墟、太溪、昆仑,或局部压痛点。

用留针拔罐法。

留针10分钟,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五以局部取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

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风市、梁丘、阴陵泉、悬钟、昆仑、丘墟等。

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

风湿痛痹,或膝关节肿大、积液明显,同时伴有痛胀,屈伸困难,病程较长者。

尤以关节肿大者收效颇捷,一般3次即愈。

七、坐骨神经痛(痹证)

坐骨神经痛,其痛以始于臀部,沿股后侧、小腿后外侧,而放射至足背为特征。

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中医认为,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经络,客于坐骨神经所致。

症状:

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或伸腰疼痛加剧,也可因咳嗽、喷嚏等而加重。

配穴方一分四组:

一为患侧腰椎旁之夹脊、秩边、委中;二为环跳、阳陵泉、丘墟;三为居髎、风市;四为足三里、内庭。

兼见足趾麻木者配八风(只针刺)。

方法:

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

视其痛处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次髎、环跳、压痛点、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合阳、三阴交、昆仑。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

每次取4-5穴。

每日或隔日1次。

配穴方三疼痛区域。

方法:

采用走罐法。

每次走罐至皮肤紫红色为度。

然后在疼痛明显处用密排罐法,拔罐15分钟。

3日1次。

八、肩周炎(肩凝证)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疾病。

祖国医学称为肩凝证、漏肩风、老年肩、肩痹、冻结肩、五十肩等,属中医“痹证”范畴。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非体力劳动者为多见。

病因:

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瘀阻,复感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致使气血凝滞不畅、瘀阻经脉所致。

配穴方一肩髃、肩髎、天宗、肩贞。

方法: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

隔日1次,五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阿是穴(压痛点)、肩髃、肩外俞、肩髎、肩贞。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灌15-2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三主穴:

肩髃、肩髎、肩前(位于肩髃前1寸凹陷中的奇穴)、曲池。

配穴:

大椎、肩中俞、肩贞、腰俞、天宗、巨骨、外极泉(在腋前皱纹尽头凹陷中的奇穴)、臂臑、外关。

方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随症选用。

留灌10-15分钟,连续治疗2-3次后,改用隔日治疗1次。

配穴方四阿是穴(痛点)或痛区。

方法:

一般采用闪罐法,慢性者用刺络拔罐法,肩部肌肉肥厚者,用走罐法,每日治疗1次,同时配用推拿疗法。

闪灌,走罐法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慢性者留罐15-20分钟。

配穴方五肩三针、臂臑、巨骨、阿是穴。

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配穴方六肩痛穴(即锁骨与肩胛骨部交叉点凹陷中)、三角肌中心(患臂三角肌中点)、臂中(在腕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