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0731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

rip协议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关键字】RIPOSPFIGPXX路拓扑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XX络发展越来越迅猛,更多的传统设备如电视,手机,空调,汽车等接入到了计算机XX络中,如何访问这些设备,需要更加完善的XX络中继器,比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要使这些设备正常工作则需要各种配置协议。

本文从计算机XX络拓扑结构出发,引出XX络层协议中基于不同算法进行路由寻址的两种内部XX关协议RIP和OSPF,阐述两者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从其报文格式,路由算法,可作用的XX络规模来探讨两者的区别。

2动态路由协议

拓扑在计算机XX络中即是指连接各结点的形式与方法。

XX络的拓扑结构反映出XX中各实体的结构关系,是实现各种XX络协议的基础。

不同拓扑结构的XX络称为异构XX络。

异构XX络有不同的XX络实现技术,路由器使得异构XX络可以相互访问。

路由器根据其内部的路由表转发数据包,路由表里的项目存储着数据包从某个XX络或主机到另一个XX络或主机所经过的物理端口,从该端口发送出去就可以到达该路由上的下一跳路由器或该端口直接相连的主机。

随着XX络规模的扩大,手工配置静态路由变得越来越困难,出错率增大,而动态路由协议可按照一定的算法自动修改或刷新路由表。

使用更先进的动态路由协议来配置路由可大大减少工作量,降低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不同的工作范围,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XX关协议(IGP)和外部XX关协议(EGP)。

为了方便XX络管理和提高XX络的保密性,会将互联XX划分若干较小的自治系统(AS)。

EGP是负责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目前使用最多的是BGP-4(边界XX关协议4版本)。

IGP则负责AS内部的数据传送,使用最多的是RIP和OSPF。

3RIP和OSPF的基本特点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该协议要求XX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要维护自己到其他目的XX络的距离记录(“距离”即”跳数”)。

RIP的路由配置比较简单。

首先它仅和相邻路由器(两个可直接交换信息的路由器互称为相邻路由器)交Q信息;其次使用RIP协议交换的是某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整个路由表)“即该路由器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XX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XX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最后不管XX络拓扑是否发生变化,RIP协议都规定路由器需要定期交换路由信息,路由器根据接受的信息更新路由表,若发生XX络拓扑发生变化,则该路由器将变化信息转发给与自己相邻的其他路由器。

OSPF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相较于RIP它使用的是洪泛法向自治系统中所有的路由器发送信息,与其相邻的路由器都可以接收到该消息,接受之后又将消息发往除发送该消息之外的所有相邻路由器,至整个自治系统的路由器都得到这个消息为止。

另外它不同于RIP发送所有XX络距离和下一跳地址,它发送的只是所有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状态,这里的“链路状态”指的是与该路由器相邻的是哪些路由器以及表示“费用”,“时延”,“带宽”,“距离”等度量信息,发送的是部分信息而不是整个路由表。

最后不同于RIP协议定时发送更新信息,OSPF只在XX络状态发生变化时,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消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XX络的负载。

4RIP与OSPF的算法特征及其性能指标

RIP有RIPv1和RIPv2两个版本,都使用D-V路由算法。

基于UDP的520端口,度量以跳数表示,相邻路由器之间默认跳数为1,16跳为不可到达,默认30秒更新一次广播信息。

相较于RIPv1,RIPv2可以用组播方式发送信息,组播地址为224.0.0.9,支持验证和VLSM.。

RIP优点是配置简单,可维护性好,支持IP,IPX等XX络层协议,所占内存较少已经CPU处理时间较少,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它的扩展性不好,最大跳数不超过16,路由收敛速度比较慢,开销比较大.RIP适合小型规模XX络。

OSPF则基于迪克斯加算法(Dijkstra),该算法被用来计算最短路径树,使用增量更新机制,发送的不是整个路由表,而是包含链路状态变化的部分信息,也不是定期发送更新,只在链路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才更新路由信息,这种方式节省了更多开销,该算法提供比D-V算法更大的扩展性和快速收敛性,但是更耗内存和CPU时间。

OSPF路由协议的优点是路由状态收敛速度快,可扩展性好,适应大型XX络的拓扑结构与状态变化,不会形成路由自环,支持区域划分,支持等值路由划分,支持验证,支持路由分级管理以及可以使用组播方式发送报文。

缺点则是占用较多的内存以及较多的CPU时间,对XX络设备的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5RIP和OSPF各自适用的XX络环境

RIP与OSPF都是目前计算机XX络中应用广泛的协议,鉴于两者不同的报文格式,使用不同的算法,以及不同的报文传送方式,其具有不同的性能,各自适应的XX络环境也不相同。

RIP凭借简单的配置,良好的可维护性,以及对硬件设备较低的要求使得其在小型XX络中运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其收敛速度和扩展性的限制(超过16跳便不可达)又使得RIP不适应大,中型XX络的性能要求。

OSPF则更适合在大,中型XX络中发挥作用,其XX络拓扑结构更复杂,容易出现路由自环现象,OSPF可以避免自环的出现,支持区域划分,等值路由划分,以及分级管理。

另外大型XX络的投入使得其更有可能具有性能更好的设备以满足装载OSPF的要求,OSPF更能满足大型XX络单位时间内大量路由信息变化的处理需求。

总结:

RIP与OSPF都有彼此无法取代的优势,充分了解两者各自优缺点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XX络管理,笔者从动态协议工作机制入手,从两种协议的基本特点,报文格式,算法等方面简单剖析了两种协议的不同,最后探讨两种协议各自适应的XX络环境,希望能给更多XX络管理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参考。

1、IP路由算法

IP路由算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

链路状态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XX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

距离向量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

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XX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

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

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

复杂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

2、RIP路由协议的原理分析

RIP是基于距离矢量的路由协议。

运行RIP的路由器维持一个到XX络中可能目的地的路由表,路由表包含目的地址和开销等信息。

具体的说,RIP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计算距离矢量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利用度量来跟踪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信息使路由器可以找出到位于非近邻独立系统中的目的地最有效的下一跳。

在RFC-1058中,有一个唯一的距离矢量单位,即跳数。

在RIP中默认的跳数度量被置为1,这些距离度量用来构造路由表。

路由表识别出数据包,以最小开销到达目的地所要采取的下一跳。

2.2更新路由表

RIP只记录每个目的地址的一条路由,这一事实要求RIP经常保持其路由表的完整性。

它通过要求所有活跃的RIP路由器周期性的向相邻RIP路由器广播它们路由表的内容。

通常,RIP依赖3个计时器来维护路由表:

即更新计时器、路由暂休计时器、路由清楚计时器。

更新计时器用来激发节点路由表的更新。

每个RIP节点只有一个更新计时器。

然而,路由暂休和路由清除计时器则是每条路由都有一个。

因此,每个路由表条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暂休和路由清除计时器。

总之,这些计时器使RIP节点能维护它们路由的完善性,并根据所用的时间进行激活,从而恢复XX络故障。

2.3激活路由更新

大约每30s激活一次路由更新。

更新路由器用来跟踪这个时间量。

当这个时间量结束时,RIP发送一系列帧来维护整个路由表。

这些帧广播到每个邻节点。

因此,每个RIP路由器大约每30s就要接收来自邻RIP节点的更新。

2.4识别无效路由

路由变得无效的两种情况:

其一,路由到期;其二,路由器可能通知某个路由器某条路由是不可用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RIP路由器都需要改变它的路由表,来反映给定路由的不可用性。

假如路由器在给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更新某路由的信息,该路由可能到期。

路由暂休定时器常设成180s,当路由激活或更新时,该定时器初始化。

假如180s过去了,路由器还没有接到更新那条路由的信息,RIP路由器就认为目的IP地址不再可达。

因此路由器把表中那条路由项标成无效。

收到路由新近无效通知的邻节点利用该信息来更新它们的路由表。

这是路由表中路由变得无效的第2种方法。

无效路由表项不会自动的从路由表中清除;相反,那条无效项继续在路由表中保留很短一段时间。

2.5清除无效路由

当路由器认识到某条路由无效时,就初始化一个秒计时器,负责路由清除倒计时,这一计时称为路由清除计时器。

当路由清除计时器结束时,路由仍未被收到,这一路由就从路由表中清除。

这些计时器是RIP恢复XX络故障能力中绝对重要的。

2.6编址方案

IETF保证RIP能够完全向后兼容所有已知的RIP和ROUTED异体。

即使这些异体专用程度很高,开放标准RIP仍有必要支持多种地址类型。

2.7路由到XX关

很多实际XX络中,并不要计算到每个单个主机的路由。

特别是在大型XX络中,这会使路由表膨胀,从而使整个XX络的路由工作繁重。

因此在实际XX络中,几乎总是概括路由,而不是指出每个可能目的地。

假如一个给定的XX络(或子XX)上,每个主机都能通过XX关到达的话,这时路由表只需定义那个XX关为下一条IP地址就可以了。

所有发往那个XX络或子XX上的数据包将发送给那个XX关,这时XX关就承担了把它发送到最终目的地的任务。

3、RIP协议处理过程

RIP协议的运行过程就是路由器软件对消息输入和输出处理过程,其输入和输出处理大致如下所描述。

输入处理:

主要是指路由器协议软件对在520号UDP端口收到的数据报进行的处理。

对于输入处理,首先必须先作一定格式检查,检查通过后,再分别对几种输入消息做相应的处理。

请求报文:

路由器在开始运行时,为了从邻机处获取路由表的初始值,通常会发一个请求。

报文的Command字段为。

对所有或部分路由表的请求,一般以广播形式从520号UDP端口发送。

实际中,这种请求有两种格式:

请求获取路由表的全部和请求获取路由表的某些特定路由项。

路由软件先逐个路由项地处理请求,如果没有任何路由项,也就没有响应;如果请求中恰好只有一个路由项,并且addressfamilyidentifier为0,metric为16,则表示需要接收方发送所有路由表的请求;除此之外,则是要求部分路由,处理很简单,沿着请求路由项表一个一个看,对于每个路由项,在主机路由数据库中查找,如果找到,则将该路由的metric值填入数据报的metric字段,如果没有,则向其中填16。

一旦所有路由项均已处理,将command字段设为响应,并将该数据报发回其来自的端口。

根据请求是否关于指定的一批目的地,还是关于整个路由表,处理有所不同。

如果关于整个路由表,输出作普通的处理即可,包括水平分割和子XX隐藏,因此来自路由表的某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